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异民居
一坡构架
晚上七点半在郑州上的K1351次列车,出站天就黑了,外面什么也看不到,只好睡了。一觉醒来时,已经到天水火车站了,看看时间,刚刚六点多一点,天已经大亮了。向车窗外一看,一座独具特色的房屋紧紧的吸引住了我。红砖墙青瓦顶,瓦是布瓦,屋檐是布满勾檐滴水的三重檐,屋顶是布瓦扣的透亮大脊,和中原的房屋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不同的是,中原的房屋都是两面坡的(即“人”字型,建筑学上叫两坡构架),而这里的房屋却只有一面坡(即“亻”字型,建筑学上叫一坡构架),就好像中原的房屋从屋内地基到屋脊砌了一道墙,然后把这道墙后面的部分全去掉了,也好像是“个”字被从中间劈为两开。
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这房屋另一面出了什么问题,主人才把它改造成这样?可是这座房屋刚刚飞驰而去,又一座同样的房屋迎面而来,接着就多了起来,一座连着一座,成片成片的,甚至一个村镇都是这样的房屋。从天水一直到乌鞘岭隧道南的金强河站的所有村镇,都有这种一坡构架设计的房屋。(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平房、楼房、两坡构架的房屋要占很大比例,并不全是这种一坡构架建筑)我明白了,这绝不是因为出了什么问题才改造成这样,而是这里的居民有意为之。
这种一坡构架的房屋,有的很简陋,土坯墙布瓦顶(也有土顶的。关于土顶,下文将有进一步的说明),似乎是几十年前建造的,又低又矮,门窗破败。有的很漂亮,象似刚建不久,红砖墙青瓦顶,又高又大,面貌崭新;有一层的,也有两层楼的;有独立的,没有院墙,也有成院的,有院墙。成院的有一正一偏的,有平面为“ㄇ”形三合的,也有平面为“口”字型四合的,不管是哪一种院落,正房、偏房、倒座房都是一坡构架。尤其是四合院,四面屋顶各自向院内延伸,如果下雨雨水全部流向院内(猜想院内必定有排水设备),大门开在倒座房的后墙,比较简朴。从外面看,整院造成后墙高竣、深巷高墙的奇观,显得那么宏伟高大(两层的更显得宏伟高大了),具有庭院深深的幽静感与深宅大院的私密性的特点,很具有神秘感。
为什么这一带的房屋会有这样特殊的设计呢?我不解,母亲也不解,询问不少同车的旅客,他们也都感到稀奇,却说不出原因。后来遇到一位从天水上车的旅客,从他口中才知道有以下原因;第一,西北风沙大,四面都是高墙,可以防止狂风飞沙的入侵(我插问道:如果是两坡构架的话,屋檐风很有可能会把后屋檐掀掉吧?那位旅客说你说的不错),因而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的优点;第二,天水一带历史上华戎杂处,因而战事频繁,兵灾匪患较多,整院后墙坚固高竣,相对封闭,匪盗一时难以攻进,比较安全;第三,因为这里雨水较少,所以人们视水为宝,屋檐上流下来的水可以贮存起来。(如果是两坡构架,贮存另一坡的雨水就比较困难)
另外这种房屋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正房有面南的,也有面东、面西、面北的,甚至有两家的正房背靠背的,中间留有一条窄窄的风道,我猜想大概是因地形而制吧。另一个特点是,正房如果是三间的话,中间一间要高出两边两间一尺多或一米多;也有一头高另外两间渐次低,整个三间成三滴水式的。不管是哪一种形制,房坡上大都用倒垄界开每一间的位置。(中原的房屋一般只在两头的上墙上才设置倒垄)天水上车的那位旅客说,较高的那一间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自然要高大(中原房屋中间一间也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不过不特别建造得高大一些),另外两间依次是长辈、下一代的住室。因此这种建筑形式淋漓尽致的反映出尊卑有序的儒家礼教思想和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版筑平房
列车轰轰隆隆通过了二十多公里长的乌鞘岭隧道,渐渐进入古浪县境。放眼望去,这里远远要比天水一带荒凉得多,周围全是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远山围着的原野上开始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沙砾荒地,土质差得很,白茫茫的或灰蒙蒙的,零星的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低矮植物。即使有田地,也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用围堰围起来的,大者二三分,小者一分多,方的、圆的、尖的、斜的都有,里边种的大都是麦子,不知从哪里引来的清清流水,通过水渠灌进田地,看起来像是在沙砾荒地上改造出来的。中原一带的麦子这时都已经开始灌浆了,而这里的麦子却低矮瘦弱,还没有抽穗呢。原野上很少看到高大树木,几十公里内也见不到一个村庄。再去寻找那种红砖青蛙一坡构架的房屋,却一座也看不见了。
正在扼腕叹息之间,突然看到远处有一片高耸入云的白杨树,数量也不过二三十棵,我不禁为之一震,有树就有了生机。白杨树下掩映着一座奇特的土围墙,方方正正的,看样子每边长约有二十米,高约四五米,看不到厚度有多少。墙壁呈灰黄色,明显的有累加上去的痕迹,应该是夯土版筑而成的。孤零零的傲立着,因为有些特殊特别显眼。这是干什么用的?说它是院落吧,看不见房屋;说它是圈养牛羊的场地吧,要不了这么高啊!说它是古代留下的土城堡吧,却没有瞭望孔洞。难道说是是废弃的院落?
我正在疑惑之际,列车飞驰,又看到一片白杨树林,树林下又有一座高大的灰黄色的土围墙,少许近了一点,但是仍然看不出是干什么用的。一会儿又是一片白杨树林,又有一座土围墙,仍然是孤零零的。一会儿又是一片大些的白杨树林,树林下有两座相连的这样高大的土围墙。三座相连的,四座相连的,渐渐的多了起来,也近了许多,并且清楚的看到围墙内有几个向上凸起的烟囱。啊,应该居住的有人家。可是仍然看不到房屋,房屋应该比围墙高啊?如果居住的有人家,怎么没有村庄的规模呀,这么星星点点的散布着?
列车渐渐驶向高处,那些土围墙落在了脚下,我终于看清楚了,原来这些土围墙之内居住的就是人家。院子有大门,有正房,也有偏房,不少是四合院的形制。围墙有一尺多厚,高出房屋一二尺,房顶都是平的,只有一面坡,虽然是用黄土堆砌而成的,倒也平展展的,全部向院内稍稍倾斜,组成一个个天井,虽有院子的规模,却显得非常古朴。房屋不论正房偏房,房顶上都有几个烟囱,大概是烧炕取暖用的吧。有的人家房屋墙壁和院墙一个颜色,有的人家墙壁上贴的有瓷片,不少还带有松鹤迎宾等图案,这应该是富裕一些的人家。院内存放的有自行车、摩托车,也有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养的有猪狗牛羊等家畜。院子里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正在端着饭碗吃饭,其乐融融。
列车继续向前行走,这种一坡构架的土建筑就更多了,十家八家聚在一起,周围布满了白杨树,已经俨然是个小村子了。再往前行走,居然有三五十家构成一个村落的情况了。这在西北丘岭山区,就是大村子了,并且有好几个,实属罕见。村子里全部是这种一坡构架的建筑,有街道,有小巷,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倒也甚为壮观。
这里的房屋形制和天水一带基本相同,都是一坡构架,只不过天水一带是红砖青瓦,而这里却全是土制的,同样也具有防备风沙入侵、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经济条件要比天水一带差得多了,只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了。这里的房顶和天水一带相同,都是向院内倾斜,天水一带雨水就少,有贮存雨水的习惯,这里要比天水一带还荒凉,雨水就更少了,人们更应该视雨水为宝贝了,这样构建更利于贮存雨水。我这样想着,却不免产生了疑问,既然田间有水渠灌溉,是不缺水的,为什么这里的人们还要贮存雨水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一种古代留下来的遗风。
列车过了金昌,山岭更近了,没有树木,没有作物,基本上就是戈壁滩了,人烟更稀少了,这种土堡式的建筑也少了。往往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也难得见到一座。过了西屯站,才渐渐有了树木、农田、也有了村庄,村庄里也有这种土堡式的建筑,不过已经不是主流了,由砖瓦房所代替。
列车继续西行,沿途见到不少土墙平顶的房屋,不过不是那种土堡式的建筑了,而是孤零零的一座两座房屋,没有围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吐鲁番,持续到阿克苏。建设生产兵团里也有这种不成院子的土墙平顶房,询问得知,这种房顶看起来是用土堆砌的,却不是随随便便堆砌的。制作过程是:檩条固定后,檩条上钉椽条,椽条上编廊子,廊子上先打一层泥,泥上均匀的摊上一层土,碾平后再打一层泥,再摊一层土碾平,再打一层泥,才算完成。为什么能用泥土做房顶,一是因为西北地区很少下雨,二是因为那里的土质坚硬,即使下些雨,这种土也不会流失。
古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这里的人们仍然顽强的生活着,其精神是可嘉的。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一点也不错,西北地区的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就地取材发明建造这种房屋,同时又勇敢的向大自然作斗争,实在了不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