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紫砂陶艺

时间:2011/11/6 作者: 抱朴 热度: 85565

 

紫砂陶艺

 

去无锡,不游太湖是件憾事;而游太湖,不去湖畔欣赏紫砂陶艺,更是件憾事。

走进中国无锡紫砂陶艺苑,仿佛走进了紫砂陶艺的艺术殿堂。

步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堪称中国古今第一壶的苏轼提篮壶。它由当今著名制壶大师顾绍成和陈帅元联袂打造。其高过人,壶通体呈深紫铜色。上为碗粗壶柄。前柄在壶嘴两边叉立,后柄呈“7”字形与叉点衔接,其状如劲藤。下为扁球状壶体。主体正面雕的绿色“茶”字,衬在节录的陆羽《茶经》之上。书体大小富于变化,腴枯得当,布局精妙。背面刻有八仙过海图。构思新颖,刀法娴熟,人物生动,栩栩如生,显示出壶深刻的文化内涵。讲解员说,如果用壶盛水,可供一人饮用三年,可见其大。如果用手摸摸壶体,“壶” 通“和”,可带来财运。大“茶”字上,经千人万人触摸,已经深深地渗洇了游人的汗息,黑红黑红的。也许壶已经有了灵仙之气,人们把它当做壶圣来膜拜。

在穿廊两壁上,一边挂着名人垂访的照片,有国家元首、文化学者、科学泰斗等;一边介绍紫砂矿。矿脉分为紫砂、黄金砂和绿砂三种。其中绿砂为民国时发现,因而又名民国砂,最为珍贵。现紫砂矿仅产于太湖丁山,唯世界独有。矿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化学元素,制成壶泡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特别是对心血管病和肿瘤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大自然馈赠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独特瑰宝。

沿穿廊左转,陈列着一代壶艺大师顾景舟先生的遗物。一把竹椅,一张低案,几件铁制的工具等。令人难以置信这么简陋的工具,在大师的手中,竟能制出那么美轮美奂的作品。导游讲,他的一件作品曾在香港拍卖会上,拍得六十八万元的天价,可想其艺术上的成就,可想收藏家对其作品的钟爱。从大师雕像那印满沧桑的清癯脸庞上,一双深邃的目光所折射出的思想,让我们不难破译其作品的精深造诣。

再右入,展室沿墙摆满了博古架。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大小各异的紫砂陶艺作品。有动物的造型,有植物的写意;有小如珍珠般的,有大若钟鼎样的;有面如绸缎平滑的,有雕龙刻凤壶体的,让人目不暇接。我禁不住取了一个壶观摩,那壶体上寥寥几笔板桥竹,骨鲠挺拔,刚劲有力,旁题行书“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诗句,自如洒脱,超凡脱俗,使人爱不释手。

在导游的一再吆喝下,大家在当中一个宽大的条桌两旁坐定。展室的讲解员讲,紫砂壶制作始于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接着从采矿到制壶,从实用到艺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随后,他顺手取出两款壶,用金属棒敲击,为我们演示鉴别壶的优劣真伪。其中一款声如钟罄,脆而清亮,余音绵长;一款如瓦釜雷鸣,粗而浑浊,不堪入耳。前者自然为真品,后者则为赝货。之后,他又取出一款如甜瓜般大的黄金砂壶,置于地上,让同行者一位彪形大汉站立其上,以证明紫砂壶的强度。那位同伴单腿翘立,恶作剧般故意在壶上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回旋,壶却安然无恙,让我们瞠目结舌。下来,他又端上一盆水,拿出一套绿砂壶具,将壶置入水中,壶端端正正地游在水面上。用手捂住壶嘴按入水底,松手,壶又旋即浮出水面,依然端端正正,不偏不倚。“这就是当年顾景舟大师,在香港拍卖的那款作品的仿制品,名叫水上漂”,讲解员说。大家“哇”的一声站起来上前围观,啧啧称绝。

讲解员随即又利索的将壶盛满了水,一边举起对着水盆倒水,一边说,水上漂奇处在于出水圆润,冲撞有力;收水果断,干净利落。他又用另一只壶作对比,看上去水上漂出水果然如钢笔画弧,不散,不乱,不粘;收水随讲解员大拇指摁气孔的节律,骤停骤出,不拖泥带水。他说,还有一奇是壶口平如镜面,壶盖不易脱落摔碎,不用将壶盖用绳子与壶把连接。他把壶重新盛满水,竖成九十度,果然壶盖纹丝不动,大家赞叹不已。

讲解员见大家听得入神,因势利导又说,紫砂壶最大的妙用,在于沏茶不伤茶,茶味特别清香,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天不变馊。他进一步解释说,紫砂壶冷热适应性强,沸水注入不爆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光润典雅,沏出来的茶汁也越发醇郁芳馨。而且使用历史长的紫砂壶,即使不放茶叶,倒出来的水亦会茶香四溢。为此,他还给我们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是一位收藏家在民间访得一把百年老壶,以高价谈妥了交易,回家取钱时,卖家出于好心,不想把一个茶渍斑斑的“脏”壶卖给人家,就用沙子将壶内的茶渍,擦得干干净净,结果让收藏家哭笑不得,壶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他的话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但他将茶及紫砂壶、制陶、雕塑的文化史讲得跌宕起伏,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打动了我们,甚至征服了我们。大家慷慨解囊,争相购买。

 

      去无锡,不游太湖是件憾事;而游太湖,不去湖畔欣赏紫砂陶艺,更是件憾事。

     走进中国无锡紫砂陶艺苑,仿佛走进了紫砂陶艺的艺术殿堂。

     步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堪称中国古今第一壶的苏轼提篮壶。它由当今著名制壶大师顾绍成和陈帅元联袂打造。其高过人,壶通体呈深紫铜色。上为碗粗壶柄。前柄在壶嘴两边叉立,后柄呈“7”字形与叉点衔接,其状如劲藤。下为扁球状壶体。主体正面雕的绿色“茶”字,衬在节录的陆羽《茶经》之上。书体大小富于变化,腴枯得当,布局精妙。背面刻有八仙过海图。构思新颖,刀法娴熟,人物生动,栩栩如生,显示出壶深刻的文化内涵。讲解员说,如果用壶盛水,可供一人饮用三年,可见其大。如果用手摸摸壶体,“壶” 通“和”,可带来财运。大“茶”字上,经千人万人触摸,已经深深地渗洇了游人的汗息,黑红黑红的。也许壶已经有了灵仙之气,人们把它当做壶圣来膜拜。

     在穿廊两壁上,一边挂着名人垂访的照片,有国家元首、文化学者、科学泰斗等;一边介绍紫砂矿。矿脉分为紫砂、黄金砂和绿砂三种。其中绿砂为民国时发现,因而又名民国砂,最为珍贵。现紫砂矿仅产于太湖丁山,唯世界独有。矿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化学元素,制成壶泡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特别是对心血管病和肿瘤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大自然馈赠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独特瑰宝。

     沿穿廊左转,陈列着一代壶艺大师顾景舟先生的遗物。一把竹椅,一张低案,几件铁制的工具等。令人难以置信这么简陋的工具,在大师的手中,竟能制出那么美轮美奂的作品。导游讲,他的一件作品曾在香港拍卖会上,拍得六十八万元的天价,可想其艺术上的成就,可想收藏家对其作品的钟爱。从大师雕像那印满沧桑的清癯脸庞上,一双深邃的目光所折射出的思想,让我们不难破译其作品的精深造诣。

     再右入,展室沿墙摆满了博古架。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大小各异的紫砂陶艺作品。有动物的造型,有植物的写意;有小如珍珠般的,有大若钟鼎样的;有面如绸缎平滑的,有雕龙刻凤壶体的,让人目不暇接。我禁不住取了一个壶观摩,那壶体上寥寥几笔板桥竹,骨鲠挺拔,刚劲有力,旁题行书“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诗句,自如洒脱,超凡脱俗,使人爱不释手。

     在导游的一再吆喝下,大家在当中一个宽大的条桌两旁坐定。展室的讲解员讲,紫砂壶制作始于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接着从采矿到制壶,从实用到艺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随后,他顺手取出两款壶,用金属棒敲击,为我们演示鉴别壶的优劣真伪。其中一款声如钟罄,脆而清亮,余音绵长;一款如瓦釜雷鸣,粗而浑浊,不堪入耳。前者自然为真品,后者则为赝货。之后,他又取出一款如甜瓜般大的黄金砂壶,置于地上,让同行者一位彪形大汉站立其上,以证明紫砂壶的强度。那位同伴单腿翘立,恶作剧般故意在壶上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回旋,壶却安然无恙,让我们瞠目结舌。下来,他又端上一盆水,拿出一套绿砂壶具,将壶置入水中,壶端端正正地游在水面上。用手捂住壶嘴按入水底,松手,壶又旋即浮出水面,依然端端正正,不偏不倚。“这就是当年顾景舟大师,在香港拍卖的那款作品的仿制品,名叫水上漂”,讲解员说。大家“哇”的一声站起来上前围观,啧啧称绝。

     讲解员随即又利索的将壶盛满了水,一边举起对着水盆倒水,一边说,水上漂奇处在于出水圆润,冲撞有力;收水果断,干净利落。他又用另一只壶作对比,看上去水上漂出水果然如钢笔画弧,不散,不乱,不粘;收水随讲解员大拇指摁气孔的节律,骤停骤出,不拖泥带水。他说,还有一奇是壶口平如镜面,壶盖不易脱落摔碎,不用将壶盖用绳子与壶把连接。他把壶重新盛满水,竖成九十度,果然壶盖纹丝不动,大家赞叹不已。

      讲解员见大家听得入神,因势利导又说,紫砂壶最大的妙用,在于沏茶不伤茶,茶味特别清香,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天不变馊。他进一步解释说,紫砂壶冷热适应性强,沸水注入不爆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光润典雅,沏出来的茶汁也越发醇郁芳馨。而且使用历史长的紫砂壶,即使不放茶叶,倒出来的水亦会茶香四溢。为此,他还给我们讲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是一位收藏家在民间访得一把百年老壶,以高价谈妥了交易,回家取钱时,卖家出于好心,不想把一个茶渍斑斑的“脏”壶卖给人家,就用沙子将壶内的茶渍,擦得干干净净,结果让收藏家哭笑不得,壶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他的话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但他将茶及紫砂壶、制陶、雕塑的文化史讲得跌宕起伏,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打动了我们,甚至征服了我们。大家慷慨解囊,争相购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