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树下说萧统
关于萧统与慧如姑娘的悲剧,关于昭明太子的爱与死,民间的野史中有好几个版本。这里取的是其中的一种。
各个版本之间,虽然有一些情节上的差异,但其悲剧的结局却都是一样的。
故事中哀艳妩媚之处,决不下于任何正史书纪的贞男烈女。其精诚所至,天地精气亦有所感知矣!
太子当年手植的两株红豆树,在他们死后不久便倏然合抱。上枝虽分为二,但其树干却并为一体。
千年之后的今天,活力依旧的大树,仍然在向人们印证着当年传说中的坚贞爱情。
1
这是一个古老的院落,古老的院落里有一株饱经历史沧桑的千年红豆树。
老树的主干已经枯朽,但是当年的风貌依稀尚存。直径1米左右的树干,让人想到当年这株大树的根深叶茂。
茶色的豆荚状若鸡心。小心翼翼地剥开,便见一粒形若心脏的红豆。
秋日的江南,黄昏。天空澄净,清风习习。灿若云霞的红豆,在夕阳下闪射着历史的沧桑。
西南不远处,夕照中的顾山隐约可见,状如蹲猫回顾。
天地间,仍然回荡着当年“相思子”的悲歌。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这一株不老的红豆树依旧生机勃勃。
2
相传,这一株不老的红豆树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植。
萧统这个名字,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听爷爷说了。爷爷告诉我,萧统是六朝时候梁武帝萧衍的儿子,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天性聪慧的他从不贪玩。三岁时受学《孝经》、《论语》,五岁时通读《五经》。“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后来出居东宫,通读藏书3万卷。同时引纳贤士,与他们商榷古今。一时人才荟集,文学名士蔚为壮观。他的治学严谨而刻苦,无论冬夏,笔耕不辍。他亲手编纂的《文选》30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保存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大量优秀诗文,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他在中国文化上的巨大贡献,与他的性喜读书密切相关。
上中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曾经跟着老师登上紫金山北高峰的太子岩。老师告诉我们,那里就是昭明太子的读书台。太子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仅仅在南京,史书记载的读书台就有多处。定林寺后的北高峰、玄武湖中的梁洲、江宁区的的湖熟粱台等等,都曾经是他读书的地方。外地就更多了,句容的茅山、常熟的虞山、镇江的南郊、桐乡的乌镇、安徽的池州、湖北的襄阳……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读书台至少也在三十处以上。
这顾山脚下的红豆村,就是当年萧统读书、编辑《文选》的地方之一。
自幼喜欢山水的太子,早就厌倦了宫廷里的你争我斗。那一年,他借口编辑《文选》需要清静,向父皇告假来到这山清水秀的胜地。那时候的顾山比现在巍峨的多。绵延的山坡上,到处是蕙兰芳草。天地之间,香气弥漫。乃人间仙境也!一到这个地方,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当机立断,马上决定在这里的香山观音禅寺內建造一座七楹文选楼。楼一竣工,便马上召集一批饱学之士前来研究学问。他决心在这里尽可能地多住一些日子,以便完成一部梦寐以求的浩瀚文集——《文选》的修编工作。
香山寺的对面,有一个尼姑庵。庵內,有一个法号叫作慧如的尼姑。那时候,佛教就是国教。从平民到皇帝,差不多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身为太子,佛学的修养自然不会差的。在山上修行的慧如尼姑,对佛学更是有着很深的造诣。太子听说有这么一个尼姑,自然很感兴趣。他常常到尼姑庵来,与慧如探讨一些佛学上的问题。渐渐地,慧如也会来拜访太子。二人你来我往,终于谁也离不开对方了。
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这人生的悲剧恐怕就是很难避免的了。
3
应该是杏花烟雨、春草漫过河堤的时节,那一天,他们谈完了佛学,便一起到山上看正在绽放的海棠。
潺潺的流水边,怒放的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凄凄抖动的野草,在和煦的春风里舞姿翩翩,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红艳艳的桃花,映照着这如黛的春色,让这一对年轻人如痴如醉。
花红,柳绿。流水,小桥。这春天的阳光真好,暖洋洋的……太子幸福地感叹着。
若能够永远像现在这样子,我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了。可惜好景不能长在,我们终究要分开……感伤的慧如情绪格外低沉,道:四大皆空,缘生缘灭。眼前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如梦,如幻呀……
太子略一思忖,道:您赶紧还俗吧!我回去后就向父皇请求,让您进宫……
不可能,不可能!慧如摇了摇头,笑道:你是太子,将来就是皇帝,嫔妃宫女成群。我哪里敢攀高枝呀!……
后宫三千我不爱,我只要您一个!他急忙止住她的话,坚决地发誓道:慧如,我是太子,这些话是认真的!
慧如,我走后你就还俗,到乡下找个地方住下。来年我要凤笙龙管,紫盖香车迎你进京。你要相信我,耐心等候我!……
她顺从地点了点头,眼中却凝聚着难以化解的忧伤。不是她不相信他,只是身份地位太过悬殊。宗教礼法的桎梏之网,是难以冲破的。由不得她去妄自天真。
但是,对他的发自内心的承诺,他是相信的。他怀疑的是他的能力。
也许他会有办法的!她似乎又乐观了起来。明天,也许会更美好的。
但是,他的父皇能够答应他吗?只怕不会那么简单!她又悲观地摇了摇头。
一切,还是听天由命吧!……
4
三个月后,《文选》的编纂终于告一段落。不久,父皇派人来召他回京。无奈中的太子,来向尼姑庵里的她依依道别。
慧如,我就要去了。您还俗后就在山下找个地方住下,在那里耐心地等待我!……
站在马下的她,凄凄地望着英姿飒爽的他,无语凝噎。一阵难言的沉默之后,才轻轻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的掌心,道:昔有妇人滴泪成血,化做相思豆。今以一双红豆付君。君若早归,妾当免此厄运。不然,日后……望你见豆如见人吧。
太子紧紧地拉着她的一双小手: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明年这个时候,我会再来的……
回京以后,太子当即向父皇报告了他与慧如的恋情。父皇本来很高兴,但一听说慧如是尼姑,便立即拉下脸来:荒唐,荒唐!你怎么可以让佛门中人入宫……
她这两天已经还俗了!……
对佛祖的大不敬啊!阿尼陀拂……父皇坚决地摇了摇头:六根不净,难成正果。只怕日后会堕入苦海,万劫不复。去吧,去吧!……
父子俩不欢而别。
思念佳人的太子终日抑郁寡欢,茶饭不思。身体日渐消瘦。无奈的父皇痛心不已,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
让她入宫可以,但是必须待她还俗三年之后。在此之前,你不能再去与她私会。
太子兴奋地点了点头:我听父皇的!
再有,你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从明天开始,你必须每日省览朝政,为朕分忧……
他想用这样的办法让太子走出感情的漩涡。
只要能够让慧如入宫,太子什么都可以答应。不再抑郁的他,此刻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5
得到了父皇的允诺,太子的脸上有了青春的光泽。
他全力以赴地投入繁琐的朝务。
心地善良的太子,在朝政的省览中总是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先。
那一年,吴兴郡遭遇特大洪涝,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面黄肌瘦的灾民们,纷纷到城里来逃荒要饭。他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向父皇报告,马上打开国库,为受灾的人们放粮赈救。
又一年春天,梁武帝頒诏,派遣前交州刺史王弈持符节征伐三郡灾区的壮丁去服劳役,他知道后立即上书,说灾区的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那里农民的日子还很艰难。如果去抓壮丁,一定会民怨沸腾,匪盗横行,影响社会安定。我看还是缓行,这地方的劳役就免了吧!
梁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大得人心,社会更加和谐。举国上下,一片繁荣气象。
太子的慈悲心肠让许多人感动,其声望如日中天。
看到太子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以及对朝政的热心,抑郁的情绪已得到有效控制,梁武帝十分高兴。他悄悄地派人给慧如传话,说太子已经另有所爱,让她赶紧嫁人,别在那里傻等了。
阴云再一次笼罩在两个年轻人的头顶。
6
我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顾山脚下的红豆村。
还俗后的慧如,一直在这个村子里读经念佛。与孤寂为伴的她,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太子的归来。
受梁武帝使者的委托,香山寺的主持悄悄地来找慧如。他告诉这位已经还俗的尼姑说,太子已经另有新欢。他要她赶紧丢掉进宫的梦想,趁早嫁人,寻个归宿要紧。
她惊得目瞪口呆。回宫后的太子果真改变初衷了,昨天的一切都成泡影。虽然早有所料,她还是感到一阵揪心的痛。
就此别去,归来杳杳无期。她能够理解,不再幻想。当年提出要娶她的太子,必然遭致多方的责难!太子的官尽管很大,大过咱们这些平民百姓,但是他大不过森严如天的皇家礼法。更何况还有他那一言九鼎的皇帝!
“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怀着寒微无路扣金门的凄伤,慧如终日以泪洗面,相思成疾。终于,在一个初春的夜晚去世。
乍暖还寒的季节,红豆的枯枝在风中摇弋。
7
三年之后的阳春三月,当太子再次来到顾山脚下的时候,这里已经是红颜零落青草稀了。
住在姑娘隔壁的阿婆告诉他,还俗后的慧如没有嫁人,一直在痴痴地等待着他。后来知道进宫无望,终日茶饭不思,相思成疾。终于叶落花枯,不幸在一年前撒手西归了。
佛祖会保佑她的,阿尼陀拂……
欲哭无泪的太子,默默地为慧如的亡灵超度。被撕碎的花瓣,在山上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然后他又默默地来到慧如生前居住的房前,亲手栽下两颗红豆。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株饱经历史沧桑的千年红豆树。
春花柔柳,佳人已去。丧魂落魄的太子黯然回京。他知道,是父皇派人偷偷传话,害死了他的心上人慧如。他不敢恨他的父皇,他只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在心爱的姑娘遭难时竟然束手无策。抑郁的心态让他过于自责,终于一病不起。数月之后,薨逝。时年31岁。
看到儿子的夭折,梁武帝十分悲伤。他后悔自己自作主张的派人传话,那一念之差不仅害了一个妙龄女子,也害了自己器重的儿子。悲剧已经发生,后悔也来不及了。在儿子的尸体前,他只能将自己的一腔悔恨化作一声长长的哀哭。
太子死后,諡为昭明。这年五月庚寅,葬于安宁陵。安葬那天,朝廷上下无不惋惜惊叹,京城男女老少纷纷出门为太子送行。黎民们一路哭声不断,无不为之悲痛万分。
关于萧统与慧如姑娘的悲剧,关于昭明太子的爱与死,民间的野史中有好几个版本。这里取的是其中的一种。
各个版本之间,虽然有一些情节上的差异,但其悲剧的结局却都是一样的。
故事中的哀艳妩媚之处,决不下于任何正史书纪的贞男烈女。其精诚所至,天地精气亦有所感知矣!
太子当年手植的两株红豆树,在他们死后不久便倏然合抱。上枝虽分为二,但其树干却并为一体。
千年之后的今天,活力依旧的大树,仍然在向人们印证着当年传说中的坚贞爱情。
数百年后的唐朝,诗人王维路过江阴,见此树心忽有所感,于是作了一首著名的《红豆》诗,流传天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从红豆树到红豆诗,生生世世说相思。当年的红豆,已经被历史熬成一道缠绵的伤口。
红豆树下说萧统,我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