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随家迁入沈阳,就住进东北大马路边一幢临街的楼房里。从此,和窗外那条马路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非常熟悉这条路,像熟悉家里的箱箱柜柜,犄角旮旯。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家属院里的小伙伴们每天都沿着东北大马路到父亲所在的工厂子弟小学去上学。从(门诊部)(现骨科医院)到东站,每天上学、放学,中午回家吃饭,在这条路上走了六年。那时,这条路还很窄,人行道和机动车道没有明显分界。两车道的柏油路边是土路,坑坑包包,凸凹不平,走起来很不方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每天放学回家,头上脸上身上,特别是鞋窠里,抖下来的都是东北大马路上的尘土。
日月如梭,待我沿着东北大马路向西行进,读初中和高中时,这条路已经向两边扩展了不少。路两边镶上了整齐的马路牙子,人行道栽上了齐人高的阔叶白杨树。从门诊部到北海街,上学、放学,一走又是六年。从大北大桥到钢管厂,我闭着眼睛能挨排儿叫出这条路两旁单位的名称。哪条胡同拐到哪里去,也了如指掌。每当出门在外,再回沈阳,只要看见了东北大马路,就像看见了家一样,分外亲切,心里塌实多了。
我非常喜欢这条路,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虽然她不够繁华,不够气派,不够庄严也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除了几个不起眼的小副食店、小饭店,十里长街,竟找不到一个百货商店,看不到一个国家机关、豪华宾馆在这里驻足,仅有的几所中小学,多半是工厂开办的子弟学校。
外地人到沈阳,没有一个人提议逛逛东北大马路。因为她即不是商业街,也不是政治文化中心,更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从我记事起,聚集到这条路两旁的,清一色是大大小小的工厂。曾几何时,走在这条路上,数不清两旁有多少烟囱,辨不出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是从哪家工厂里发出来的。马路上,工业运输用的大卡车穿梭般闪过,三班倒的工人在人行道上来去匆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感受的是工业化大城市的气息,听到的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声。从小到大,我一直为自己生长在东北大马路旁,是铁杆的工人阶级的接班人而感到自豪。
不过,也有心虚气短的时候。有人断定,沈阳的“傻大黑粗”形象,追根溯源,除了铁西,就是来自东北大马路。后来更有“东邪西毒”之说。我每每做出“不以为然”状,与人争论不休,大有“谁说东北大马路不好,我就跟谁急”的架势。好像作为产业工人的后代,与生俱来,肩上就背负起一个使命:捍卫父辈们用血汗构筑的这些工厂及把这些工厂连接起来的东北大马路的声誉。然而,聚集着几十万产业大军的东北大马路实在是太庞大、太沉重了。哪里是一介书
生用嘴皮子就能够背负和捍卫得了的。
那年,我和儿子陪着退休多年的老父亲在路边散步。迎着秋风,踩着落叶,数落着路旁一家家不景气的企业,父亲深深叹口气说:“我老了,守了一辈子的这条路也老了。人老了不能返老还童,可是,路‘老’了,将来肯定有机会重修、重建。将来这条路变个什么样子,就看他们这茬人了。”周围没有别的人,父亲寄予希望的“他们”,显然是指我的儿子。儿子悄声问我:“妈妈,你们谈着工厂的事,怎么忽然就说起马路来了?”我哑然。脑海里掠过一堆词汇:企业、生产、运输、物流、集散、“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要想富,先修路”……,可是,企业与交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唇齿相依的关系,哪里是几个词、几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呀!
从此以后,我和父亲一样,非常牵挂这条路。这发自内心的牵挂,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偶尔忆起她的过去,一直关注她的现在,不断企盼她有美好的未来。曾为一些开发商、投资者们急功近利,见缝插针地堆砌而痛心疾首;为吉祥商业街的土里土气而扼腕叹息;更为东北大马路的点滴进步而欣喜万分!
由于人所共知的历史原因,东北大马路曾一度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刚被极“左”思潮冲击了十年之久,又在滚滚而来势不可挡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洪流中陷入了困境。她力求脱胎换骨,却为此支付了巨大成本;她拼争着与世界接轨,于凤凰涅般的苦痛中收获了无与伦比的坚强。她一路坎坷,一路踉踉跄跄,终于昂首阔步走出低谷。低矮陈旧的门诊部早被高高耸立的骨科医院所替代;破烂不堪的大北桥下,吉祥商业中心区日渐形成;如同铁打的营盘第二监狱、化工厂竟搬迁到了别处,幅员广阔的高档商住大厦正在拔地而起;一座座象征昔日繁荣的烟囱轰然倒地,辽宁钢厂、轧钢厂、第二纺织厂、陶瓷厂……逐一被环保型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所替代;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华晨金杯、金杯通用、中华轿车、宝马华晨四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纷纷落户东北大马路两侧,形成沈阳市几大支柱产业之一尘土飞扬的红砖厂演绎成“中华诞生地,宝马新家园”。近期规划中,一批大型国际商务酒店、购物中心、高档餐饮娱乐中心也将陆续在东站附近安营扎寨。经过重新规划建设的东北大马路,也由原来的六车道扩展为十车道,宽敞平坦,功能齐全,与新兴的产业园区完全相匹配,成为沈阳东部首屈一指的通衢大道。有幸被父亲言中的是,我的儿子没有辜负外祖父的希望,大学毕业后,真的立足东北大马路,成为华晨金杯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致力于《中华》轿车的开发研制的技术引进工作。其实,这远非传统的子承父业、祖辈相传,而完全是因为企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与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的碰撞与契合。
最近一次在东北大马路上逡巡,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参加区里组织的文化活动。坐在车里浏览外边的景致,稍纵即逝,直想借一双眼。好在车里人多眼多,这个说:“东北大马路的色调变得靓丽了。原来那些黑黢黢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快认不出哪儿是哪了。”那个说:“看!那个位置原来是轧钢厂,我就在那旁边的三层楼里住过十五年。”还有一位资深的作家连连感叹岁月不堪回首。原来,他因工作需要,曾在这条马路上骑着自行车奔波了好多年。在这些新结识的朋友面前,我再也不敢吹嘘“我非常熟悉这条路”,而只能是窃窃私喜:“嘿,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非常喜欢这条路”。
我非常敬重这条路,像敬重为共和国披荆斩棘的开国元勋。听说有区志、县志,厂史、厂志,却没发现有人为一条马路著书立志。描绘一下她是在什么状态下完成历史使命,计算一下她在几十年的生命里所承载的分量。东北大马路虽然没有自己的路史路志,但,她在整个城市发展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完成国家前几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今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深深的嵌入了我们这些历史见证人的心田,永远不能忘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