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饮茶渊源自古。早在西汉资中人王褒著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蜀中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烹茶的情况:“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是四川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文献记载。
川人饮茶历经千年,冲着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包容,泡着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忧思,啜着清“我劝天公重抖擞”的愤懑无奈,在巴山蜀水间连续发酵,终于裁成如今这张川人饮茶的剪影。
因此,承载着川人饮茶情趣的茶馆到处都是。
在广安等地川东地区的茶馆也不例外。规模小的只几张桌子,茶具也只是常见的玻璃杯。高档些的就讲究多了,里面有隔开的独立的屋子,每个屋子都起个名字,或雅或俗。推开门,里边装潢的典雅古朴,有仿制的名人字画,风格也是怀古念旧的,连茶具也是十分的讲究,疑是到了北宋汴梁的茶肆。
川东人去茶馆并不是为了追求高雅,而是体验一种轻松和幸福感。因此,川东人常常将茶文化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几人相邀品品茶,打打麻将,玩玩扑克,听听川剧,看看电视,啥也不做的就摆摆龙门(即说说话)。川东茶馆除了休闲功能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于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让我想起了老舍先生写的著名话剧《茶馆》,里面写的北京茶馆跟这里差不多,主人公王利发惨淡经营茶馆,在民国初年还见证了太监买老婆的事儿。可以说,一个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
说到茶馆,就要提到茶和茶具。
四川本是个产茶的地方。四川盛产茉莉花,所以窨制花茶在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茉莉花茶的特点是:香气清芬鲜灵,味道醇厚清香,汤色黄绿澄明。
茶具体现在"盖碗茶"上。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和茶船三部分。茶船又叫茶舟,是承托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即公元780年至783年)由川西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成都发明。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的女儿就运用奇思妙想以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防止喝茶时杯子倾倒,就设法用蜡在木盘子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就是最早的茶船。
四川有一种工夫茶,冲水时居高临下,俗称"高冲",其动作要不缓不急,并做到三点头,俗称"凤凰吐水三点头",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可惜在川东无缘见过,倒是在十余年前去江苏宜兴参观一紫砂壶厂时见过,当时感到很惊奇。这种饮茶待客方式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川东人品茶决非传统意义上的解渴,而是一种生活情态。“走,茶馆撒。”一句川话在耳畔响起,几人便没入附近的茶馆。笔者去过简陋的茶馆,也去过像华蓥"凤凰岛休闲会所"等较为高档的茶馆。看川人轻啜浅饮品茶的悠闲样儿,你会体味到川东人在盖碗里捧揽乾坤之博大,品尝日月之悠长的神态。那轻掀茶盖,拨动浮叶,听茶盖在碗壁上扣响,恍如庙宇上晨钟暮鼓般令人心定神闲,细啜清茶入口,又好似山间清泉滑过苔石一样润物无声。“啊。”一声感叹从茶客口里吐出,平淡的日子一下子就被拉得悠长而有弹性,仿佛徐志摩笔下那充满寂寥而又有悠长的雨巷。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