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季风、雨带和雨谚

时间:2011/9/9 作者: 乡村百年 热度: 62467

  中原一带自古就流行“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二十分龙”、“五月二十五,老龙去探母,去时不哭回来哭”等农谚,意思是说每年到了这些日子,晚秋小苗正是需要大量雨水的时候,农民翘首盼望着下雨,恰恰这个时候大都是要下雨的,并且还比较灵验。为什么呢,真的是到了这些日子就有龙王行云布雨吗,真的是神灵眷顾农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间根本没龙王,也没神灵。但灵验的原因何在呢?我们注意一下科学,如果运用地理学中的季风、雨带来解释,就能得出答案了。(注:本文凡引号内的月份均为农历,不用引号的月份均为公历)

  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转轨道和绕太阳公转轨道有一个23.5度的夹角,所以,太阳光的直射就在地球南北纬23.5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我国中原地带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的时候,中原地带就进入寒冷的冬季,反过来,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的时候,我国中原地带则进入炎热的夏季。同时,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由于受纬度、地形、气压带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冬季,空气从高纬度大陆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夏季,空气则从低纬度海洋地区流向高纬度大陆地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我国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在南下的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但仍然可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进入五月份,冬季风开始减弱,夏季风开始强盛,在东南沿海登陆。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后,暖湿气流较冷空气轻,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水蒸气被凝固,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锋面雨范围宽广,往往形成一条降水面积较大的“雨带”,就给东南沿海一带带来充沛的降水。

  六月,夏季风进一步加强北移,“雨带”也就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里大约要停留个把月的样子,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称之为“梅雨”。七月,夏季风推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随之北移到中原地区。到了九月份,夏季风可以影响到东北地区,给东北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这时冬季风又开始强盛起来,夏季风和雨带立刻迅速南撤,再先后给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带来降水。十月份,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结束,雨带也随之消失。

  农历的五月正是公历的六月,中原地区虽未进入雨季,但雨带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预示着雨季即将开始。所以就有了“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二十分龙”,“五月二十五,老龙去探母,去时不哭回来哭”的说法。这并非迷信,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由于科学文化的局限,古人无法解释季风降雨形成的原因,只好把它归结于想象中的“龙”,久而久之,经验和规律反倒被说成了迷信。其实这不是什么迷信。

  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也有特殊的时候。中原地区雨水的多少和雨季的早晚,受夏季风的强弱和北进速度的影响。如果夏季风较强,北进速度又快,六月底七月初就来到中原地区,带来大量的降雨。2003年6--7月,中原地区阴雨连绵,就是因为夏季风的强度大速度快。反之,如果夏季风较弱,北进速度不怎么快,中原地区的雨水就相应的少得多,即使到了农历的五月十三、二十、二十五,也未必下雨,就会形成大旱。无论是雨水过多还是雨水偏少,对于农业生产都是不利的。只有正常年份,才会风调雨顺,有利于农业生产。

  还有很多农谚,也可以用夏季风和雨带来解释。比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从水里捞”,是说这些年份夏季风来得太早了太强了,给麦收带来极大的不利。像1955年麦收的时候雨水特别多,地里积了水,只好扎筏收麦子;收回来一些没天打,只好用锅炕;一放晴,人们就赶紧打场,就出现了穿泥几子打场的情况。

  再比如“拿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是说这些年份的雨水正常,麦子刚收罢,正需要一场雨水安种秋季作物,恰好雨带的先头部队就来了,人们及时播种了秋庄稼。下了这场雨,雨带先头部队又退回去了,人们趁机把田间的杂草除尽了。这时候又需要雨水了,雨带大部队就来到了,不强不弱,正好满足了秋作物生长的需要。

  再比如“夏至东南风,芝麻收在坑”,东南风是雨带的象征。一般的来说,在中原夏至出现东南风的年份,雨带来到中原以后,很快就会迅速的北进,只留下一些小型降雨。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抓紧时机种上芝麻,芝麻本来是最怕水的作物,恰好雨带北移了,小型降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极有利于芝麻的生长发育。在这样的年份里,雨水不多又不少,就是把芝麻种在坑里,也不会被淹死。

  再比如“豆子开花,墒口里摸虾”,是说到了七月底,雨带还在中原地区徘徊停留,有可能要发个小水儿。但是这个时候夏季即将结束,秋及即将来临,夏季风的势力也不那么强了,下雨也只能是连绵的细雨,秋庄稼长高了,就是地里积些水,生出些鱼虾,也影响不了收成了。

  再比如“有一旱就有一涝,有一涝就有一旱”,这话说得更为客观辩证。像1975年,雨带强进中原,又迟迟不肯北上,结果河南发生了极大洪涝灾害,而江南地区因为雨带早已过去,结果造成大旱。1998年,夏季风强盛,雨带又长时间的滞留在江南不肯北上,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结果造成特大洪灾,而中原地区却旱得火着。2003年中原地区雨水过多,江南又是大旱。
   

  今天科学技术发达了,不但能预测到短期的天气变化,而且能预测到长期的天气形势,但这些雨谚仍然不能忽视。如果把这些雨谚农谚佐以现代先进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如果及早的预防灾害的发生,是能够减少损失,给人们带来福音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6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