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灵性漫谈

时间:2023/11/19 作者: 刁文 热度: 61802
  论灵性,在我的周遭朋友圈里,不乏有好几位爱谈论这个话题,但很多时候说着说着就陷入了玄论中去,总想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一些感应和体悟,却又始终无法给出准确的诠释,末了,还是落下这么一句话:唉,这些内容只可体悟,不可言说,一说就走偏了。

  关于灵性,个人觉得话题有点宽泛,若是能把它收敛于某个稍微狭小一点范围的话,或许还有讨论的空间,譬如,在知性与感性中做些取舍,看看灵矢向,或者潜在的底层意识的取向,话题还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给定标准,那样的话,或许参与交谈的人都会获得各自的收获,或肯定,或否决,或再重新做个自我思辨。

  以下,针对这个局限在知性与感性间抽离出来一些有关灵性人可能具有的某些特征(仅代表个人观点),看看你我是否具有这些体征:

  1、内心要有深度:

  灵性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倾向于反思和思考生活存在的意要、方向和目的。他们更愿意探索自己的心灵,并发现在智慧和平静、喧哗和聪明间,哪一个更适从自己的内心诉求?!追问自己,在不满中再向外求索,尔后再与自己去做比较,深,意味着所追问的阶梯更多,而非仅浮在感性这一个层面。

  2、经验要有超越:

  灵性人相信人类的存在不仅仅只限于物质(颗粒)这一个层面。他们相信这世上存在更高的能量波和维度,并试图通过冥想、祷告或其他灵性实践与这种波能建立通桥,来打开自己的思想维度。常人是用降维来描绘世界观的,而灵者却一直企图用升维来认知当下的世界架构。他们不满足线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深怕自己像只爬行在莫比乌斯环上的蚂蚁一样,陷入循环思想怪圈而被经验所奴役。倘若他们感觉自己的思想步入循环,宁可撕裂自己跳出这个结界,哪怕没有任何结果也在所不惜。

  3、爱与包容要相互等价:

  灵性人更会关注爱和善良的力量,并努力将它们扩展到他们的生活和与他人的关系中。他们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信仰,因为他们怀疑的第一人始终是他们自己,他们唯一可以信任的东西就是光与爱,以为,但凡有光普照的地方就有爱在,光是生命的源代码,爱护生命、懂得包容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当然,他们也绝不吝惜与恶和丑陋保持抗争,因为他们知道,对恶和丑陋采取包容姿态就是在亵渎自己神灵。也就是说,他们是有原则的,这些原则在他们看来就像几何公理一样,不证自明。

  4、自省与修正:

  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么就难免会在某个节点上出现差错步入歧途。灵性人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并努力改变和修正这些方面。他们关注个人成长和提高自我意识,时常会停顿下来检讨自己是否走向了偏执?在认知上是否陷入了保守或非正常状态下的积极?对他们来说,好为人师远没有好为学生来的更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他们来说,就是自省与修正的滤网,保守是守住底线,不积极是不破防。更多的时候,他们宁可采取保守姿态,而非积极进取,因为他们知道,在一些场景下,积极比保守更可怕。

  5、关注大局:

  灵性人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并对环境、社会问题和全球意识产生很浓厚的关注。他们倡导和平、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因为他们知道,无人能跳出界外而洁身自好,当环境窘迫、空间逼仄,他们会自动收缩自己,不染是不可能的,但尽量使自己少些着色也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可以减少外部活动,把时间和空间多预留给自己,而关注,权在自己。

  6、内在安宁:

  灵性人通过寻求内在的平静和安宁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借助独处、读书、冥想等实践来实现这种内在的平衡。独处,可以与自己的神灵对话,一问一答在自己,与他人无关;读书,可以与作者对话,这是最好、最节约的学习状态,用短暂的时间就能获取他人数年乃至数十年或一辈子的经验所得,何乐而不为呢?冥想,是一种放空姿态,当所有意识都放下了,轻松必然会带来整个身心的舒坦,甚至有可能唤醒集体潜意识(阿赖耶识)对你的关照,恍然只在一瞬间,只叹得——原来如此!

  以上这六个特征是局限在知性与感性之间的一般性描述,并非对所有灵性人都适用。灵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对灵性的理解和体验可能存在诸多差异。不求同解,但希分享。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就是你。
赞(1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