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有这样一句话:不到喀什等于没来新疆。喀什是新疆唯一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以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族文化、浓烈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
走在喀什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民居还是生活日用品,不管是风味小吃还是饮食习惯,无不鲜明地表现着这一城市的独特之处。在喀什的老街上,金秋时节,银灿灿的葡萄、金灿灿的无花果、黑亮亮的伽什瓜……即使你不吃也会感觉到瓜果的香甜;冬春季节,空气中弥漫着茴香和干果浓郁的气味,悠闲的维吾尔族人喝着酸奶子和加了香料的红茶,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
有人把喀什的旅游景色形象地概括为“三个麻扎一个巴扎”(麻扎即墓地、巴扎即集市),阿曼尼沙汗纪念陵、香妃墓、和卓坟俗称三个麻扎。
喀什的大巴扎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每逢星期天,郊区农民一大早就赶着毛驴车、马车、骑着毛驴来赶巴扎,城镇居民也倾城而出,身着盛装去逛巴扎。通往这里的各条道路上,车水马龙,人流滚滚。各种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生产用品、日用百货、瓜果食品以及各种牲畜、家畜等等,一齐向这里涌来。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色, 我感觉这里的维族人赶巴扎不仅仅是交易,巴扎已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
苦于历史和文化知识的匮乏,我不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喀什这座历史文化的真正内涵,这里只记录了一些浏览喀什见到的趣闻。
喀什趣闻之一—夏日的皮衣
前年初到新疆,在七月流火的盛夏,我来到了喀什。汽车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从阿克苏驶向喀什,也许是多年的向往,一路上毫无困意,瞪大双眼,盯着车外的一切,不想放过每一种景色。临近中午,我们已经走了多半的路程,此时的车外,草木越来越稀少,倒是最具南疆特色的毛驴车多了起来,走着走着,我忽然发现赶车的维族老汉大多戴着厚厚的皮帽,穿着半长的皮衣,脚踏长腿皮靴,与南疆炎热的夏季极不协调,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问起缘由,朋友把车停下来,让我下去看看。打开车门跳下了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犹如进了烤箱一般,当时的我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强烈的太阳光直射在身上,瞬间好像穿透了衣服,射在皮肤上,有一种被灼伤的感觉。不到两分钟,已不能忍受这种煎熬,赶紧逃回了车内。
朋友告诉我,南疆夏季高温不断,气温多在30-40度,地表温度有时要达到70多度,鸡蛋放在沙子里一会就烫熟可以吃了。而且这里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照在身上根本受不了。所以这里人们就穿上厚厚的衣服,既防晒,又可保存体温。
由于气候干燥,这里不像内地那样,穿厚衣服也不会出汗,所以新疆有这样一句话:热不死的巴郎子(维语:男人),冻不死的阳刚子(女人。维族女人一年四季穿裙子)。我突然想起小的时候北京街上卖冰棍的老太太,她们把装冰棍的箱子盖上厚厚的棉被,冰棍才不会融化。真是环境造就万物,我倒佩服维族人这种无奈的聪明。
喀什趣闻之二—买 瓜
没来新疆之前,只知道这里盛产哈密瓜,在内地的时候也多次品尝,香甜可口。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我又品尝了久负盛名的哈密瓜,发现原来我吃的哈密瓜与新疆地道的哈密瓜口感相距甚远,新疆的哈密瓜清脆爽口,香甜无比。现在我明白了,内地的哈密瓜不是引种就是把新疆还未成熟的瓜运过去的,其口感当然无法与这里的相提并论。听到我这样评价哈密瓜, 朋友显得不屑一顾,告诉我说,等你吃了伽什的甜瓜才会知道新疆瓜的真正味道。内地人把新疆甜瓜称为哈密瓜,那是因为古时给皇帝进贡而得名,其实新疆人称之为甜瓜。
此时又多了一份新疆情节:一定要尝尝伽什瓜。
去年秋天,我去喀什,路过伽什县时,车外是无尽的戈壁和黄沙,一片荒凉。倒是路边偶有的瓜棚,才略显些生气。我让司机停车吃瓜,朋友告诉我,这里卖瓜一般不用秤,两块钱一个,随便挑。维族老乡不太会算账,让我试一试。
我们停在一个瓜棚边,卖瓜的是个维族老汉,风沙和浮土让老汉满面灰尘,浓密的胡须都成了黄褐色,就连瓜棚下的瓜堆也几乎被沙子淹埋掉了。卖瓜的老汉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等着我说话,我告诉他 买一个瓜,他伸出一个手指,用生硬的汉语问到“一个”?我点点头,随手递 给他一张一百元钞票,老汉马上摇头,我又拿出一张五十元钞票,他还是摇头。我知道除了不太会算账以外,他一定害怕收了假币上当。于是我拿出一张十元的钞票,他马上接过了过去,然后认真地找钱。这时才 发现他手里抓着一把两元的钞票。我伸出一只手等他递钱,老汉仔细的把一张两元 票子放在我手中,然后看我一眼,见我不收手,又拿了一张放在我手里,又开始看我,然后再向我手里放钞票,如此反复,我手里已经有六张两元的钞票了,老汉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一把将我手里的票子全都抓了回去,重新开始刚才找钱的动作。不忍心再逗老汉了,当我手中放了四张钞票的时候,收回了手,维族 老汉也满意地笑了。
随后老汉麻利的切开了甜瓜,咬了一口,也许是身处荒漠的原因,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让我周身爽快,像糖一样的瓜汁让我的舌头舔来舔去……吃完瓜用纯净水冲洗了两遍,手上感觉还是粘粘的。
望着眼前的一切,暗自念叨,在这个荒漠里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美味?
内心不禁赞叹:新疆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喀什趣闻之三—吃 瓜
今年再去喀什,有一件事始终不能让我释怀。
八月金秋,新疆瓜果飘香,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南疆的水果品种也很多,而且口感更有特色。或许是产量、交通与经济发展程度所限,并不被更多的人所知。因为急着办事,我们驱车赶往麦盖提县,此时已是北京时间下午两点多钟,正值新疆的正午,车外骄阳似火,坐在车上已是饥饿难耐了。
朋友说午饭安排在麦盖提县了,一会要路过一个小镇----毛拉镇,先吃个甜瓜。为了不错过品尝当地特色的机会,更加关注车外的景象了。路两旁长满了人们熟悉的白杨树,挺直高耸,树下全是红柳和矮小的胡杨树,在树与路之间有一条水渠,不太宽但水流湍急,尽管有些混浊,但绝对没有污染。
行驶在这独具南疆特色的林荫道上,感觉非常惬意,若不是肚子有意见,真应该细细领略一番。突然,看到前面青烟缭绕,路旁有许多低矮的窝棚,知道毛拉镇到了。朋友的车已提前到达,车刚停下来,我第一个跳了下来。两旁的烤包子、馕坑肉、拌面、抓饭……飘香四溢,这种诱惑简直难以抗拒。
在街口有一个瓜摊,朋友让卖瓜的巴郎子回家把最好瓜拿来。趁维族小伙子回家抱瓜的时候,我在路边买了一个窝窝馕,形状就像馒头一样,我总是叫它馒头馕,馕里不放任何调料,用红柳烤制,这种传统制作出来的馕味道非常纯正,清香的面粉加上独特的烤香,让我狼吞虎咽的消灭了馕饼。
时间不长,维族小伙子已抱来了两个大甜瓜,我问朋友这里的瓜甜吗?维族小伙子接上说:不甜不要钱。边说边麻利的切开了甜瓜,刮去籽,在内瓤横划几刀,然后一片片的切瓜。
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快咬了一口,真是奇怪,这个瓜一点儿都不甜,这在新疆还从来没遇到过。
维族小伙子也奇怪的问“不甜”?
我点点头。小伙子又切开另外一个瓜,一尝还是不甜。
维族小伙子无奈的耸耸肩。
我们起身告辞,走到车前,我问朋友:真的不给钱?
“当然,说好的不甜不要钱”朋友淡淡地说。
我还是难以置信,回头再看那个维族小伙子,小伙子向我挥挥手,表情充满着歉意。
坐在车里,许久才长叹一声“诚信......”!
2006年9月7日阿克苏至乌鲁木齐的火车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