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苗老为我改文稿

时间:2012/12/22 作者: 峨眉山人 热度: 63423

国承新

       写下这个题目,我竟不知道该怎样写,从哪里写了。
       我这样说,人们也可能感到莫明其妙,一个从2005年9月16日开始到今年9月16日就满打满算写了苗得雨老50余篇读后感的人,怎么又不知如何下手写这篇文章了呢?关键就在这个4年50余篇文章上。当我静下心来翻看这50余篇文章,寻找入题的事例时,这些文章几乎篇篇都留着苗老的心血,篇篇都留有苗老的情义、期盼、引导、鼓励,它们几乎每篇都能找出苗老对我帮助指导的痕迹,独立成篇,又似乎用这50余篇文章也不能道尽苗老对我那份字字珠玑,处处情上。就是在这种两难之间,我望而却步,徘徊彷徨,整整一个上午坐立不安,真真正正到了欲罢不能、欲放不忍的地步。中午朦朦胧胧中,我感到欲铺开架子写,恐怕什么也写不透,写不深,无奈之中我选择了以开篇文章《感受苗得雨》为例,或许这样好驾驭一些。
       《感受苗得雨》一文大约1500余字,而苗主席改动的地方就有59处,其中用来改变称谓的就有10处,文中凡我称他为主席的他都改为同志、他、老师、得雨、苗老,确确实实让人感到了那种“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谨言与自谦。凡文中阿拉伯数字与大写混淆的,苗老都一律改为阿拉伯数字。例如我写得“打从一九九六年”他改为1996年,而该用两而不用二字的他也不放过。对于表述不准确,容易生疑的地方他都一一改对。例如文中我写14日回到了淄博,苗老顺手加了个“当日”,看起来只有两字之差,却解决了一个让人费解和猜疑的问题。而对那些重复、拖沓的字苗老也不客气。例如原文是“今年6月10日,我到北京参加‘2005北京《新国风》端午传统诗人节’会议,在北京见到了苗主席,苗老用红笔一下子圈起了“在北京”三字,使文字避免了重复而显得直接,对后边的“两套”也改为“几套”,“精装本”则一笔删掉。而对诗“集”这不准确的疏忽也认认真真改与书同名,用了一个选字。对有夸大之嫌的“立即产生一种”苗老划掉不用,仅用“感到”二字就表达清楚了,而不过份。紧接着的“信赖”改为“喜悦”,使其与前边的荣幸有了递进之感,对文中所用的引号、逗号、书名号,苗老也是一丝不苟。我数了一下,苗老在这篇文章中纠正的59处错别不适处,光标点符号就占了18处,仅此一点不难看出,苗老在潜词造句上是多么严细,不仅不放过一个逗号,就连顿号也不含糊,使我这个除了逗号便用句号的半个文化人,写了40多年文章,自称舞文弄墨,秀才人情纸半张的读书人不仅脸红脖子粗,而心中油然生敬,为文时不自觉中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敬畏。对文中所出现的“地、的、得”不分的,苗老又一气改了5个,对文章要求如此严谨如此细腻的,我还没见过。通过这一篇文章,联想后边的50余篇文章,苗老都一篇篇,一页页审阅、修改,所花费的精力、心血是多么繁重就可想而知了。苗老不仅要为我审稿、阅稿,每天、每月、每年还有大量的写作任务和应酬,其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和奉献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除本文苗老没有点评外,对紧随其后的50余篇文章,苗老都写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多的是鼓励、包容、期盼,每每捧读都让我热血沸腾,庆幸自己遇到了知音,找到了好老师,虽有桑榆晚之叹,但更有“为霞霜满天”的壮怀。抓住机遇,学习苗老九牛一毫是我晚年心愿,也不虚度光阴。

 

                                                                                                                  2009年8月28日下午2:00——4: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