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沙漠植物之王----梭梭

时间:2012/10/11 作者: 走读新疆 热度: 66336

     在新疆的戈壁和沙漠中,只要有植物生长,一定会有梭梭,就是在没有任何植物的地方,也能看到梭梭的身影。与胡杨一样,梭梭也有“沙漠植物之王”之称。

    梭梭属于藜科植物,落叶灌木,非常能耐寒暑、耐盐碱、抗风沙,是著名的固沙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梭梭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共有十多个品种,但主要集中在西亚和中亚地区。梭梭在新疆已有悠久的生长历史,几千万年以前,梭梭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梭梭还是五年以前的事情了。

记得那是个初夏的季节,我和朋友从克拉玛依去喀纳斯。公路的两侧是荒无人烟的戈壁,褐黄色的沙土干燥坚硬,长年的大风使许多岩石裸露遍地,在太阳的暴晒以及自然氧化下,油黑发亮。风沙把它们磨砺的奇形怪状,有的滚滚溜圆,恰似鸵鸟蛋一般,只是上面布满了各种颜色的斑点;有的迎风的一面被风沙吹得面目峥嵘,显得恐怖沧桑;还有的被吹成了颇具动物模样的奇石。看着眼前的一切,人们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深深感到环境的残酷与恶劣。

因为油田正在公路两边进行地震物探,所有的车辆都停下来等候。我们下车活动一下身体,发现路边竟然有一株株的绿色植物,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说这就是梭梭。

梭梭几乎所有的枝条都匍匐在地,枝尖相互交叉,相拥相抱,顽强地向上挺拔,看上去犹如一盆盆天造的盆景。圆润的枝条上布满了灰尘,但还是让你感到她的翠绿与水灵。戈壁荒原上的梭梭给我留下了深深地记忆。

    在新疆生长的梭梭有两个品种----白梭梭和梭梭柴。白梭梭是生在流沙地上的小乔木,树皮褐黄,枝条是淡白色,嫩枝翠绿,叶片似针尖。梭梭柴又叫黑梭梭,是生在荒漠戈壁上的小灌木,树皮灰棕色,叶片相对肥厚。

两种梭梭都是典型的沙生和极其耐干旱的植物。根系发达,主根可以钻到地下到10左右,而且有许多侧根,侧根分上、下两层,能够随时吸水。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梭梭的叶子逐渐演化成细长圆棍形,外面包有胶质,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梭梭具有生长慢、树龄长的特点。梭梭的每个年龄阶段,可以从树形、长势上来判断:9年以前的幼树,树冠高度大于宽度,呈卵圆形,小枝挺直向上。 1020年的中年树,树冠的高生长已经减缓,呈圆球形,小枝开始下垂 ;2025年的成年树,高生长停止,树冠稀疏,树梢开始枯萎;30年以上的老树,树梢严重枯萎,整个树丛逐渐衰败。

    但梭梭的寿命可以达到五六十年甚至一百年,堪称沙生植物中的寿星。每年春末夏初开花,花娇小而繁多,色淡黄泛绿,花期稍纵即逝,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每朵花的五瓣,在果期变成五枚膜质翅,保护着种子,远看像迎春的腊梅,给荒漠带来了生气。

    更为奇特的是,为了适应严酷的干旱环境,梭梭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和季节变换紧密相连,一年当中有两次休眠。

春回大地,它利用冰雪融水迅速地发芽、生长、开花,夏日炎炎,它开始休眠,以贮存物质、水分;秋风瑟瑟,子房开始发育,寒风飕飕,它又进入冬眠。来年暮春,已木质化的小枝又抽出新芽,迎接新的一年!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后来去南疆,我又看到了生长在沙漠中梭梭柴。也像胡杨一样千奇百态,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自立不息的精神抗击着沙漠的肆虐,维护着这自然界的平衡与延续,成为人们平静生活的保护神。 

梭梭不仅默默地给戈壁荒原带了绿色与希望,不仅勇敢地与沙漠风暴顽强抗争,而且把自身也无私奉献给自然,造福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梭梭材质坚硬,燃烧力极强,且少烟,号称“沙煤”,是产区的优质燃料,又是搭盖畜棚圈的好材料。在南疆的沙漠地区,有许多人用梭梭柴搭建院墙与房屋,特别是用梭梭柴烤制的羊肉串和馕味道更加清香可口。

  嫩枝是骆驼赖以度冬、春的好饲料,又为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月种子成熟少烟,号称“沙煤”,是产区的优质燃料,蓉的搭盖牲畜密结梭梭可以说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但就这样不起眼的一种植物,让我内心充满了敬佩与赞赏。清朝大诗人纪晓岚曾有梭梭滩上望亭亭,铁干铜柯一片青的佳句,赞美了梭梭点绿荒滩、傲风斗沙的形象。 

我曾看过这样一首诗:

梭梭草 没有花的娇艳,没有树的枝腰

不用耕种养护,无须雨水灌浇

不怕烈日酷暑,更何惧沙尘风暴

人们叫我梭梭,这就是我的名号 

我愿意扎根这荒漠沙丘,哪怕人不知我是树是草

只要尽全力琐住沙龙,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我真的赞叹如此复杂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神奇的梭梭,更为梭梭不畏艰辛、勇敢生存的精神所折服。

 

2008516乌鲁木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