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张艺谋

时间:2012/9/14 作者: 有只羊 热度: 70544

 

2011年底,张艺谋执导的战争题材电影《金陵十三钗》成为各大院线热映的片子。据报道,平安夜前夕,这部投资6亿元的影片上映仅仅一周时间,票房收入已过3亿。有人估计,等过了新年元旦,有望突破10亿元,再创国产影片票房纪录。

比照十年前曾获得2.5亿元国内票房的《英雄》,“十三钗”要顶得上一群的“英雄”。

老谋子就是老谋子,当下导演中的大哥大,出手就是不一般。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老谋子一以贯之的艺术作风在《金陵十三钗》中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但据已经看过该片的朋友评价:与此前老谋子拍摄的其他影片一样,没有看的时候想去看,看了之后除了后悔就是茫然。总之,是老谋子又一部张扬着艺术旗帜的“阳谋”。

                 一  不炒作  讲故事

《金陵十三钗》在票房上的成功指日可待,这是老谋子及其创作团队所希望的,也是老谋子一贯的创新风格使然,同时更是他适应市场、把握观众情绪的结果。仔细比较老谋子这部作品与此前的作品和行事风格,我们注意的是他在艺术上的传承,更在乎的是他的变化。变与不变之间,标准只有一个:市场,或者说观众。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情节似乎比较简单:国难当头,妓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施展爱国情怀,有点赛金花妓女救国的味道。制作上沿袭的是老谋子惯常使用的套路:大场景、强色调,外加特技制作、启用新人。这样的影片制作手法与2002年的《英雄》、2003年的《十面埋伏》和2008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市场的推广:前三部影片在制作初期开始全方位的炒作介绍,上映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观看前后心理的预期和实际的感受让观众大呼上当,尽管票房上获得了不错的业绩,“除了花花绿绿、打打杀杀,不知道导演拍的什么,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这种感受颇似游客出游: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回来想想什么也不知道。可以说,这三部影片的成功,是国内电影市场进入炒作时代的产物,是保健品三株口服液市场营销手法在电影领域的移植。

“没看时说得天花乱坠,观看时感觉轰轰烈烈,看后觉得不过如此。”一旦这样的观点成为共识,期待和现实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共识进一步发酵,膨胀为抵制炒作的心理应激。观众的情绪就是市场,就是票房。所以,之后的一个时期,不光是老谋子,就连别的导演在短时间内也不敢再以此招忽悠观众。因为,事不过三。

正因为有此教训,面对《金陵十三钗》,老谋子除了在作品的过度炒作上引起高度怵惕,不再撩拨观众的反感情绪外,还注意到了一个关于电影故事片的灵魂问题——故事。这个似乎不应该成其为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故事片就是讲故事的,但可惜的是,在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导演们似乎患上了集体夜盲症,故事片不再讲故事,而是将演员的表演、场景的设置、特技的运用甚至服装道具的位置摆在了故事之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文艺评论家振臂高呼:故事片,别忘了“讲故事”。受评论家的启发,《金陵十三钗》着力做了两项工作:不炒作、 “讲故事”。

不炒作,讲故事。老谋子揣摩透了观众的心理变化或者说市场变幻。

                 二  敢冒险  勤探索

作为导演,老谋子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在艺术的旗帜下的“阳谋”手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要分析他的“阳谋”运作手段,需要对他的成长之路做些粗浅的回顾。

张艺谋出身于西安市的国民党官吏家庭,母亲做过图书管理员。受家庭影响,少年时的他喜欢画画和读书。青年时代的张艺谋下过乡、当过工人,学过摄影,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电影艺术学院,之后踏入影视行当,开始导演生涯。我们注意到,他的艺术之路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丰富的阅历造就了他坚韧顽强不服输的性格,对绘画、摄影艺术的爱好使他在其作品中讲究色彩的运用。这从他早期的作品《老井》、《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作品,其色彩的运用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如果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就能够还原出这些作品对当时观众视觉冲击的强烈和震撼。要知道,那个时代的电影是胶片刚刚进入到彩色时代,导演们对色彩运用几乎还无意识。当然,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仍然沿袭了传统的“讲故事”风格:故事脉络清晰,色彩强烈明快。

仍然是得益于他的摄影爱好,在之后的导演生涯中,他尽可能地用摄影机上的鱼眼镜头、长焦镜头去构筑视觉效果图。大场景、纵深感成为他的作品的基本特征。这一艺术追求也直接导致了他走出摄影棚,走下舞台,将眼光放到更为广阔的大环境中。这就催生了后来的实景演出。

契机出现在1998年在紫禁城太庙前的实景歌剧《图兰朵》。

这应该算是老谋子导演生涯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其意义不光是他从摄影棚里走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他将歌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高傲的公主从歌剧院里给请了出来,来到露天舞台。——冒险、探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这就是老谋子的性格。当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学会了地毯轰炸式的商业炒作。结果,如其所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功的并不仅仅是《图兰朵》这部歌剧,这次场外实景歌剧也让有关部门看到了老谋子卓越的导演才能。这种才能在后来的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2010年的世博会宣传片等导演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张扬。

同样是由《图兰朵》开始,让老谋子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既然歌剧可以从剧院里边走出来,演出为什么就一定要在舞台上?让演员在观众中间表演,让观众参与演出,打破演员和观众的界限,不是更有意义吗?在这一思路引领下,体验式消费这种最具刺激性的市场营销手段被老谋子运用到他的作品中。2004年,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在广西桂林呈现在观众面前。更为宏大的场景(自然山水做背景)、更为壮观的演出阵容(动辄几百名群众演员)、更为炫目的视觉效果(大量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留给观众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之后,这一艺术模式被复制成《印象丽江》。再之后,户外实景剧开始滥觞:风中少林、东京梦华、印象海南、印象西湖等等。

                三  要形式  也要内容

纵观老谋子的导演之路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历史上没有过的表现形式老谋子都要大胆地尝试,总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二,从不忤逆观众的情绪。观众不喜欢的坚决不做。这两个方面,一个出击一个回避,出击和回避皆以市场为导向:大家都不重视色彩的时候他大量地运用大红大紫的色彩,使场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大家都不怎么讲究场景的奢华的时候,他将奢华和繁复做到极致;将歌剧从剧院里请到露天演出,将演员从舞台上拉回到观众中演出。对商业炒作大家欲说还羞的时候,他铺天盖地地炒作;在观众反感炒作,要求回归的时候,他果断地开始“讲故事”。

我们在注意到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也难以回避另外一个问题:除了早期的作品,老谋子随着新的艺术手段的创新和应用,越来越注重艺术表现形式,相形之下,内容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这种重视场面、重视表现的艺术风格更适宜户外大型活动,对以讲故事为核心的故事片来说就显得有点单薄。这就是观众总觉得老谋子的电影作品看后不知所云、户外作品胜过电影作品的原因。对于老谋子来说,今后的作品“形式的归形式,内容的归内容”是其刻意的方向。《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已经开始显露端倪。——至少,老谋子自己开始承认他要“讲故事”。

同样是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成功的导演,老谋子和冯小刚的对比更让我们看出两者的差别:冯小刚从小处着眼,开始一直是小制作,小投入、小题材、大众化,目标就是保证盈利,从不冒险。从《不见不散》、《甲方乙方》、《一声叹息》到《大腕》、《手机》、《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共同的特点是艺术让位于经济,市场优先:上映日期选在春节前后,名曰贺岁片。制作成本严格控制。提前造势,做好前期市场预热。就连片名也都选择当下最时兴的成语、流行语,循规蹈矩,方便市场推广。即便有了充足的经验、人脉积累,开始大题材《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他也仍然不忘从植入式广告到唐山市政府赞助等全方位的资金冲垫。目的只有一个,多方位收益,降市场风险。老谋子创新意识、冒险精神都在冯小刚之上,所获得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也非冯小刚可比。因为其冒险,从市场表现来说,作品总的盈利规模不如冯小刚:《三枪》、《有话好好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市场表现惨淡就是老谋子冒险所付出的代价;也正是他这种积极的探索精神和不懈追求,所获得的艺术成就和荣誉远在冯小刚之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将其评为世界杰出十大导演、美国《娱乐周刊》将其评选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授予其终身成就奖。除此之外,追着老谋子的脚步,期冀在其作品中饰演角色而一夜成名更是众多从艺之路者的日思夜梦。因为,老谋子向以敢于启用新演员、善于造星而著称。大者如巩俐、章子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