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静海寺的警世钟

时间:2012/5/17 作者: 古城愚翁 热度: 7793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70年随感
  
  又是八月,一个桂花飘香、江风送爽的八月。
  
  170年前,也是这样的八月,长驱直入的英国远征军兵临南京城下。接着,就是
  
  惊慌失措的朝廷大员大驾光临。战争的双方,终于在扬子江的波涛上停火、言和。
  
  一边是志在必得、不可一世的入侵者,一边是求和心切、胆战心惊的败军之将。
  
  在一场不对称的角力中,双方都在为一纸和约而讨价还价、字斟句酌。
  
  17天后,《中英南京条约》在这里正式签字画押。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静海寺,成了这一段历史的见证。
  
  城下之盟,让古城蒙羞,让整个华夏蒙羞。
  
  勿忘国耻!……
  
  1
  
  静海寺的钟声响了,响彻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
  
  与姑苏城外寒山寺那洪亮的钟声不同,我在此刻感受到的声音是这样雄浑,这样沉重。大江岸边,天地之间,似乎充溢着一种历史的悲怆和忧郁。
  
  啊,这是历史的警世之钟。
  
  飒飒的晚风中,一艘巨轮在浪涛中颠簸。
  
  2
  
  静海寺的钟声,本来不是这样的。
  
  遥想六百年前,明朝的航海家郑和在遨游四海后,于永乐年间在这里兴建了静海寺。承蒙皇恩浩荡,赐名“静海”。寺名寓意着“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那些年,狮子山下的钟声是那样浑厚,那样洪亮,那样声名远播。山上山下至今仍然屹立的古老城墙,就是静海寺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
  
  从那以后,一代代帝王皇威浩荡的心境,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归宿。
  
  然而,好景不长。那闭关锁国的鼠目寸光,让静海寺过早地步入一条没落衰败之路。
  
  3
  
  这不是哪一个人的过错,而是古老帝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切得从明朝的“海禁”说起。
  
  早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个时代,就有了“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禁令。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为了寻找被推翻的惠帝建文的下落,才派郑和七下西洋。即便如此,仍然有“禁民间海船”出海的禁令。待郑和、朱棣一死,后来的皇帝对建文的下落没有了兴趣,海禁更严。庞大舰队出海的事情,被划上了句号。七下西洋的壮举,也就永远地成了历史。
  
  关起门来做皇帝,那感觉大概不错。乃至以后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仍然承袭闭关锁国的前朝旧制。至于化外之民的世界,他们是不屑一顾的。
  
  天朝永远是天下最好的,是大地的中心。中国人无须走出去,只能在家接受他们的朝拜。
  
  这就是古老帝国的逻辑。
  
  4
  
  然而,世界的发展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十九世纪开始,新兴的英国商人用鸦片叩开了中国的大门。毒品泛滥,白银外流。迷漫的烟雾让古老帝国的统治者有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于是,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于是,战争在一个早上突然爆发。
  
  大英帝国PK大清帝国,结果让天下人大跌眼镜。
  
  英军攻占香港……邓廷桢失陷厦门……洋鬼子九分钟占领定海县城……
  
  宁波沦陷……吴淞口失守……镇江被英军占领……
  
  远征军的舰队溯江而上,南京危在旦夕。看来,只有求和这一条路了。
  
  无奈的道光皇帝,决定就在南京与英国佬签订和约。双方代表谈判的地址,就选在这依山傍水的静海寺。
  
  在趾高气扬的侵略者面前,古老的寺庙顿时失去了往日的高傲与自尊。
  
  从此,人们总是感到这里的天地很压抑。
  
  他们再也没有听到寺庙那昂扬的钟声。
  
  5
  
  那年头,不仅满朝的文武百官和道光皇帝想不明白,就是老百姓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着四万万人口、九十万兵力、其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泱泱大国,竟然被累计参战兵力不过两万的英军打的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
  
  莫非是打仗的将士们贪生怕死、不肯卖力?固然,贪生怕死、不肯卖力的将士是有,但也不全如此。关天培的战死、裕谦的自杀、陈化成的以身殉职、镇江军民的拼死一战……哪一个不是惊天动地的轰轰烈烈?结果呢,没有一个能够挡得住英军的长驱直入!
  
  是官员们的贪腐无能、不够尽力?未必!林则徐、邓廷桢这些曾经被我们贴上“民族英雄”标签的人,就不用说了。即使我们心目中的反面人物,如:琦善、杨芳、伊里布……一个个非但不是昏庸之辈,而且都是大清王朝难得的能臣、干将。他们是帝国的中坚、支撑、台柱子。没有他们,帝国的大厦一天也难以维持。
  
  据一些学者考证,鸦片战争中,大清王朝的上层,对待侵略者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在对付洋鬼子方面,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对派。从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考虑,没有人会开门揖盗,跟入侵者一个鼻孔出气。
  
  尽管义愤填膺,尽管同仇敌忾,但是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他们还是失败了。
  
  6
  
  大清王朝的失败,在于他们对境外世界的茫然无知。
  
  被誉为“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报告中,竟然天真地以为,洋人的脚足缠束紧密,屈伸不便,“一仆不能起,一旦上岸,一定能够歼灭”。
  
  有着55年战斗经历、戎马一生的“常胜将军”杨芳,据说是大清王朝最懂得战争的一个人了。临危受命到了前线的他,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竟然以为英军有“妖术”。他下令搜集女人的马桶,说是要用女人的“秽气”来破除敌人的“妖气”。同时,他还派士兵扎草人、设道场、祭天地、拜鬼神,祈求神鬼共施法术。
  
  以古老的巫术来对待现代化了的西方军队,够荒唐的了。
  
  这样的将领,怎么可能抗得住洋枪洋炮的攻击?
  
  国家的精英们尚且如此,一般人的愚昧无知也就可想而知。
  
  7
  
  大清王朝的失败,更在于没落衰败的专制体制。
  
  这种体制决定,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山呼万岁、顶礼膜拜,诚惶诚恐、三跪九叩。官员们的升迁乃至生死,全决定于皇帝的一句话。
  
  作为下属的大臣,没有一点辩解的余地。
  
  林则徐被革职了。他对鸦片的深恶痛绝,他对帝国的忠心耿耿,道光是一清二楚的。然而,由于战事的扩大,皇帝的心情特别的不好。为了给英国人一个交代,林则徐就像是一枚棋子,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
  
  琦善也被革职了。他的干练,他的忠诚,他的背景,道光也是没有一点疑虑的。上任以后,此人为了避免事态的扩大和战火的蔓延,曾与英方的义律巧妙周旋,并且如实向皇帝报告情况,结果呢?被皇上认为是“辜恩误国”,给抄家查办了。
  
  靖逆将军奕山变聪明了。他在广州又吃了败仗,怎么办?如果如实报告,所有官员都要被不分青红皂白的革职拿问。为了自己和属下的身家性命,他一方面与英军谈判周旋,一方面编造着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谎言,为自己、也为部下留了一条活路。结果在道光皇帝那里过了关。
  
  部属们的欺下瞒上、谎报军情,让道光皇帝对战事的发展朦朦胧胧,一头雾水。以致定海沦陷了,还不知道英军到中国来到底是想做什么?
  
  这样的决策者,怎么可能把握战争的全局?
  
  8
  
  两年多来的反反复复,迎来的是入侵者的兵临城下。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最高的决策者道光皇帝终于明白:这仗,是再也不能打下去了!
  
  他决定与英军谈判,对两年来的战事做一个了断。
  
  作为大清帝国的谈判代表,临危受命的耆英、伊里布、牛鉴率黄恩彤、鹿泽长、舒恭受、咸龄及张喜等人,到南京来了。对方的代表自然就是璞鼎查和他的部属、随从了。
  
  8月12日,会谈在低层次的张喜、塔芬布和对方的秘书之间开始。
  
  败军之将,本来就底气不足。堂堂天朝命官,与黄头发、蓝眼珠的化外之民,坐在对等的谈判桌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作为谈判代表,他们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屈辱。
  
  他们不知道,谈判桌是另外一个战场。他们在进行另外一场战争。
  
  对于关系到帝国命运和皇上尊严的事情,他们还是要据理力争、不敢有一点马虎的。只是争什么?怎样去争?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经过17天反反复复的讨价还价,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1842年的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终于在英军旗舰“汗华丽号”签字画押。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这样在南京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中国从此走进了一个条约时代。
  
  这条约,是怎样的一个不平等呢?
  
  9
  
  这份条约本身并不怎么复杂,一共只有十三条。
  
  “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和平。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开宗明义,宣布两国关系进入和平状态。历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从此宣告结束。
  
  这正是道光芒想要的。然而,他还是感到很不爽。
  
  “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这是什么话?我堂堂天朝皇帝,竟然跟化外的什么女皇平起平坐,太没有尊严了。
  
  今天看来,这两个词组的并列,实在是稀松平常。可那时候,这确是山崩地裂。
  
  化外之君,一个毛黄眼蓝的女人,竟然要与大清皇帝讲什么平等。这在过去根本就不可能!可是,现在吃了败仗,你想硬也硬不起来了。
  
  虽然也曾拼力相争,然而英国佬就是坚持着不肯让步。他们跟大清帝国打交道多少年了,最想要的就是这个平等。如今,大清王朝在战争中失败了,他们当然不肯让步。
  
  无奈中的清政府,此刻只得委曲求全。谁让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呢!
  
  这样的词组并列可不是文字游戏。他们没有想到,这事还真的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虽然他们在当时是不愿意有这样一个新时代的。
  
  就是开端这一行文字,让当时的很多人为之痛心疾首。他们哀叹:儒家的那个传统性理名教,已经被打击得支离破碎,大清帝国的社会结构从此将荡然无存!
  
  接下来是五口通商。开放嘛,不是坏事!问题是当时的帝国并不想这样做,是被逼才勉强答应的。
  
  第三条就是割让香港了。不过条约上没有用“割让”一词,而是说“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实际上跟“割让”就是一个意思。
  
  第四条至第七条的四条,说的是赔款。赔偿烟贩子损失600万元,偿还商欠300万元,赔偿军费开支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
  
  第八条,释放英方战俘。
  
  第九条,凡与英国人有交往、或为之服务的中国人,皇帝应“恩准免罪”。已经被监禁者,须“加恩释放”。
  
  第十条,要求明定关税,取消陋规。
  
  第十一条,要求平等交往。
  
  第十二条,是关于清政府偿还赔款的时间顺序及英军归还“抵押品”的步骤。
  
  第十三条,是关于和约签订的流程。
  
  10
  
  综上所述,这个条约的具体内容一共是八项,主要是:割让香港、赔偿费用、废除行商、五口通商、平行交往、释放英俘、赦免“汉奸”与明定关税。尽管其中的某些条款在今天看来,还算是比较公平。某些条款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天仍然是我们要做的。但它是英国强逼中国签订的,是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确实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永远是的!
  
  特别是其中关于割地、赔款的内容,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也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它标志着一个古老的文明帝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直到170年后的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然而,这痛又是无法避免的。用第三只眼睛、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条约打断了两千多年来由于专制而导致的长期的停滞不前,促进了中国的历史进步与社会转型。
  
  这就是说,是鸦片战争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封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我们至今仍然会像阿Q一样,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封建皇权的残酷腐败统治下或者摸索、徘徊,或者苟延残喘。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也就没有今天的民族觉醒,没有整个国家今天的现代化。
  
  这是一个残酷的历史真相。是英国佬的歪打正着。也许这就是马克思说的:“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起了警醒作用。”
  
  今天,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来审视19世纪中叶的那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11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在硝烟迷漫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深藏于战争背后的价值冲突和不同文明理念的冲突。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代表没落文明的满清王朝,其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切,全是由于专制体制的腐败。
  
  鸦片战争是结束了,然而,帝国主义的掠夺及满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还没有结束。不仅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
  
  就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中国的谈判首席代表耆英,给对方的最高长官璞鼎查发去了一份长长的照会。他提出,自己作为钦差大臣,有责任、也有必要向英方严正交涉十二项内容。他希望,这十二条能够引起英方的重视,并且得以解决。即使解决不了,英方也不要因此而产生“误会”,不要因为这些问题而再次爆发战争。
  
  英方的璞鼎查不情意地接下了这个照会,心里想:这个耆英,刚刚签字画押就要反悔了?没有那么容易!
  
  他开始看下去:
  
  “五个通商口岸允许建立商馆,贸易时供英国商人居住,但贸易结束之后,英国商人要起程回国,不能在商馆区域定居……”
  
  屁话!……他冷笑一声:休想!……
  
  “今后如果有商人欠英方的钱财,不能让官府代为偿还,只能是官府代为追索……”
  
  本该如此!……他笑了:真是多此一举!
  
  一条,又一条,他接着往下看。忽然,他的眼睛为之一亮:
  
  “……今后英国商人归英国管理,中国百姓归中国管理,双方各自管理自己的百姓,
  
  以免发生争端。其他国家的商人,也要归自己国家管理,不能要求中国政府处理”……
  
  这不就是治外法权吗?自己早就想要,还没敢提呢!想不到,这傢伙倒送上门来了!
  
  “如果中国罪犯寻求英方保护,英方应当将罪犯送交中国政府……”
  
  送交?当然也可以不送交了!
  
  “如今五口通商,是特指针对英国。如果其他国家也要进入这些口岸,应当与英国进行商议……”
  
  璞鼎查先生又笑了:你们自己的主权,不想要了!那也好,我们就代劳了!……
  
  “开放的这五个口岸,税率各不相同,自然应当遵照广州的税率执行,由户部核准后执行……”
  
  又一个主权不想要了,也好!既然你们要商量,那就商量吧!只怕开了这个口子,今后的税率就不能由你们自己说了算数了!哈哈……
  
  看到这里,璞鼎查兴奋不已。耆英所“要求”的,竟然是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这些肥肉,既然是你们中国人主动送上门来,那我就不客气了!……
  
  12
  
  根据耆英的十二项“要求”,璞鼎查提议再签订一份新的条约。大喜过望的耆英马上报告,圣上十分高兴。这也正是他和许多大臣担心的,现在总算有了解决的希望。他马上下旨,要耆英赶紧与英人交涉。
  
  为了签订一份新的卖国条约,大清的君臣们难得地想到了一起。
  
  1843年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虎门条约》。
  
  根据中方的提议,以耆英早先提出的十二项“要求”为基础,英方毫不费力地获得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口岸租地权、军舰进驻口岸权等等。同时,中国还主动放弃了关税的自主权。
  
  斯文扫地,丧权辱国。然而,大清帝国的君臣们,一个个却兴高采烈,以为这回捡了个大便宜。耆英自然是“功不可没”,趾高气扬。满朝文武,上上下下,全都懵懵懂懂地堕入彀中而洋洋自得,茫然不觉。
  
  这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那个时代的通病。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整个中国的士子阶层,无人了解国家利益之所在,更没有哪个人知道跟外国人怎样打交道的国际知识。既然上上下下都是这样愚昧无知,交巨额“学费”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13
  
  先别嘲笑满清官员的愚昧,也别笑话道光皇帝的无知。我们应当理解那个时代给他们造成的局限。
  
  即便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能够比他们高明了多少?
  
  据郎咸平先生的一本书介绍:两年之前,某市以招商引资的名义引进了一只老虎,叫做什么威立雅。引进之后,除了原来某市供水集团的名字换成了威立雅水利集团之外,办公楼和楼内的装修都是两年前的样子。取水、处理水的绝大部分设施,都是公司被收购以前的资产。有的甚至还保持着20世纪50年代修建时的模样。而且党委、武装部等机构一切如故。什么都没变。除了从威立雅公司来了几位高管之外,其他的一切照旧。
  
  也就是说,威立雅来了以后什么事都没干。
  
  这个什么事都没干的威立雅,在合资后的第二年就提出,目前的水价低于供水成本,申请水价上调49%。为什么呢?威立雅说,目前企业供水成本已经上升到1。95元每立方米,与现行1。45元每立方米的价格倒挂,所以要求将水价上涨0。7元每立方米,达到2。16元每立方米。
  
  更有趣的是什么呢?你要调价,你说成本已经上升到1。95元,那你得把你的成本数据拿出来吧!结果呢?威立雅就像100多年前的帝国主义一样,悍然拒绝了大家的要求。
  
  你能相信吗?这都什么时代了?
  
  耐人寻味的还有,威立雅花了17亿元购买了我们的水厂。而按照市值来计算,水务工厂的价值应当是19亿元。我们17亿元就卖掉了。转让价格比市场价值低了2个亿。不仅如此,某市政府还免费送给威立雅8。37亿元的土地使用权。
  
  合同规定,转让之后水价不是根据成本调整,而是根据物价和收入水平不断地上涨。
  
  当然了,威立雅说,你不想涨价也可以,市政府就必须再把这个工厂买回去。而要买回去的话,就要按照威立雅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来谈。一就是说,你得以双倍的出让价格,再把它买回去。这一买一卖,威立雅就净赚了多少个亿。
  
  问题不在于威立雅。资本家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你政府为什么要签这样的合同?与170年前的清政府的官员相比,你的高明又在哪里?
  
  14
  
  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与170年前相比,我们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知增加了多少倍。
  
  然而,一些涉外的官员、企业家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仍然很不够。他们中的某些人,在与外国人的谈判中常常顾此失彼,使国家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比如说,轮胎特保案惨败于美国。力拓铁矿石谈判,惨败于美澳日。
  
  又比如,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还有什么惩罚性关税……我们往往都是受伤
  
  害的一方。
  
  更要命的还是腐败。
  
  一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出卖集体、企业乃至国家的利益。他们中的一些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回一大堆无用的废品,为的就是从中获取巨额回扣、好处费。
  
  一些手握实权、重权的官员,贪污受贿的现象更是触目惊心。
  
  据披露,某省一个副省长,就养了46个二奶,涉嫌贪污达数亿之多。
  
  一个小小的街道办主任,受贿也有数百万。
  
  一些贪官下海了,一些贪官外逃了,还有一些贪官高升了。
  
  国家有关部门介绍,从1982年到2011年的30年间,因违犯中共党纪、政纪受到处分的中共党政人员逾420万人。
  
  2011年,中国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中,“贪腐印象指数”排在第75名,属贪腐程度严重地区。
  
  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贪腐比无知更可怕,也更危险。
  
  与170年前的道光时代相比,我们究竟进步了多少?
  
  15
  
  鸦片战争结束,英国人走了。道光皇帝还没喘过气来,美国专使顾盛就到了广州。他要求跟中国签订与英国类似的条约。
  
  清政府出面的还是那位耆英,他如今已经是皇上信得过的“谈判专家”了。身负外交使命的耆英,再三跟美国专使解释,皇上对各国会一视同仁,不会偏袒哪一家。美国人自然是喜出望外,但提出口说无凭,立字为具。他们坚持,必须把所有条款都写成明明白白的文字。
  
  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签订。相比《虎门条约》,关于领事裁判权好关税协定的内容,写的更加清楚透彻。
  
  “今后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诉讼,美国公民由美国官员捉拿审讯,照美国法律治罪。”
  
  “今后中国要改变海关关税税率,应当与美国领事官员讨论议定。”
  
  此外,美国人还提出了关于修约的要求:
  
  “和约订立以后,不得轻易变更,如果某些条款不适宜具体情况,应当在十二年后,由两国派人共同议定。”
  
  如果说《虎门条约》中的内容,已经是出让中国主权的话,那么《望厦条约》又进了一步,中国的主权则被出让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了。由于跟英国有片面最惠国的待遇,所以,从今以后,中国要想改变税率,就不但要跟美国、还要跟英国共同商议了。
  
  而十二年后重新修约的规定,更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也让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中国,被茫茫然的耆英推向了万丈深渊。
  
  16
  
  由于满清专制体制的腐朽与腐败,鸦片战争失败了。彻底的失败了!
  
  这次失败,给中华民族的伤害是巨大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让我们滑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的边缘。
  
  然而,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殖民主义者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对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决定了中国社会超稳定形态的很难改变,改变中国超稳定形态的力量不可能来自内部。只有来自外部的强大力量才能改变中国。鸦片战争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却因此而大大地加快了。
  
  17
  
  崇殿耸翠,飞阁翔丹。沉浑的钟声,在无尽的追忆中叩开了一扇扇殿宇的大门。
  
  狮子山上的新绿,遮盖不住古城墙上的累累伤痕。这苍老的金陵古刹,凝结着多少历史的屈辱和辛酸
  
  据介绍,静海寺初成时宏大壮丽。它以钟山楠木为柱,直径数围,柱础则有车轮般大小,色如苍玉。寺内建筑包括“金刚殿三楹、左钟楼一座、右井亭一座、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观音殿三楹、左伽蓝殿二楹、右轮藏殿三楹、右弥勒殿三楹、右祖师殿二楹、潮音阁五楹、左华严楼二楹、回廊二十楹、玩咸亭一座、方丈一所十六楹、公学三楹、僧院四十房、禅堂正门一座、华严楼三楹、禅堂左右两堂共六楹、十方堂三楹,茶厨房、旧禅房一所,此外公产田地、塘二百余亩”。当时静海寺内供奉的,还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还种植了郑和带回的西府海棠等珍稀植物和药。
  
  然而,静海寺建成之后,在历史的风雨中饱经沧桑。由于年久蠹坏,寺庙曾于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重修。道光十二年二月,被大火焚毁,仅剩山门天王殿,后得以重建。咸丰三年,又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后由静安和尚募款重修。1937年12月,静海寺再一次毁于日军的战火,仅存方丈室6间、念佛堂5间,以及绥远路大门上的“静海禅寺”四个大字。
  
  18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与英国政府谈判,在鸦片战争中被割让的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
  
  被割让长达155年之久的土地,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南京市人民政府在静海寺遗址偏西处,按明代庙宇风格对其进行复建。复建后,这里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1997年,经一位南京市民提议,南京市大中小学生及各界市民共同捐资铸造青铜大钟一座,设于静海寺内,命名为“警世钟”。钟重3。5吨。正面铸“警世钟”三个大字,两侧是原下关区区长俞明撰写的共572字的《警世钟铭》,背面镌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钟体高1。842米,寓意《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钟的顶部有一7。1厘米高的火球,寓意7月1日香港回归;钟的肩部有12只和平鸽,象征热爱和平的12亿中国人民;钟裙上有两条龙,代表黄河、长江,又象征着“龙的传人”;两条龙的龙头相对,之间是南京市市花梅花;梅花下方是一道环绕钟体一周的回纹,象征香港与祖国不可割断的血缘。
  
  静海寺啊,静海寺!昨天,你不能静海,也无力静陆,甚至无力静自己。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你也从此得以新生,成为那一段历史的铁的见证。
  
  听,那雄浑而又厚重的钟声响起来了!这是让人深思的历史警世之钟,也是催人奋进的青春励志之钟。
  
  钟声里看大江东去,钟声里我们将奋勇前行。
  
  不可一世的“康华丽”,早已不知去向。沧桑百年的史料陈列馆里,你依旧在把当年挨打的往事诉说:
  
  鸦片战争,炮火连年。一八四二,浊浪滔天……
  
  叹我中华,屡经烽烟。赞我人民,斗志弥坚……
  
  飒飒风雨夜,声声警世钟。阵阵江涛,拍打着这静海寺的黄昏。
  
  此刻,我的脚步依旧沉重,沉重……
  
  (2012年5月于南京雨花台下秋乐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