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桂林雉山游记

时间:2011/5/1 作者: 安新洲子 热度: 60799

 

      在桂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一个问题时时困惑着我:象鼻山,伏波山那么有名,怎么就没有象山路,象山小学,象山大桥;伏波路,伏波小学,伏波大桥;而雉山那么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在宁远河畔臭哄哄的居民工厂区的包围下,也就是那么一堆石头,居然有雉山路,雉山桥,雉山小学,雉山饭店。凭什么呀?难道雉山原来很有名气,很漂亮,在桂林人们心目中很有地位?每次从雉山大桥上走过,看见大桥西南角上的那么一堆灰不溜秋又带黑色的被周围房屋迭肩架颈地欺凌叠压着的稚山,我就想,这既不挺拔又不高耸也不奇峭,只是倾斜地由西南向东北斜插江畔的石头山,它又有什么魅力叫桂林人那样热衷于用它的名称呢?毕竟,在桂林所有的山里面它是被用作地名最多的一座,它凭什么呢?

       最近,读《徐霞客游记》,读到他游雉山这一段,才知在他来桂林时雉山不但山上有雉岩亭,半山腰上有雉岩寺在高悬,而且山下有雉山洞。它南有千手大士庵,“东有石门嵌江,西有穹洞深入”, 洞口还有雉山亭;“阳水南支经其北,漓水南下经其东。”虽然“雉岩石门不若水月扩然巨观”,然而“游者舍彼趋此”,也就是说在徐霞客那时,游人一般不去象鼻山水月洞而是来雉山迎来送往,宴饮游玩。为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翻《桂林石刻》(公元1977年内部版),我发现稚山的摩崖石刻最早是宋代至和乙未年即1055年苏安世赵扬等六人雉山岩题名,最晚是明朝崇祯十二年已卯即公元1639年张垣雉山题诗。其时间跨度是584年,其中元朝一幅石刻都没有,而后的清朝将近三百年也是一幅石刻都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宋代的石刻都集中在雉岩口的石壁上,明代的石刻却又集中在回龙洞中了。明朝前期几乎没有题刻,直到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才有题刻,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那么就摩崖石刻的内容,我们不妨望文生意地去乱揣度推测一番,就当是茶余饭后的一种闲聊吧。

      最早的石刻是至和乙未年苏安世赵扬六人题名。苏安世何许人也?他原是北宋朝庭中执掌大权的重臣,因不肯附会权贵们对欧阳修的污蔑而遭贬为广西转运使屯田外郎,是一位宁折不屈,刚直不阿的直臣,他带着女婿赵扬还有赵的四个儿子同游雉山,又去了隐山,西山。宋代早期来桂林的官员大都是遭贬之士,他们心怀孤愤,寄情山水是常见的。隐山是唐代李渤开发的,李渤原来是唐代有名的隐逸之士,因刚直敢谏而遭贬。苏安世去寻访李渤遗迹,那好理解,他来雉山又有何求呢?雉山又因何而叫雉山呢?《桂胜》云:雉山“东北麓下款江水,其上侧起有昂首欲飞之势,名或因之。昔人遂以白雉闻僧栖顒诵经事附之。”也就是说雉山因雉山的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斜插宁远河(古时叫阳江),象一只振翅欲飞的野鸡,所以叫做雉山。后人又以白色的野鸡偶听老僧讲经而悟道来附会它,于是使雉山充满神秘色彩。苏安世也想来此参透人生之真谛吗?十年后即治平甲辰年(公元1064年)黄照题雉亭诗可以做为佐证:“为爱空门息世机,儒衣不著著僧衣,渊鱼林鸟已闻法,更待当年瑞雉归。”此诗的“儒衣不著著僧衣”的人指的是雉山寺的主持齐月大师,他是兴国八年状元家的族人。深渊里的鱼,林中的鸟都已经听经而闻法,更不用说当年那只祥瑞的野鸡了。可见雉山在那时已是香烟缭绕,梵音阵阵了。同年运判孔延之,通判范子明一伙官员在雉山饮饯,也就是喝送别酒饯行:“大宋治平元年腊后一日,运判孔延之具舟,按部因率通判范子明,机宜姚原道和龚州丁錞,饮饯于雉山,提刑余藻书岩以纪。”从以上石刻可知,雉山是当时官员市民送往迎来饮饯之所,那当然热闹了。当年桂林的城,北至鹦鹉山,南至南门桥,来往客商官员多走水路,也就是北从湘江走灵渠进桂林,南出阳朔经梧州下西江到广州。城南的桃花江即当时的阳江,它波平浪静,水流潺缓而且深入城市腹地,所以两岸码头众多,商铺林立,画舫游舸,满江脂粉,大有十里秦淮之盛况。雉山扼阳江之咽喉,漓水南下经其东,是交通要冲,是迎往送别饮宴最隹的场所,它想不繁荣都不可能,故而寺观林立,游人如织。官员市民有事无事都到此一游。宋汉平丁未即公元1067年太常少卿章岘在诗中云:“清溪儿曲转澄湾,朝发龙岩晚雉山,林叟野僧休笑我,平生所乐是官闲。”没事了,溜一圈,散散心:“平生所乐是官闲”,这家伙,他不探访民情关心疾苦好好做官,勤于政事,而四处瞎逛,一逛就逛到雉山,是想参玄悟道还是想着阳江的繁华?宋代最晚有关饮宴饯别的题刻是嘉定甲戍年即公元1214年李子凝的题名,也只是简单一句话“饯别于此”。北宋孔延之等人是“饮饯于雉山”,而151年后题的是“饯别于此”,其中的情趣意味大大的不同,前者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大有炫耀张扬之势,就象现在暴发户在五星级酒店吃饭时打电话给朋友高声叫喊:我在喜来登酒店喝酒,你过来吗?!而后者则意气消沉,情绪低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啊,国家积贫积弱,备受欺凌,似乎可见李子凝挥泪道: “蒲田李子凝甲戍九月廿八日东还刑使检详,饯别于此!”大有饯别于此,各自保重!看后不禁有股凄凉之感涌上心头。李子凝与方信儒是同僚,方信儒四处题诗题字,风流倜傥得很,他曾出使金营为国争权,勇震敌胆。李子凝又为何如此低沉?是他曾经历过战乱?

       就目前所知宋代最后在雉山题名的是曾原一,他曾经历过战争,为生命抗争过。据史书记其在金兵南下时,他与其叔益,倾资产募丁壮,筑城垣为保障,金兵知有备,不敢犯。他在雉山所题的字就更低沉了:“赣曾原一赵希囿淳祜壬子上已盘薄禊亭,三咏南轩遗篇,尤往熙然,怀哉哲人。”他和赵希囿公元1252年在禊亭游玩,再三地咏读南轩的遗篇,感怀着往日之繁荣,怀念着南轩这位有思想,有见地有品位的哲人。睹今思惜,感慨万端。很明显,北宋中期那种繁荣和意气风发之气没有了,有的是一份人生的感悟。南轩又是何人?他叫张栻,宋代大理学家,与朱熹齐名,一生到处鼓吹并大声疾呼抗金收复失地,其策略很有见地。他在桂主政三年,政绩卓著。曾原一吟咏他哪篇遗稿呢?是《韶音洞记》还是《张栻书论语问政章》呢?恐怕都不是,而应该是他有关抗金的遗稿吧?

      公元1270年开始,桂林大修城垣,准备抵御蒙元的南侵,雉山众寺庙难逃厄运,终元一朝,雉山就未见元人的题刻,难道繁荣了两百年的雉山寺庙亭台楼阁都毁于战火了?弦歌满河的阳江也衰落了吗?恐怕是这样的,明洪武五年在南门桥下筑虹桥水坝把水堵往新开挖的水渠,将阳江之水导入新渠,阳江之水大部分改由象山入漓江,由此可见明朝初年时,阳江的航运商业完全衰落,阳江的航运废止了。

     明朝时,雉山再度出现石刻是明朝天启四年既公元1624年越人陶镕纪题的:“参知曹能始先生新构亭榭,游人有憩。与余同来者茂才张日宣方外胡太守刘澄之及两吕生口口口口也。天启四年口越人陶镕纪题。”并写有诗:“新成亭榭辟丛濛,游者须知作者功,点口名山堪入画,携来梵境好谭空,鸡飞似蹑云中鹤,象舞时惊水底龙,竞渡江干喧落照,前溪口雨汛孤篷。”从石刻内容可知参知曹能始先生在雉山新建了一座亭榭。诗中说:“新成亭榭辟丛濛”。也就是说是在荒草中新开辟地基建亭的,从此游人在此可以休息了。可见雉山在此之前已经凋弊萧索了。徐霞客公元1637年农历5月初5日来雉山时,雉山已经建了不少寺庙亭台了。因为从公元1624年曹能始建亭雉山,说明明朝末年时桂林地方官开始重建雉山寺庙亭台,雉山又热闹起来了。曹能始先生是何许人也?他可不是一般的官员,他是明朝末年很有影响力的大鸿儒,清朝乾隆帝还追封他为“忠节”。他学富五车著述宏富,能始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曹学佺。他当时的官职为广西右参议,品秩为从四品,官不小也不大。他是以学问和气节闻名,公元1647年入山投环自杀以殉明亡。明朝最后一个在雉山题诗的应该是张垣,时间是崇祯十一年已卯即公元1639年。从此以后终满清280多年雉山完全衰落了。最差的时候应该是公元1999年,它完全沦落为工厂的水塔市民的垃圾堆和坟地了。公元2000年时,市政府拆迁了雉山东北角宁远河西边的小工厂小作坊改造了雉山东北山麓,还把雉山有石刻的洞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蓬头垢面的雉山终于擦了一把脸,露出了粉颈红颜来了。雉山有出头露脸之日吗?我们来看看明朝末年,雉山亭台楼阁寺庙一度重建,应该说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商业运作的自然结果,因为它很快就衰落了:虹桥阻断了阳江的航运,商船不能直接进出阳江,雉山也就失去了做为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重要地位。清代的水运码头都转到叠彩山到象山这一段的漓江上来了,进入阳江的恐怕只有竹排了,是上游砍下来卖的竹子扎成的排子,顺阳江水拖到西门桥上岸散入小手工作坊制成家具:雉山完全衰落了。

      在故纸堆里把稚山探讨了一翻,去实地考查考查又会是怎样一付样子呢?于是在一个早上,我从安新走到了稚山,也就几百米,为何要下那么大的决心才来呢?坦白地说,这雉山给我的印象太差了,它几乎就是赃乱差藏污纳垢的代名词了。从它身边走了几十年,就从来没想,也不敢走下桥靠近它。八十年代初,安新洲还是农民的菜地,过了象鼻山前的万寿巷,一般就没人往前走了。那时的雉山桥,也就是一座简易水泥桥。过了宁远河,也就是当年的阳江,那河的西边有一条大路通向火车站。靠近火车站那一头很热闹,有很多卖水果和成衣的摊位。而雉山四周完全是居民区是小作坊,是垃圾堆,山成了供电局的天然水塔了。还有人把棺材抬上了稚山的半山腰,那成了他们家的坟山了,可怜的雉山被摧残到了何等地步!本世纪初,政府花大力气重建雉山桥,顺便清理雉山把雉山东边山麓工厂作坊民居从宁远河边拆走了,叠石成台,植树修道,雉山才有点样子了。可几十年的印象太差,不愿意也不敢朝那个方向多看一眼。读《徐霞光客游记》才知雉山与象山一样都有一个穹隆石洞,我还大吃了一惊:怎么可能?其实,站在雉山桥头上往下一看,一眼就能看见那个如象鼻子一样的石门,真叫先入为主,熟视无睹了。

      站在新建的雉山大桥看雉山,左顾右看,仔细端详着雉山,心中想,怎么看才象一只振翅欲飞的野鸡呢?是山顶上某块石头还是整个山形呢?先用照像机把山上的石头都拉近来端详:不对,看完了每一块石头都没有哪块石头象鸡的,那只有看整个山形了。张鸣岐《桂胜》中说:“其上侧起有昂首欲飞之势,名或因之。”明白了,是因为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斜插阳江,山有向西南斜上飞去之势,后人再附会上白雉闻经悟道之故事,所以叫雉山,并非说这个山的整个形状象只野鸡。想到这,不禁哑然失笑自己够迂腐的了:象鼻山象大象,老人山象老人,骆驼山象骆驼,那雉山就该象野鸡了,有意思吧?能不错才怪!雉山海拔202.7米,相对高度53米,长130米宽30米。象鼻山也是53米的相对高度,雉山怎么看也没有象山高呀。再一想,我是站在大桥上看雉山,而雉山的相对高度是从宁远河的水平面算起的,难怪有此感觉。在大桥上看雉山,雉山分成两部分,从宁远河岸往西南而上,是黛灰色的石山,石山从水边到山的三分之二处皆是嶙峋的石洞,最下面临水处象个石门,又象一条粗大的象腿。从河堤往上的石岩山坡,依山而上都是高大的树木,树随山势而增高,遮挡了三分之二处的山石,山坡的最上端是个巨大的水池。山顶上有一两根天线,把视线从山顶转到山脚下的叠石,沿河往下看去,水光倒影清冽可鉴,远处的斗鸡山清晰明亮,倒是可观赏,也不枉政府对它进行的一番改造。走下去,回望大桥,一桥飞跨如虹,桥下清水哗啦啦地从坝上滚落,一排石敦横列水中,煞是清秀爽朗,心中一扫旧日雉山大桥的破败肮脏的印象。沿叠石曲径往南走,近山跟前有水池在叠石中泛着柔波,水中梧桐落叶象鸭掌一样散落在水底清晰可见,心中一喜:好看!沿着叠石往山坡上攀去,因为沿山脚往上有裂隙和山洞,我想上去看看。巨大的叠石都是市政府从别处运来用吊车吊起叠加上去的,真是很费一番功夫。爬到八九米高,一个石洞敞轩于眼前,往里一看,杂乱肮脏,不敢进去。一抬头,眼前有一方模糊的石刻,仔细一看最上端有字隐约可见“回龙洞德政碑”,原来这就是回龙洞了。明朝后期的石刻都刻在这洞内了。石洞从山岩往下倾斜着下去,太脏了,我不敢冒然进洞。上面山坡上有砖砌的痕迹,再攀上去,原来是个人工砌就的隆形建筑的顶。山壁树木阴翳处又有一个竖着的石洞口,洞口乱石参差,象喉咙一样,更不敢进去了。在隆起的顶上四处看看,有巨大的生铁管被打入地下,看来这是个抽水井,难道我的脚下就是个大蓄水池?可别塌了呀,那隆起的水泥沙石都颓旧驳落了,赶紧下去,再一看四周,有四座坟,看墓碑,是1966年竖的碑,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坟是1994年竖的碑。这一看不打紧,心中有阴森的感觉,虽然不远的大路上人声喧嚣,心中仍旧有种不祥的感觉,赶紧下山。快下到山脚下,又有一个洞,明显是人工砌的砖形石门洞了。地上都是垃圾,赶紧跳下来,又有一个铁门紧锁的洞口,原来是人防工程,这下心中才平静了下来。走到石门前的叠石,一块碑,市政府立的石碑,是雉山摩崖石刻简介:“雉山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雉岩,乐盛岩,回龙洞等处。现在最早石刻为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苏安世,赵扬等六人的题名。雉山襟带漓江和阳江,是古代桂林山水游程的水陆交汇点,山崖间建有亭台,文人士大夫多到此远望大江南去,诗酒相会,摩崖题刻。宋黄照《雉亭诗》,章岘《雉山诗》,以及余藻,张颉,孙览,李彦弼张庄等题名刻石,均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云云。看来稚山的重要性政府是明白的。走近石门,只见杨柳垂拂处,一个石洞东北高西南低地倾斜地穿过山脚,这就是徐霞客所说的桂林宛如象鼻的三处石门之一的雉山石门了。看似很低走到里面去还是有足够的高度可够人通行,因为它是凹下去的,从南边过来都要下台阶。看着这石门,我脑海中一闪:怪了,好熟悉呀,我似乎来过这个地方,是什么时候?记不起来了,只是在记忆深处似曾相识,应该是我很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的手从这儿走过?记不起了。再回望那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2003年立的,心中稍有点释怀。走到石门里面,石门也有几米厚,里面没有石刻,穿过去回头张望,石门靠江部分象一条圆腿斜插江中,石头裂成三段叠压着,危呼哉?而石壁凹凸不平,有如屋檐展延着,上面墨迹斑斑,是熏黑的吗?不是,象自然形成的。再一抬眼,三四座坟又排列在了山脚下了。赶紧沿河堤往南走,这河堤有两道,上面是高高的有栏杆的,中间是居民擅自开垦的菜地,我沿着下河堤往斗鸡山方向走去,斗鸡山的倒影在泛着柔波的宁远河中荡漾,东岸的林木疏落地映称在河水中,好一幅阳江冬景图!桂林的山水就是美,只要你把眼光往远处随便一眺望,满目山光水影波光粼粼,直如古代文人山水画一般,你的心情立刻就爽朗了。怎么上去到雉山的南边看看呢?第二级河堤那么高,明显是不让人上去的。我顺着河堤往南走,有石级直贯下河堤,看来这是个供当地居民到河边洗濯的地方,可一看却又傻眼了,上面的石栏杆用铁丝网圈住了,不准跨越。正无奈地四处张望,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妇女侧着身子在铁丝网外围攀附了几下,拐过高悬的铁丝网栏着的石栏杆,一翻身就进了里面去了。我心中一乐,我身手可比她敏捷多了,她能进去,我又何尝不能,别迂了,我也过去吧,谁叫他们把公共风景区都圈起来呢?于是我的好奇心战胜了教养,一转身也进去了。一进去,豁然开朗,好一个江边商住小区,是袭汇物业管理的。从南边看雉山,堤岸下弧上直,隔山与雉山大桥相接。稚山林木丰茂,景观十分协调美观温馨。这房地产开发商个个是风水高手审美大师,雉山脚下这块风水宝地给他们一弄就有模有样了。走近了,雉山脚下林木葱郁花草芳美曲径通幽,看得出他们很用了一番心思。他们造园水平很高,完全依山傍势,树木山石藤萝这些自然的原生物与草坪花林翠竹布置得错落有致。一块牌,是告示牌提醒:“小心山石滑落,请您不要靠近致雅木门。”原来这个山脚小花园叫致雅园。我往山上一看,山石松动石头迭压,藤树相杂,那树干和藤条把石头挡住了。怎么会这样?难道是汶川地震时地震引起的?看样子有危险,但只要小心,我参观一下不应该有问题吧?这样想着,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探头探脑进了雅致园。山脚下是人工造的园,颇具匠心,杆杆文竹,簇簇紫草,中间还搭了个小木台,而雉山石岩绝壁上古藤树根盘旋如虬,兜住了,那些悬石突崖,象网兜一样的树根古藤把它们兜住了。可树根古藤少的地方山石悬空,摇摇欲坠,我赶紧离开危险处:一道斜倾石罅斜压在几块裂开的大石头上,有泰山压顶之势。再往西走,山下悬垂下许多细绳子一样的细藤子来,正要惊叹时,一道石栏杆展现在了一个土台子上。我明白了,那儿肯定是以前人们常来常往而现在人们很少去的地方,不然哪会有那么多纤藤挂下垂悬。翻过石栏杆一看,果不其然,这就是宋人题刻云集之处雉岩了。雉岩是一个山洞,洞口已被水泥墙堵住了。洞口两边呈八字型,两边石壁上题满了石刻,左上角缺了一块的石头上,赫然题着“雉山”两字。从它垂直往下,距地面两尺之地,还有一方石刻“雉山”是行书竖写的,右边的石壁上,我找到了最早的石刻,还很清楚:“转运屯田外郎苏安世……”。黄照题的最为精致,其额是篆书,五寸大,钩勒垂悬清癯镌秀,象秦人高冠博带,又似晋人飘飘欲仙挺拔飘逸。诗是真书,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十分恰当,看了叫人爱不释手,前文已经有引录了,这里就不重复了。再仔细辨认,余藻孔延的找到了,章岘的石刻也找到了,心中挺兴奋的。洞的前面平台上有一块巨石,巨石前有一棵酸枣树,一人抱不过来,树根脚上有其它树的一圈树根从巨石坡上甩勾抱住了它,把它都勒出来一道深深的痕迹,怕不有个百八十年的共生共长,又怎么能形得成这个样子?那巨石上原来应该有亭子,就是徐霞客当年盘坐的雉山亭吗?当然不是,雉山亭应该在山上,可这山又是怎么上去呢?我找不到上山的路。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下了那个平台,转出小区大门,呀,这又是哪儿呢?似乎是一座工厂,我明白了,我转到了供电局里面来了。这雉山脚下山坡上庭栽了许多小树,小树往下是停车场,可怎么上山呢?我仍是不死心。山边是挂着一架铁梯,那不可能是普通人上山用的,说不准上面是供电局的什么机器设备,别自找没趣了。环山都是绝壁,难以靠近。走到供电局大门了,大门的东边山腰上是雉山的另一个平台,上面建设着很精致的小楼与当街的门面以桥相通,巨树掩隐着,这是个好地方,古时应是寺庙所在地。这雉山应该是从这儿上去的,应该有石阶可上,现在都被供电局圈了起来,我只能望山兴叹了。《曾广贤文》说:世上名山僧占多。寺庙道观依山傍水而建,实在是比这些企业这些单位瓜分要强。寺庙道观毕竟是文化机构,和尚道士们一般都是有文化有思想,懂得爱惜自然文化的,不象企业以利益至上,多少奇山秀水因寺庙道观宏扬彰显,而一但这些名山大川落入某些单位之手,那就惨了,就象美女娇娃落入土匪恶霸手中一样只有被蹂躏摧残的份了。雉山就是这样被摧残了几百年,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些单位他们又哪里比得上那些满腹经纶的和尚道士?

      离开了雉山,我又站在了雉山大桥上了。回头望那一簇石山,顿时眼前一亮:这堆石头还真象振翅欲飞的野鸡哩,只是它又能往哪儿飞呢?明朝后期的雉山不是重建过寺庙亭台吗?可它真的繁荣起来了吗?如果真的繁荣起来了,徐霞客在端午节时能 “令顾仆入廓市蔬酒,出坐雉岩亭,以蒲酒雄黄,自酬节况”,他还会一个人坐在雉岩亭上,叫仆人去集市上买东西?可见雉山这儿连过端午节的一应物品都没有卖了。没有阳江繁荣的航运商业,就象没有活水的水塘,最后仍旧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时过境迁,它只能在杂踏纷云的车水马龙声中回味着逝去的繁华梦了。落花流水非有意,只是朱颜改呀,别了暮鼓晨钟的雉山,我只能在故纸堆里去感受你过去的神韵了。

赞(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7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