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初中州八先生简介

时间:2011/8/16 作者: 乡村百年 热度: 88203

    “清初中州八先生”为何其人也?笔者孤闻寡漏,向来不知,更不知有此称呼,岂不悲哉!
        近日读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的《跋窦柘城登嵩岳诗后》,得“陈文恭公抚豫时,曾以先生(指窦静庵)与夏峰、潜庵、逸庵、上蔡张起庵、仪封张敬庵、襄城李礼山、中牟冉蟫庵为中州八先生云”句,才知道有“中州八先生”这一称号。再查资料,始知“清初八先生”分别为孙奇逢、耿介、汤斌、 张沐、冉觐祖、张伯行、窦克勤、李来章。(笔者注:这个顺序依出生年月先后定)为缅怀先贤,笔者不自量力,仅做一简单介绍。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人,清初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苏门山下夏峰村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自称是顾宪成、高攀龙的私淑弟子,阉党魏忠贤残酷迫害东林人士,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被诬入狱,孙奇逢挺身而出不惧祸难,组织畿南士民进行营救,并书请兵部尚书孙承宗入朝阻恶。后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身死诏狱,孙奇逢乃经纪其丧,归葬其籍。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颙齐名,并称三大儒。明清两代,他十一次拒绝朝廷征聘,人称孙徵君。顺治七年(1650),从直隶来辉,在百泉之苏门夏峰村创办书院,教授士民,著书立说,主讲“夏峰之学”,凡二十余年,世称夏峰先生。治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他认为,学术的存亡兴废,关系着国家的强盛衰落,为学重在阐明义理以求切近人事,躬行践履以达经世载物,而不可空谈身心性命,沉溺章句训诂。还认为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开创了清代初期黜虚务实之新风。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睢州汤斌、登封耿介皆仕至监司后往受业。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等。后人编有《夏峰集》、《孙夏峰先生全集》等。
   耿介(1622~1693),原名冲壁,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人。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李自成进入登封,八月与明军大战。冲璧停学,在家自学,改名“耿介”。崇祯年间到嵩阳书院游学,看到书院破败景象,听到“程门立雪”的故事,立志从教,光复嵩阳书院。崇祯十年应县内童生考名列榜首,为生员。崇祯十二至十四年自开私塾,教授了一大批学子。崇祯十四年入洛阳府学业读书。清顺治四年乡试为贡生,顺治八年中举人,顺治九年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会典》等。出为福建巡海道按察副使、江西湖东道按察副使、大名府兵备道按察副使等职。康熙三年,绝意仕进, 受业孙奇逢,笃志躬行。十四年,与知县张壎合作光复嵩阳书院,自任院长,并入书院讲学,人称嵩阳先生。康熙二十五年初夏,由好友汤斌介绍,封少詹事,入值上书房,为太子允礽的书法老师。康熙三十年(1693)病卒,终年71岁。著有《中州道学编》、《性学要 旨》、《孝经易知》、《理学要旨》、《敬恕堂存稿》等。编有《嵩阳书院志》等。
    汤斌(1627~1687),清初理学名臣,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清代名臣、中原名儒,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国史院检讨、潼关道副使 、江西岭北道参政等职 。十六年乞假归养 。康熙五年(1666),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理学的创新者,而且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十七年,应博学鸿词科,得中,授翰林院侍讲,历任浙江乡试主考官、明史总裁、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等职 。汤斌为官清正,光明磊落,勤政廉洁,刚正不阿,不趋权贵,仁厚爱民。江苏巡抚任上,汤斌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蠲免苛赋,建立义仓社学,宣传儒家经典,毁弃五通神淫祠等 ,从而受到康 熙 帝的宠任而被尊为“ 理学名臣”。康熙二十五年再充《明史》总裁、《大清会典》副总裁。次年改任工部尚书。十月病死,享年六十岁。雍正十年(1732年),以汤斌敢于争议出名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汤斌一生以学问治天下、以学问辨是非、以学问教后辈,道德清纯,文章清雅,在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贡献。所著有《汤子遗书》(一作《汤文正公全集》)、《潜庵语录》、《潜庵文钞》、《春秋增注》等十几部书传世。清代散文学家方苞称赞他:“国朝语名臣,必首推睢州汤公。”
    张沐(1630~1712),字仲诚,号起庵,上蔡人。出身世代书香,性笃好学,清顺治四年(1648年)中秀才,十四年中举人,十五年中进士。康熙元年,出任河南内黄知县,县苦赋役不均,沐令田主自首,不丈而清。严行十家牌法,奸宄敛迹。大旱近一年,民饥甚。沐力筹赈,捐赀为倡,劝富民贷粟,官为书其数,俟秋获取偿,人争应之,民免转徙。张沐为政务德化,令民各书“为善最乐”四字於门以自警。任内,他倾心教育,创办了“繁阳书院”(内黄书院),他亲自在明伦堂授课,慕名前来拜师学习的多达数百人,著《六谕敷言》,供人诵习,反覆譬喻,虽妇孺闻之,莫不欣欣向善。汤斌过境,与语大悦,遗书孙奇逢,称其任道甚勇,求道甚切。及罢归,与耿介同主嵩 阳书院,一时称盛。康熙八年(1670年),补四川资阳知县。任内招抚流民,奖励垦荒,务教化,轻刑法。归里后,专心从事讲学著述。先后主讲于上蔡书院、天中书院(河南汝南)、嵩阳书院(河南登封)、汴梁书院(河南开封府),两河之士翕然归之,多所成就。耄耄之年,他又在家乡白龟庙兴学。后人尊其为“上蔡夫子”。同时他也是方志名家。年八十三,卒。著述甚丰,有《六谕敷言》、《四书疏略》、《五经疏略》、《为学次第》、《图书秘典》、《溯流史学钞》、《童经》、《通俗女儿经》、《学道六书》、《前川楼文集》等二十三部著述。
    冉觐祖(1636~1718),字永光,号蟫庵,河南中牟人,清初中州著名理学家。清康熙二年(1663),河南乡试名列第一。不仕,归来杜门潜居,爰取《四书集注》研精覃思二十年,章求其旨,句求其解,字求其训,身体心验,订正群言,归於一是,名曰《四书五经详说》。康熙十八年开博学鸿儒科,巡抚将荐之,欲一见觐祖。觐祖曰:“往见,是求荐也。”坚不往。康熙三十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圣祖遍试翰林,褒其为“气度老成”。康熙三十七年,辞官回归中牟故里,回来之后,应耿介之请,主讲嵩阳书院,讲解《孟子》一章,剖析天人,分别理欲,众皆悚听。 后又应张伯行之请,主讲仪封书院,也称清见书院(今河南兰考),以《太极》、《西铭》指示理学脉胳,生徒云集,一时称盛。并来往于嵩阳书院和仪封书院讲学。治学严谨,不苟同、不立异,立论正直,深得时人推崇。年八十二,卒。著有《天理主敬图》、《性理纂要》、《正蒙补训》、《为学大旨》、《一本论》、《阳明疑案》、《孝经详说》、《五经详说》、《寄愿堂诗集》等。治经兼采汉儒、宋儒之说,而以朱熹为依归,成就影响较大,后来连朝廷纂书时,皇帝也亲谕可取河南冉某的《四书五经详说》作为参考,被时人誉为当代巨儒。世人称冉觐祖、耿介、李来章为“中州三君子”。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自幼即聪敏好学,十三岁读通《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年)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成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清廉刚直,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初任山东济宁道,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从家中运粮食、钱帛救济灾民。上任江苏按察使,因秉性耿直深恶贿赂上司恶习,拒不向上司送礼,得罪了上司,不为其举荐,康熙却久闻其清廉名声,亲自举荐,并破格将其升为福建巡抚。福建巡抚任上,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买粮抚民,造福百姓。康熙四十八年奉旨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总督噶礼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张伯行不畏权贵,上书朝廷将噶礼革职,康熙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曾创建仪封清见、福州鳌峰、苏州 紫阳等书院。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伯行著作宏富,代表作有《困学录集粹》、《续困学录》、《居济一得》、《正谊堂文集》十二卷、《正谊堂续集》、《小学集解》、《学正类编》、《近思录集解》、《续近思录》、《道南源委》、《道统录》、《伊洛渊源续录》、《二程注录》、《性理正宗》、《广近思录》、 《濂洛关闽书》,《濂洛风雅》(均四库总目)等,并传于世。年七十五,卒,谥“清恪”。
    窦克勤(1653~1708),字敏修,号静庵,河南柘城人,师事汤斌。自幼聪明,读书夜以继日,耿逸庵讲学于嵩阳书院,他在六年中五次到嵩阳听讲,非常虚心,学业大进。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于乡,在北京见到汤斌,他又虚心向汤斌请教,学业更是突飞猛进,视野更为宽阔。汤斌劝其就教职,选为泌阳教谕。康熙十七年(1678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母丧归,与其父窦大任在柘城东门外建朱阳书院,并亲自主讲,以程朱理学为宗。窦克勤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一生学而不厌,精益求精;致力于教育事业,诲人不倦,贡献很大;治学严谨,治校谨严。他认为教官身负重任, 关系教化、学术、人才,故在人选上决不可苟且从事。强调明学术、正教训、 立人品,要求从小立志,笃于信道。教学上经史并重,旨在知古今之变,明 理应事。订有《朱阳书院条规》,“对生徒求讲官情,求照私事,求发书函,求荐舍馆宾者,一律除名;而对于讥讽时势,谈人闺门,戏謔滋谩,诳诈作为,爱取人物,忌毁人善,藏匿书籍,阴窥私箧者,更不宽容”,实际上是朱熹《白鹿洞规》的发展和具体化。他的教育方法是讨论式,而不是一言堂的灌输式,认为读书人在一起“相观而起,相讲论而明,相切磋砥砺而进”。在当时实行“一人讲授,大家发挥”的相切砥砺的方式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定有《寻乐堂家规》,著有《理学正宗》、《孝经阐义》、《事亲 庸言》、《泌阳学条规》等。康熙四十七年猝然病逝于柘城,享年56岁。
    李来章(1654~1721),原名灼然,字来章,以字行,号礼山,晚号寒香,河南襄城人。教育家,工诗古文辞,康熙十四年中举人。先学於魏象枢,再学於孙奇逢、李颙。时奇逢讲学百泉,来章与冉觐祖诸人讲学嵩阳,两河相望,一时称极盛焉。再主讲南阳书院,作《南阳学规》、《达天录》以教学者,士习日上。寻以母老谢归,重葺紫云书院,读书其中,学者多自远而至。因与耿介、冉觐祖主讲嵩阳书院,世称“中州三君子”。四十三年,任广东连山知县,访民疾苦,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仿王阳明遗意,为瑶民置 约延师,创连山书院,亲订学规,终日授徒。五十一年授兵部主事、监北新仓,革除弊端,引疾归。大学士田从典、侍郎李先复等以实学可大用荐,得旨征召,以疾力辞,遂不出。年六十八,卒。著有《礼山园文集》、《连阳八排徭风土记》、《紫云书院志》、《洛学编》、《京华见闻录》、《衾影录》等40余种。后增祀许州七子祠,世称“中州八先生”。

附:跋智水和尚所绘《嵩岳图》

   余生长中州,垂五十年,以目不睹嵩高为憾。去年冬奉恩命归觐百岁重慈,道出伊洛汝颍间,绕行嵩麓之下,遥望万峰环拱,马上看山移步换形,不能识正峰所在。将抵汝城,直嵩高正南面,从官后指以告余,驻马久之,惟见端严厚重,不作陡峻之势,而巍然独尊,不愧五岳冠冕。以遄归不获登陟为怅。
  今智水上人以斯见示,披览一过,不啻置身石阙华盖间。岂山灵鉴我仰止之诚,示我以真面耶?许我终遂攀跻之愿,导我以先路耶?爰书此誌之,以为异日券。
   同治甲戌九秋甫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