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中秋节 国庆节 春节 冬至节 端午节 七夕节 清明节 元霄节 重阳节 情人节 圣诞节 愚人节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村那些年味儿

时间:2012/10/29 作者: 我的飞雪 热度: 71094

                                                        乡村那些年味儿 

   “二十三炕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煮黄酒、二十六磨豆腐、二十七杀年猪、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打年糕、三十捏鼻儿、初一躬揖儿。”听着儿歌就知道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孩子们和女人家的心里嘴里便开始念叨着过年的话题了。有性急的人家,早早杀了鸡、鸭,挂在堂屋前的房檐下,把人们憧憬过年的胃口调得老高。


    乡村的年是从鞭炮声中开始的。一进入腊月,急不可耐的孩子们便缠着大人们要钱买鞭炮了。当然,最大方的父母也不过花一、二毛钱买一盒小炮。这可是孩子们最金贵的宝贝,他们根本不舍得一次“噼噼啪啪”放完的。往往是在最热闹的瞬间、在人群最开心的时刻,突然点燃一颗“啪”的一声,惊的人胆战心惊!有人大骂、有人惊叫,而后大家一齐发出“哈哈”的一阵大笑……随着零落的炮声,过年的高潮大戏一幕幕开始上演了。二十三晚上,村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终于将过年的大幕拉开了。孩子们终于可以尽情地燃放鞭炮了。男人们从春忙到冬,终于可以歇一歇了。大家东一伙、西一伙聚在家里,喝茶、打牌、侃大山。女人家围在一起,忙着打听年货的价钱、衣服的行情。忙了一年,总得给大人孩子置办一身新衣服。日子就在忙忙碌碌、快快乐乐中飞逝而去。不知不觉中,年三十就到眼前了。写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村庄就像一个沸腾了的开水锅。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早期,村上还没有电视。年三十的晚上,按照传统的习惯,大家照例是要熬年的。大人孩子一个个喜气洋洋团聚在一起,有打牌的、有讲故事的、有拉二胡、吹唢呐的、有躲到屋外放鞭炮的……那热闹红火的场面,真是比唱大戏都要热闹。


    初一上午,孩子们早早起床,穿上了企盼已久的新衣服,吃了饺子、元宝(鸡蛋)便高高兴兴跟着大人们去拜大年了。通常拜年是按着本家辈分的高低,先从长辈的老爷拜起,接着是大爷、二奶,拜完了三奶拜四爷,就这样一路拜下来,大方一点的人家会掏出二毛压岁钱,最抠的人家也会往孩子们的口袋里塞上几颗糖果。一上午拜下来,大人们跑的浑身冒汗,孩子们收获的盆满钵满。下午,像我们这些大的村庄,一般会请来一台大戏热闹热闹。于是十里八乡的乡邻、亲友都应邀结伴而来。大戏一唱便是四、五天,一直唱到大年初六。从初二到正月十五都是年,走亲串友孩子们是当然的主角。


    到了正月十六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把过年买的鞭炮、烟火一股脑全放完了。瞬间村庄便寂静下来,乡村热闹的年,便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拉下了帷幕。孩子们便在心里期盼着下一个年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