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叠彩山游记

时间:2011/4/6 作者: 安新洲子 热度: 75041

     很早以前我就游过叠彩山,那年十八岁,没考中自己梦想的大学,心情沉重。记得那天天下着小雨,撑着把雨伞在风洞口转,看着雨水顺着风洞口顶上挂下来的藤萝流下来摔在石板上飞溅,象自己破碎的梦。当年都去了哪些景点现在都记不得了,叠彩山为什么叫叠彩山,风洞为什么叫风洞也没弄名白,那时纯粹是为了散心,只记得风洞口顶上有陈毅元帅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这么一句诗。后来经常去叠彩山,对叠彩山的一草一木不敢说了然于胸却也八九不离十,因为做了导游嘛,工作的原因。可工作有工作的局限性,抛开工作游叠彩山,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也带着照相机去游叠彩山了。

      进了大门是两排郁郁葱葱的桂花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正值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就不用说了。进了验票大门,左边山脚下有一块大石壁,倾斜地斜下来,石头上面被小孩子们长期当做滑滑梯滑出的小凹槽,我早已带孩子来玩过了,也就不用赘述了。登山的石台阶前地板上有一幅石刻,是刚弄不久的,仔细端详,是线刻,简单地勾勒出拿云亭,亭子旁一句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旁云”。乖乖,伸手能摸得到月亮,弯腰妨碍日边的云彩,明月峰上拿云亭够高了吧?真高吗?仅仅六十四米的相对高度,可却因挺立在江边,四周无山,显得高罢了,似乎这句诗也道出了叠彩山的神韵。健步登上宽阔的台阶,两旁葱郁的棕竹摇曳婆娑,九个月没来了,它们都长那么高了,我才发现自己有晃若隔世之感,带团的导游,居然没一个是认识的,都是年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穿过亭子一回眸,还好,对联还是老对联,张开政写的:“风景大文章,流水潭烟空万象;洞天古图画,诗人名士共千秋。”讲了十几年了这幅对联,今日再看,好好象并没有领悟其中的韵味:诗人名士,指的是这一路石壁上的碑石题刻留名的文人还是千百年来风云际会的政要将军?这一路上去,留有石刻碑题的有矛盾,沈尹默,贺敬之,邓拓还有唐代的元晦,宋代的刘克庄,清代的李秉绶。政要比较多:明代的羽卿,清代的梁章钜康有为,民国吴迈,建国以来的陈毅,吴玉章,谢觉哉,徐特立还有朱德总司令,当然还有清代的什么副总兵之类的。这些人名经常挂在嘴边,随口能出来一大堆来。听着流水声,看登山道上的石壁,石壁上裂纹纵横交错,粗糙砥厉,刚劲苍桑,大自然寒暑风雨,岩石胀裂成一个个“长”字,叫我好一阵惊叹,平时都没有注意哩。怕不有个百八十年裂不开那么一寸吧?清代大文章家,广西巡抚梁章钜的瞿张二人成仁碑叫我汗颜了,记得有一回带团,唾沫四溅地讲述了一番南明王朝桂林抗清英雄们的事迹后,游客中一位学者发话了:“导游先生你知道梁章钜是谁吗?”“广西巡抚呀,清代的”我很干脆地说。“还有呢?”他问。见我答不上来,便和蔼可亲地说:“梁章钜可是一个大文章家啊,现代要了解清朝宫廷礼仪可要读他的著作,在那个年代,只要是读书人,没有不读他的文章的。”一席话,道出了老先生深厚的功底和学养。我以前自以为学富五车,在这块碑前不知曾叫多少游客为我演讲式的解说鼓掌叫好,今天才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呀。老先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他说他接待过我的老师张舜辉和章开沅先生,还接待过鲁迅呢,这是他后来告诉我的,我当时可是吓得一身冷汗:游客中藏龙卧虎呀,以后可不敢张口瞎编海吹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向游客学习才是.后来接待林则徐第七代孙女林眠教授,大作家张掮中等北京文史馆那些先生们时时,我是再次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了,如果不是做了导游,我又有何资格与他们这样近距离地交流,近距离地聆听他们的教诲呢?

      进风洞,端详马相伯夫子像,马先生垂范千古的模样似乎在娓娓而谈地讲述着他为民族为国家奔走呼号的一片赤子之心.马老先生可是一代学人之宗师,他过生日时,连罗马教皇还专程派来使者送来圣像,伟大领袖毛主席还专门为他发来了贺电,称他为国家之祥瑞,民族的希望.那年他九十八岁了,在桂林过的生日,他死在越南凉山,时年一百岁,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还派专列去越南把他老先生的遗骨接了回来安葬.他的学识,他的人品真可谓是高山仰止呀.夫子像旁有赞日:"心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对于一个无权无势的老人有那么高的礼遇评价,可谓千古少见,千古少见.他几乎是孔夫子再世了!

      穿过风洞,感受着习习凉风,记起了进风洞前看到的一首打油诗,彭士才写的,风洞南口右下角的一个很小很小的不起眼的一个小方块,很朴素很朴素的很一般的几行小字.不注意还以为是那个好事者糊乱刻上去的.写的挺有意思:“桂林有岩名风洞,入到洞中风相送,最欣游毕出观山,转思游洞如游梦.”几近俚俗,可我觉得比洞里那个什么副总兵花大力气扫荡出一大片崖壁用酋劲的大字大版大版地写上“偶登城上山,清风生两礼袖,佛动旧青萍,飞光作龙吼”之类的循环诗有意思,因为后者有点娇情造作之嫌。出风洞转登上半山腰看老人山风姿卓越,一带水波在阳光下发出碧绿青萃的波光来。桂林山环水绕,千峰环野,一水抱城,登上叠彩山那可是一览无余了:东边的尧山起伏连绵,南边的穿山,塔山若隐若现,象鼻山象一只小刺猬,而独秀峰在鳞次栉比的街区楼宇中挺拔。再看鹦鹉山和铁封山,犹如抬头看月亮的神龟,铁封山下波光粼粼,一潭碧水——看碧水更应看漓江,漓江里叠彩山脚下乱石参差,碧绿清澈的江面上九只竹排横七竖八地横斜着,一艘机动竹排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滑行着,带出八对水纹,直看得我心都醉了,真是"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不过这桂林人不是你也不是我,是竹排上垂钓的渔翁。回到风洞北面出口,不想从原来的路回去过了,见一条石路迭宕着穿过山坡树林,直往山下而去,于是顺着它拾级而下,有一道门墙,有拉闸门,没锁,这是通往山脚下木龙湖的路.做了那么多年的导游,还没有去过木龙湖,这回可要下去看看.山脚下石径上有散落的大块乱石,糟糕,闯入禁区了,是施工地段,赶紧飞也似地逃了下去,穿过隆隆做响的空压机,越过木龙湖上的拱桥,再回头看叠彩山,这一看可把我看呆了,高耸挺拔的石壁,直逼眼帘,层层相因,块块叠翠。我游了千百次叠彩山了,直到今天才明白为什么这座山叫叠彩山了。虽然唐朝元晦早就写道:“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我也是这样跟游客讲的,可是心中总觉得虚得很,因为我看不出何处山石“若叠彩然”。有那么几处有点味道,可总觉得有点牵强,而不是理所当然。今天站在这木龙湖的北岸上,一切都那么释然,很有点晃然若悟的感觉:原来看叠彩应该是站在这个角度看而得名的。只见叠彩山的千鹤峰,那可真是壁立千仞,山石层层叠叠,一路路,一行行,一层层,一叠叠,白的叠着灰的岩石,灰的叠着黛,黛的叠着黑的,黑的叠着赭的,分分明明,一点都不牵强,不含糊,不是几米长几米宽的一层层,而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纵横整个山体,象人工砌就一般,真是鬼斧神工啊,大自然的伟力又怎么是人工所能比似的,它透出一种灵性,自有一种神韵,层层叠叠中有几间大小不一的象叠出来的房间一样的石洞,崖壁上有水的波纹,看见了,象波涛在崖壁上荡漾,我不禁啧啧称奇,不禁神摇目夺地凝望着,我开始数数了,一行行,一层层地数上去,连彩石带崖壁间绿草翠枝一块数上了,百层还是千层?直数到峰峦顶上的苍穹又数到湖光潋滟处,怎么也数不清,我心中不得不钦佩古人做事之精妙恰当。我似乎明白了,看景观景物如果感受不到古人描写的神韵和风怀意境,一定是我们自己没有走到位,没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可不敢说古人妄语啊。

      回不去叠加彩山上了,工作人员不让我再穿过施工地段,车还扔在叠彩山南大门呢。我这条乱窜之鱼只好老老实实地由东镇路绕叠彩山脚一个大圈子回去,虽说多走了半小时的路,可不觉冤,心中可乐了:终于解开了叠彩山命名的心结了,不是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