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湘水流恨哭长沙

时间:2012/4/1 作者: 古城愚翁 热度: 81404

 

         ——贾谊早逝的历史悲剧
  
  两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的大河波涛汹涌。
  
  千百年的往事告诉你我,生不逢时的才子注定会有一个悲剧的人生。在一个没有了英雄的“无为”时代,庸人当道乃普遍现象。满腹经纶的才子们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为国家的命运而操心、而劳累、而痛哭、而太息,往往“不能自用其才”。凄伤而夭折,是贾谊们的必然命运。
  
  才子们的悲剧难以避免,除非做一个明哲保身的庸人。
  
  我为贾谊一哭,也为天下的才子们一哭!
  
  1
  
  西汉汉文帝七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年仅28岁的贾谊奉召回京。望着阴晦的天空,这位年轻人不禁泪流满面。孤寂、忧郁的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这几年的委屈而难过,也不仅仅是为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而悲戚。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假象中,他看到了暗涛汹涌中的危机四伏。他是在为国家面临的生死存亡而担心。他决心再次上书,他要向皇上和朝廷的高官们大声疾呼:
  
  “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这篇上疏,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被毛泽东认为是“西汉一代最好的”、“值得一看”的政论,名垂千古的《治安策》。
  
  “治安策”者,治理天下社稷求安去危之策也。在这篇奏疏中,贾谊以其犀利的政治眼力,在一片歌功颂德的礼赞声中力排众议,指出国家面临的可能四分五裂的危险。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坚定地主张,应该通过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后来的历史证明,贾谊的这些看法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这个年轻人,不愧是他那个时代的先知。他所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汉王朝政治中潜在的隐患,或者是在以后某一天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尚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他在思想政治上过于早熟,他的思想意识过于超前了。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他偏偏又以极度迫切的心情,希望朝廷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若皇上暂时还不想解决,或不能解决,他便为此而焦虑,而悲伤,而痛哭流涕。
  
  这样,他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2
  
  在中国的历史上,贾谊是一个罕见的少年天才。
  
  出生于洛阳的他,五岁开始识字。八岁攻读六艺,十三岁拜师张苍。十八岁的时候,以能够诵读《诗》、《书》而闻名郡中。不久又被洛阳郡守、秦相李斯的关门弟子吴公召到门下,以其呕心沥血的力作《过秦论》而名闻天下。后经吴公推荐,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这时候的他刚刚年满二十岁。
  
  与今天的博士只是一个学位的情况不同,那时候的博士可是一个拿俸禄、有地位的官职,而且是一个能够为皇上出谋划策、职掌议论的近臣。能够坐到这个位置的人,差不多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儒。贾谊一出道就到这个地方任职,可见文帝对他的赏识与信任。他很得意,也很感激。决心做出一番事业,不负皇上对他的厚望。
  
  敏锐的政治超前意识,不竭的文学才思,再加上跻身于高屋建瓴的决策高层,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年纪轻轻的贾谊很快就成为汉初最大的政论家。他夜以继日地写文章、上奏疏,检讨历史、审视现实。这些年来全部的情感、意气,胸中汹涌澎湃的时代风云,全被他灌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整个生命在写作。政治家的理性与文学家的激情,被熔铸在一起,铸起了那个时代的丰碑。
  
  为了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他在上一年写了一篇《过秦论》。虽然见解独到,入木三分,颇得天下人的好评,可他总是感到言犹未尽。在收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他又有了新的思考。他认为,秦统一中国后如果能够减轻百姓赋税,少用酷刑,以律法治国,以礼治天下,秦朝一定会更加发展壮大。可是,秦朝的统治者没有这样做,结果没有多少年就亡了。
  
  贾谊进一步向皇上进言:首先应该废除某些残酷的法律,让臣民讲话,广开言路。同时还要减轻民间赋税,让百姓逐渐富足。若如此,天下自然安定!……
  
  《过秦论》的后两篇,很快就写好了。连同上年的那篇,广泛流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经典之一。
  
  开明的汉文帝,很快就接受了贾谊的建议,不仅废除了残酷的刑法,而且减税、让利,鼓励农耕。今天看来,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也有贾谊的一份功劳呢!
  
  风华正茂的贾谊,深得文帝的赏识。不到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这恐怕是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或者秘书长之类的高官了。
  
  3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对阅世不深、缺少历练的年轻人来说,少年得志、早早登上高位,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好事情。
  
  非但不是好事,而且往往是悲剧的前兆。
  
  刚刚二十出头的贾谊,一下子就从一个小小的博士提拔为太中大夫,朝野顿时为之震动。不仅老资格的大臣心里不舒服,那些博士们更是羡慕、嫉妒、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博士们四处散布谣言,说贾谊目空一切,说贾谊看不起自己的老师,说贾谊的文章是剽窃老师的研究成果……
  
  于是,在老臣周勃、陈平、灌婴的府上,一些博士们在商讨扳倒贾谊的计策……
  
  他们在捕捉时机。
  
  然而,自我感觉良好的贾谊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他感激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自己的国家。为了能给文帝提出切实可行的施政方针,他常常只身外出,到长安附近的州县了解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一篇《论积贮疏》的奏章终于杀青了。
  
  又过了几天,早朝。贾谊向皇上呈上了自己的奏章。
  
  文帝很高兴,决定接受贾谊关于“重农”的意见,立即将农民的田租减半。
  
  不久,他又根据贾谊的建议,令各诸侯归国,不准擅离封地。
  
  新的政令的实行,大汉朝的政治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各州县有了余粮。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文帝很高兴,准备再让贾谊上个台阶,担任公卿之职。
  
  这个位子,离宰相、太尉只有一步之遥了。
  
  看到皇上如此信任这位年轻后生,周勃、灌婴等一班老臣一会儿说贾谊专欲擅权、拉帮结派,一会儿又说贾谊轻慢众卿、不尊重老人。还说如果提拔贾谊,他们就要一起辞职回家。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把贾谊赶出朝廷。
  
  文帝很无奈。他知道贾谊受了委屈,可是又不敢得罪这些开国功臣。提拔贾谊的事情,就被搁置了起来。
  
  在老臣和博士们的联手下,关于贾谊轻慢皇帝的谣言又在传播,并在不经意间传入后宫。渐渐地,文帝的耳边也有了这方面的流言。一开始他并不相信,一笑了之。后来听的多了,就有点将信将疑。他终于听从了元老们的意见,决定让贾谊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老臣与博士们终于达到目的,贾谊被赶出了朝廷。
  
  4
  
  一心为汉王朝大业而奔波的贾谊,被突然而至的打击惊呆了。他只觉得天旋地转。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贬出京城。他想去问皇帝,可是皇帝已经不见他了。
  
  天子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君要臣怎样,臣就应该怎样。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怀着极度忧伤的贾谊,只能收拾行装,到长沙王府做太傅去了。
  
  这一年是汉文帝三年,贾谊24岁。长沙王吴差,是当时仅存的一个异姓诸侯王。到那里做太傅,实际上就是把他给搁置起来了。
  
  他想不通,为什么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落得如此下场?更让他忧心的是,本来皇上也渴望的改制,由于他的贬谪半途而废了。希望的曙光突然被吞灭,他痛苦万分。他放不下朝廷的事啊!
  
  一路嗟叹,一路流涕。郁闷的他终于来到了汨罗江边。贾谊知道,这是屈原自沉的地方。望着滔滔的汨罗江水,他心潮起伏。当年一生忠烈的屈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鞠躬尽瘁。可是,不辨忠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此。逆境中的屈原尽管受了很大的委屈,仍然心系他的祖国,时刻关注着楚国的兴亡。后来楚被秦灭,屈原心中的希望彻底破灭。这个一心报国的忠臣,就这样愤而投江、以身殉国了。
  
  一轮西沉的红日,映照着一片惨淡的山河。他不禁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吊屈原赋》。触景生情的他,有感于屈原的忠诚与不幸,在此刻一洒同情的泪水。吊古伤今,感同身受。他又不由想到了自己。
  
  皇上啊,皇上!我贾谊一腔热血,天地可鉴。你能够体察一个臣子的肝胆忠心吗?
  
  屈子啊,屈子!我们的命运是多么相似。请你给我以力量和启示吧!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浮云蔽日,青天安在?伯乐既没,骥马焉程?
  
  疏远、贬谪,放逐、牢狱,沉江、杀头……忠臣的悲剧,哪一天才能不再重演?
  
  走不完的人生坎坷路,流不尽的忠臣报国泪!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
  
  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5
  
  汨罗江畔吊屈原,也是贾谊的自吊。从汨罗江到长沙,忧郁的他心情更加沮丧。
  
  他总也走不出历史的阴影。
  
  心存戒备的长沙王,对这位来自皇帝身边的王师一直是不冷不热地应付着。缺乏共同的语言,也没有多少交流的机会。他只是照本宣科地讲经传诸子,讲一些历史的典故。
  
  日子倒也消闲,转眼就是三年。
  
  这一天,贾谊正在看书。猛抬头,忽然有一只黑色的猫头鹰兀立在他的太傅椅上。那时候的楚人,把这种猫头鹰称之为“鵩”。他们认为,这是不祥之物,一旦飞到哪一家,将是这家主人将要死去的不祥之兆。
  
  猫头鹰被赶走了。本来就很郁闷的贾谊,心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来到长沙这块卑湿之地,已经三年了。这里的气候湿热,他感到很不适应。这身体,也许用不了几年就垮了。他忽然想到了死。猫头鹰这个不速之客的出现,更加证实了他的预感。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他不由感到一种本能的恐惧和忧伤。
  
  他又想到了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虽然不是道家,他还是觉得庄子的这些话言之有理。有生就有死,何不以大度之心待之!
  
  这一天晚上,他写下了一篇关于猫头鹰的经典之作:《鵩鸟赋》——
  
  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
  
  夜深了,习习清风轻拂着窗外的柳枝。远处,湘江上笼罩了一层空濛的薄雾。空气中似乎有一些湿意,若有若无的幻觉不时从眼前飘过。一阵更鼓声后,山与水皆陷入长久的静寂。
  
  他觉得自己仿佛登上了一叶扁舟,在连天的波涛中,一会儿跌入谷底,一会儿又跃上峰巅。一切的一切,都任凭风浪的摆布。三年来的种种恐惧、感伤、愁苦和抑郁,都渐渐地消融了。天人合一,自己变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伴随着造化的节拍而变化……
  
  然而,贾谊毕竟不是道家。庄子的哲学只能给他短期的心灵抚慰。时效一旦过去,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更加剧烈的苦痛。
  
  6
  
  汉文帝不是昏君。他的头脑还没有完全糊涂。在其帝位巩固之后,他又想到了贾谊,想到了这位为他的大汉王朝呕心沥血的年轻人。
  
  特别是最近在宫中闹得很厉害的神与鬼,一直苦苦地困扰着他。本来他是不相信那些蛊惑人心的故事的。可是,身边一些方士活灵活现的游说,让他无法辨别真伪。这天上的神仙、地下的鬼魂,是那样的如在目前,又是那样的飘渺虚无。他真的感到无所适从了。
  
  他想到了贾谊。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学问是那样渊博,见解又是那样深刻。他那里一定会有正确答案的!
  
  被贬谪的他,去长沙已经整整三年。该让他回来了!
  
  主意已定,便立即下诏。
  
  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奉调进京的贾谊终于又回到他日思暮想的长安,回到一度对他赏识有加的皇上的身边。想到可能会有一番更大的作为,他的心情是异常的亢奋与不安。
  
  听说贾谊归来,同样兴奋的皇上连夜召见。待贾谊行完君臣之礼,他就迫不及待地问:
  
  “爱卿来的正好!朕今天刚刚祭过天地,按照朝规吃了祭肉。可朕总是想不明白,这天地之间真的有鬼神存在吗?为什么我总是见不到他们?卿乃大才,不知有何见解?……”
  
  本来以为要问治理国家的大事,没想到皇上最关心的不是百姓的疾苦,而是那虚无的神仙鬼怪。贾谊有些失望。但是,既然皇上问了,也不能不回答。好在在这个问题上,贾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便立即调整思路,从古代的神话到当今方士的骗术,再到各地的民风民俗。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在如梦如幻中神游另外一个世界,让孤陋寡闻的皇帝顿时眼界大开。
  
  兴趣盎然的文帝,不由自主地把身体一再向贾谊靠近。两人足膝而谈,直到次日凌晨……
  
  第二天,还沉浸在与贾谊谈话气氛中的文帝,不禁感叹:“朕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以为自己的学问差不多快赶上他了。昨夜一席长谈,才知道自己远远赶不上他啊!……”
  
  千年之后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有感于贾谊从长沙回京后,与文帝的见面,叹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次会见之后不久,贾谊就被任命为文帝九岁的儿子梁怀王的太傅。虽然他还不时上疏,对朝政提点自己的看法,但不在其位,也就很难发挥多大的作用了。
  
  汉文帝十一年六月,梁怀王入朝,坠马而死。贾谊觉得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尽责,每日生活在自责之中。以泪洗面,忧伤成疾。次年病死,年仅33岁。
  
  7
  
  一位天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就这样匆匆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不能不让人为之一叹。
  
  那一年过长沙,拜谒贾生故居。颇多感慨:
  
  江南霪雨悲贾谊,湘水流恨哭长沙。
  
  书生有梦难治国,太傅祠前洒泪花……
  
  想到贾谊的早逝,拜谒者无不感叹唏嘘。回首遥望远方的云,我不禁心潮难平。
  
  两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的大河波涛汹涌。
  
  千百年的往事告诉你我,生不逢时的才子注定会有一个悲剧的人生。在一个没有了英雄的“无为”时代,庸人当道乃普遍现象。满腹经纶的才子们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为国家的命运而操心、而劳累、而痛哭、而太息,往往“不能自用其才”。凄伤而夭折,是贾谊们的必然命运。
  
  才子们的悲剧难以避免,除非做一个明哲保身的庸人。
  
  我为贾谊一哭,也为天下的才子们一哭!
  
  (2012年3月于南京雨花台下秋乐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