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几多诗性为君悲

时间:2012/11/4 作者: 古城愚翁 热度: 67859

 

               几多诗性为君悲

                      —— “诗帝”乾隆的辉煌与悲哀

                                      

 

            1

生为一介平民,对皇帝老儿的事情向来不感兴趣,但乾隆却是一个例外。说这个“十全老人”,我常常于感叹之余有那么一点儿悲凉,或者说是一种悲秋式的伤感。

这个中缘由,大概是因为乾隆酷爱诗歌。他不仅喜欢读,而且特别痴心于写。一生六十多年如一日,留下诗作43000多首。从数量上说,堪称世界第一、天下无双。如果奥运会有诗歌这一竞技项目的话,那金牌肯定是非他莫属的了。

对乾隆发生兴趣的另一个缘由,是那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听到的关于他与江南烟雨楼的一段爱情佳话。

据避暑山庄的导游小姐说,有一次乾隆下江南,到了嘉兴。一天,在湖上泛舟观赏美景。忽然,他的眼睛一亮:一个身穿白裙的美丽女子,正在湖边唱着江南的民间小调。那婉转动听的歌喉,即刻让皇上心驰神荡、如醉如痴。

他忽然想到了南下前一天,在皇宫小睡时做的梦。那天,他梦见一个江南美女,吟唱着他谱写的曲子,然后在他的面前翩翩起舞。可是,当他上前想与她一叙衷情的时候,她就像一片随风飘逝的云,顿时就没了踪影。

如今,眼前的这位姑娘与他梦中情人是那么的相似,莫非是一种预兆?看来,这梦就应验在这个女孩子的身上了。

他当即扮着一个书生模样,上前与姑娘搭讪。从风花雪月到诗词歌赋,然后一叙爱慕之心。姑娘为他的一片痴心所打动,便以身相许。

后来,姑娘知道了他的身份,有些后悔。他再三表白,姑娘只得勉强依允。

再后来,她被带回了避暑山庄的宫中,成了他的爱妃,并赐名“吉拉”。这是满语,非常美丽的意思。

从江南来到北方,姑娘很不适应,总是忧郁地望着南方的天空。为了宽慰姑娘的思乡之情,乾隆在山庄里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座烟雨楼,让她家乡的风景在山庄落户。

她为他的痴情所感动,脸上也终于有了笑容。

乾隆对吉拉的宠爱,是宫中任何佳丽都无法比拟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招来了许多嫉恨。可偏偏她又恃宠而骄、我行我素。羡慕嫉妒恨的众妃谗言不断,说她唱有伤风化的小调,说她与往日的情人暗中往来不断,甚至说她准备私逃出宫。有了误会的乾隆真的很吃醋、很生气了。一怒之下,就将吉拉打入冷宫,也就是让她去了山庄中风满清听的一个偏方霞标。

其实乾隆也并非冷落她,只不过想挫挫她的锐气。他万万没有想到,性子倔强的吉拉,被打入冷宫后不吃不喝,三天后便悬梁自尽。

乾隆得知消息后伤心欲绝,悔恨万分。他多日闭门思过,没有上朝。可是红颜已逝,一切晚矣!

死去的吉拉,被安葬在妃陵。

2

乾隆与吉拉的爱情故事是否确实,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个故事倒透露出一点信息,那就是乾隆跟我们百姓中的许多男人一样,也是一个喜欢漂亮女人的情种。

这也许与他的诗人气质有关。

他喜欢诗,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25岁登基前,他就出版了一本诗作:《乐山堂集》,80岁禅位后又出版一部《御制诗余集》。加上在位期间出版的五部《御制诗集》,总共收集诗作41863首。如果再加上没有入集的即兴之作,共有43000多首。他多次自言:“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做诗”。又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做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经常与乾隆以诗唱和。有一次,沈德潜进呈新诗,其中有“夜梦俞淑人”之句,是沈德潜为追怀去世的妻子所写。乾隆见了,就说:“既然你悼念妻子,何不告假回去料理后事。”当即放了沈德潜的假,并写诗为他送行。

看来,这位皇上也能理解别人的哀痛之情。 
    沈德潜假满归来,恰逢孝贤皇后去世,诸臣纷纷献上哀悼的挽诗。由于乾隆御制的挽诗中有“儿”字和“亡”字,想要与之唱和,很难措词,故而对仗工整的诗作很少。沈德潜诗曰:“普天俱洒泪,老耄似童儿。”又云:“海外三山杳,宫中一鉴亡。”乾隆见了大喜,令人抄写起来,让众人传阅。

诗心息息相通,已经没有了君臣的界限。 
    不久,乾隆将自己的十二本诗作,交给沈德潜更改审订。沈德潜很快就改好了其中的四本,交了上去。乾隆看了之后,特地把沈德潜招来,说:“你更改的几处,都很 好。唯有《大钟歌》里的一句‘道衍俨被荣将命’,你改成了‘荣国’,想必你以为我是说明代的道衍被封为荣国公的事情。其实,我是用了另外一个典故,因为『荣 将』是黄帝时的铸钟人。古籍众多,肯定有我看过而你没看过的,也有你看过而我没看过的,这很正常。余下来的八本,你再仔细修改。” 

此刻的皇上,真的让人觉得很可爱。

但是,这只是极少的个例。如果你因此认为乾隆真的如此谦逊、如此尊重下属,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3

乾隆毕竟是个皇帝。皇帝有皇帝的威权,这威权让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清王朝12位皇帝中,清高宗乾隆算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在位期间,他开疆扩土、壮大版图,修“四库全书”、建三山五园,硬是把康乾盛世推向前所未有的顶峰。更牛的是,他身体特好,活到89岁,是历代皇帝中最长寿的。至于运气,更是没的说,他当了60年的皇上,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实际执政63年。在中国皇帝中,是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

对此,他很自负,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一位“十全老人”。

“十全老人”喜欢诗,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当“诗臣”遇上“诗帝”,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一年乾隆出巡,下榻于留都盛京(沈阳)。闲来无事,看世臣呈上来的诗稿。忽然,见“霜侵鬓朽叹途穷”之句,十分不悦,批道:“你如今官居高位,有什么‘途穷’的悲叹?难道你以为自己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以你 的才学,怎敢和苏轼相提并论,也不怕丢脸”。 
    紧接着,又看到诗稿中有一句:“秋色招人懒上朝”,心头立即无名火起,批曰:“大 清朝向来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着不同的要求,你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理应勤政尽职,早晚操持公务不懈,怎么反以疏怠懒散而洋洋得意?你这样的品行,怎能为百 姓、为部属做出表率?”

继续往下看,乾隆又看到“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的诗句,更是愤怒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批曰:“盛京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此地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乡。你竟然忘记了这些,以长安为家,真是逞意妄为之极。”

盛怒之下的乾隆,立马撤了世臣的职。    

其实,世臣的诗不过是他感慨岁月如流,从而引发的人生苦短的感触;或者是借秋色或明月抒情言愁,表达一时的思乡心情。面对乾隆不分青红皂白的曲解,世臣根本无从分辨。除了一声无奈的苦笑,他只能“虚心”地接受这一既定的现实。

 罢官,在那个年代其实是很轻的处罚。更多的臣民,就没有世臣的幸运了。

有个叫李一的秀才,有感于炎凉的世态,写了一首《糊涂词》:“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帅相,无非糊涂……”。官府根据乾隆皇上的旨意,当即将其拖到大街上,凌迟处死。

又有一个叫徐述夔的书生,病故已经多年。生前喜欢作诗,其中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以为,“壶儿”即胡儿,是影射,是含沙射影,骂他们满人。标准的反诗。当即被挖坟、鞭尸、砸墓碑。他的儿子也死了,那就处理还活着的孙子。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被砍头示众……

正是乾隆当政时期,满清王朝的文字狱达到顶峰,发生的大案达160多起。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荒唐至极。

在被誉为“性契义爻,学贯仓史”的乾隆的统治下,文字狱成了他的一项基本国策。

4

一手握笔写诗,一手挥刀杀人。刚刚还是笑容可掬,一转身就阴云密布、雷霆万钧。这就是我们的“诗人皇帝”! 节制自律而又穷奢极欲,爱诗而又扼杀诗才。聪明,博学,儒雅,雄心勃勃。冷血,多疑,愚昧,因循守旧……

风云莫测的一条变色龙,瞬息万变的一面哈哈镜,表里不一、矛盾的多面体。

在家庭,他是一个孝子。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一有机会就去请安、问候。在生活上非常关心,无微不至。他一生六下江南,都把老妈带着,让母亲开开心心地安度晚年。据说在老妈80岁以后,他令宫女们每日都要为其梳头,小心伺候。特别是掉在地上的每一根头发,都要一一拾得,不得遗漏。后来母亲去世,他将这些头发收集起来,装进一特制的金塔里边,这塔被称之为金发塔……

他还是一个不错的丈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对孝贤皇后的感情。尽管他很风流,但是实际上,他和孝贤从17岁结婚到皇后去世,感情都非常好,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一生都在怀念她,还经常到陵地悼念。而乾隆留存下来的4万多首诗歌,其中悼念孝贤皇后的诗歌是最好的。

对大臣,他也不全是刻薄寡恩。对于一些谈得来的部下,他并不摆万岁爷的架子,而是以朋友相处。与某些人还真的建立了长久的友谊,这在皇帝中并不多见。

他自幼就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大学士梁诗正等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已。” 但也有人批评他才气不足,“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多面乾隆,真的有点让人眼花缭乱。

       5

学识渊博的乾隆,决心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干一件大事,那就是编撰《四库全书》。

皇上眉头一皱,中国文化就遭遇一场空前的灾难。

为编纂《四库全书》,他下令搜罗天下藏书。收集到的珍贵资料,多达3503种,79336卷。从数量上说,堪称史无前例。对这些藏书,他派人逐一审查。凡是他认为不利于满清统治的,或加销毁,或加删节,或加篡改。被他烧掉的书,达4000种以上(包括原来的馆藏资料),其数量超过了《四库全书》。即使有幸编入《全书》的,也都经过了删改,早已面目全非,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对于乾隆皇帝的烧书,光绪年间上海国学保存会在其出版的焚书目录中云:“盖自秦政之后,实以此次焚禁,为书籍最大之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昔之毁,乃官府之所藏,而山岩屋壁尚有存者。今之毁,并毁及民间,而比户诛求,其所遗留者亦仅矣。”

四库出,古书亡。从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便命运多舛,更加的举步维艰。

        6

写诗不是农夫种地,只要舍得花力气就会有收获。

再伟大的诗人,也有灵感缺失、江郎才尽的时候。

然而,我们的“诗帝”不信这个理。不管有无灵感,每天都要吟上一、二首。据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几十篇呢!

这一年冬天,他和沈德潜等一大帮人一块儿去西湖游玩,正好下雪了,雪花迎风飞舞,催生写诗灵感。“大诗人”乾隆皇帝自然不能无诗。然而,不知怎么搞的,这一天灵感总是不肯光顾。

大家喝彩声不断,无奈的乾隆苦思冥想,实在无辞,又不能说自己不行,在情急中脱口而出:“一片一片又一片……”

大家听了纷纷叫好,都说皇上出手不凡,语惊天下!

一番无原则的奉承,听得乾隆很开心,于是他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

这下,大家可就有点不知所措了:就这“诗”,小孩子一天也可以写好多句啊。但谁也不敢说真话,继续好评如潮地敷衍这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主子。

乾隆皇帝一鼓作气,又来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

此句一出,大家傻眼了。敢情这是诗爷是在数数呀?莫非还会来句“百片千片万万片”?这能叫诗吗?乾隆皇帝呢,吟到这里没词了,半天沉思不语。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了。

诗人沈德潜早就看在眼里。他不能让万岁爷出洋相呀,得赶紧救驾。就在这冷场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上前一步跪下来,说:“皇上的诗吟得太好了,请让臣下狗尾续貂。”

正在尴尬的乾隆当然准奏。于是,沈德潜接上:“飞入梅花都不见。”

一首大作大功告成。平心而论,这个扫尾工程一下子提升了全诗的品位。于是乎,“高宗击节称善,且以貂裘赐之”。

自然,这首诗也就归乾隆皇帝所有了。

如此帮助乾隆完成诗作的事情,沈德潜干了不少。这位老先生在最后告老还乡,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一时糊涂,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统统物归原主,编进自己的《咸录焉》中。

后来乾隆看到了《咸录焉》,而且发现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御诗”当成他的诗作入集了。

大胆沈德潜,岂有此理!尽管沈老诗人已经故去,乾隆仍然怒不可遏,不肯宽恕。于是,在他的旨意下,沈德潜被戮其尸,扬其骨。

在皇上至高无上的威权下,身在阴曹地府的沈老诗人也难逃乾隆的法网!

           7

为乾隆帝捉刀的诗人,当然不止沈德潜一个。他是皇帝兼诗帝,想借机拍马奉承的诗人正排着队呢!

前呼后拥、沸沸扬扬,他的诗作几乎老少皆知、家喻户晓。即使诗坛泰斗,在他面前也得曲膝弯腰,甘拜下风。

实事求是地讲,乾隆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对于诗歌的知识,他了解得非常透彻。自己写诗,也是仔细推敲、一丝不苟。无论平仄、押韵,都是合规合拍、循规蹈矩,而且请学士校阅。他的藏书多,读得也多,知识渊博是没有问题的。在诗中,他常常炫耀知识,古书词语、古代为人鲜知的历史在他的诗中都有涉及。他常以此引为自豪,以难倒儒臣为能事。

对于诗,他自认为是那个时代的行家里手,自我感觉好极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作多多的“诗帝”,在他死后,那些诗作也就寿终正寝了。四万多首诗歌,其数量可以打破吉尼斯纪录,但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

民间流传的,只是关于他吟诗中的若干笑料。

还不如老粗皇帝刘邦,一辈子只吟三句诗,却在文学史上占用一席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诗的高手算不上真正的诗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优秀的“诗匠”而已。

写了一辈子的诗,却不知道自己一直游荡在诗门之外。没有了含金量的泥沙,终究免不了被时间之长河淘汰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诗帝”乾隆的悲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