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肖纪年——龙年。这对以龙传人自诩的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神圣重要,心中激荡奔涌的情思杂感如井喷发,举国上下兴起的龙年庆典活动规模隆重宏大,气氛火爆热烈,那千形百状的会议场面,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主题鲜明的内容题材,把祭祀庆祝龙年春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使各种形式载体的龙文化大放光彩。
一、龙的起源和演变始末
龙,是中国人用臆念幻想创造出来的动物综合组成体,是天下炎黄子孙信仰崇拜的图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象征。从七八千年的原始部落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龙图腾崇拜和龙的魂魄精神与品德风骨,共同给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哲学政治、国体皇权、法律制度、经济民生、文学艺术、建筑服饰、民俗饮食、山川地貌、姓氏人名等,均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记载远古杂事的《山海经》,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描绘成人首龙身与人首蛇身的组合体;也就是说,此书认为我们的祖先,来源于龙蛇的结合繁衍。春秋战国之后,关于伏羲和女娲龙蛇相配的故事,在近代挖掘整理的汉唐壁画、丝绸绢画、人物画像、陶瓷彩绘、砖石雕塑、青铜雕刻等文物中,均有不少描绘展现。纹饰图案中既有伏羲人首龙身和女娲人首蛇身的画面,也有伏羲、女娲交尾相抱,配衬日、月图案以示阴阳,中间童男童女嬉戏其中,以示繁衍子孙后代的画面。另有传说讲,炎黄二帝一统三大部落和七十二小部落后,曾动议商讨制定华夏统一的图腾标志,被邀请的部落代表各执一词,都希望把自家崇拜的动物作为共用标识使用。最后看众代表各执已见,为了不伤大家的感情,防止大联盟内部形成矛盾隔阂,并代表各部落的意志心声,炎皇二帝经与众人反复协商最后决定,从每个部族的图腾中各取一部分,制成了由蛇身、鱼鳞、马头、狮鼻、虎眼、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组成的新图腾标志,对其命名为“龙”。
《说文解字》讲“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而在民间传说和神话里,把“龙”说成“在天腾云驾雾,下海追波逐浪,在人间能呼风唤雨”的万能神物。罗愿在《尔雅翼》第28卷中引王符的语言描绘龙时说:“耳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驼,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据专家考证分析,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源于八千多年前的中国定居式农业。我国的地理环境和位置,造就了夏秋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干燥,各地程度不同受海洋和季风影响,一年四季灾害频发的气候特点。为此每年从南到北,全国都要遭受寒潮、旱灾、洪水、台风等灾害的肆虐侵袭,轻则农牧渔果各业绝收减产,重则人畜大面积伤残死亡。在这种频发灾难面前,无力抵御抗衡的远古先民,出于恐惧害怕的敬畏心理,加上寻求防止自然灾害、减少人畜伤亡、获取粮禽丰收、过上安稳日子的渴求企盼,幻想臆造出了居江河湖海、隐天宇云团、能呼风唤雨,可消灾除害、法力无边、神秘莫测、超脱于生灵万物之上的华夏神“龙”。
中国龙的原始形象见诸于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甲骨文的“龙”字写法多达130种,被称为象形“原龙”,甲骨文之前的其它原始艺术形象则称为史“前龙”。1971年春,内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大型龙形玉器,玉身呈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大概距今六千多年,为现存“龙”实物出于原始部落图腾的最早证据,属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之后,结过数千年的口说文传、手画笔写、陶制铜铸、雕刻泥塑沿袭传承,中国龙到唐宋元明时代,已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外表形状。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天下炎黄子孙自称“龙的传人”;龙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朱雀)、麒麟、龟(玄武)四动物,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祥瑞兽”;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生灵,则被拥戴为中国天文的四象征。
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晚上是新一年的首个月圆之夜,古代则称“夜”为宵,所以中国人称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圆月之夜为“元宵节”。元宵节,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主要根据有如下几点:
一是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规定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分别主管上、中、下三元和“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结彩,以示庆贺。 二是源于点灯敬佛的仪规:东汉明帝爱佛敬佛,并倡导在全国发展佛教。故此,为尊从宗教仪规,他下旨元宵节这天夜里,要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命令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都要张灯结彩,以示敬佛和祭祀志庆。久而久之,这种敬佛仪规和张灯习俗,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全国性的盛大节日。 三是为庆贺“灭吕归汉”的胜利: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后吕雉独揽汉室朝政,把刘氏江山演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慑于吕后的淫威残暴,都不敢公然反抗和乱加评论。吕雉死后,刘囊为保刘氏基业,联系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人,起兵讨伐平定了“诸吕之乱”,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汉文帝登基后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传令京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普天同庆的闹元宵盛会。 元宵节俗活动,在历史上呈现时间跨度长短不一,内容形式各代有别的特点。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仅为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延至五天,明代则拉长到十天;从具体操作运行看,一般采用“官民协作办,文化搭舞台,杂耍喝主角,经济做后盾,游玩为时尚,军民共欢乐”的模式来办会。届时呈现“春节元宵,二节相连;灯火杂耍,风骚各半;白日为市,商铺爆满;夜间灯火,光华璀灿;舞龙耍狮,吼声震天;汤圆小吃,令人嘴馋;扶老携幼,热闹非凡;官民同乐,蔚蔚壮观;从古到今,沿袭相传;中华民俗,环球同赞”的节日盛景。在明月银灯的映照下,在锣鼓爆竹的轰鸣里,在各类杂耍献艺的吼叫中,官民同乐的元宵夜,真给一代代中华儿女美不胜收的视觉冲击,感慨万端的触动暇想,纵歌起舞、吟诗作赋、泼墨作画的欲望冲动。 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说和习俗 (一)、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乡亲们便组织起来去围剿,谁知无意间射杀了一只误闯人间的神鸟。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令天兵正月十五下凡,放火把民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愿无辜百姓蒙受苦难,就驾云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众乡亲。众人闻言吓得不知所措,玉帝女儿沉思了一阵,说出了想好的化解对付办法: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造成人间已被大火焚烧的假象。玉帝女儿回天庭,则要趁机放风造势,说她为解父王的怨气,下凡已放火把人间的生灵万物烧了,这样上下配合一齐作弊,才能帮助人类逃过这一大难。说好各自分头准备,正月十五玉帝睁开天眼一看,果然人间一片烟云火海,为此他对女儿表扬了一番,从而使这场人间劫难逃过了玉帝的法眼。为此民间百姓为感念玉帝女儿的报信活命的大恩,便把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的习俗,作为闹元宵的节目保留了下来。 (二)、舞龙的传说。 | |
龙被选为十二生肖,并被玉帝任命为水族之王后,因事少闲暇经常出去逛游玩耍,有次野游回来发觉腰间骚痒痛疼,就是无法自行治疗。后来伤处溃烂流脓,痛疼剧烈日渐难以忍受,故此龙王变成一个白头翁到人间求治,行医多年的老大夫抓脉切诊后,有些诧异的盯着龙王问“吾观脉象体温,仙人不是凡夫俗子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秉告实情,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他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嗜肉吮血的蜈蚣,尔后经大夫多日疗伤消毒敷药,龙王的病体终于完全康复。为了答谢除虫疗伤的大恩,龙王向老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一年四季扎龙舞动,你所在的村庄我保证能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老大夫不愿自己所在的村庄,独享龙王赐于的这份恩惠,便把此事转告给了来看病的众乡亲。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逢旱舞龙求雨,遇涝耍龙退水,春舞青龙护苗、夏舞赤龙保粮、秋舞白龙防霜冻、冬舞黑龙庆丰收的习俗便一代代传了下来。 (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它用观灯夜游的载体和形式,既给封建纲常礼教禁锢,平时极少往来的青年男女,提供了街头逢遇相识、相互倾诉追求向往、表达爱慕敬仰之意,进一步发展谈婚论嫁的机遇;同时千百年来,也促成了众多有情人成眷属,演绎出了举案齐眉、白头偕老的人间爱情佳话。北宋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灯市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错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句;辛弃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词,均形容描绘了元宵情人节的场景氛围。 ( 四)、元宵节杂耍习俗和项目。 除了前述的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灯火、耍龙舞龙灯等游乐项目外,还有舞狮、斗牛、耍熊、赶毛驴、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谜语、吟诗词、击打太平鼓、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喝戏、喝山歌、喝花儿等节目形式。 ( 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汤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
|
作者:温育荣
邮编:730000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140号602室
通联: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陇南分院
电话: 15117069530 18706956498
E-mail:wenyurongyx@126.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