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乐斋读经悟佛札记(81则)(4)
五五
在我们的周围,一些人成功了,名扬四海。一些人少年得志,飞黄腾达。
然而,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平平淡淡。
平凡是人生的真味。在平凡中不失从容,不失坦然,坚持乐观与追求,那便是平凡中的伟大了。
五六
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间。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人之一生能平静地面对一切,做到浮沉不乱,宠辱不惊,坦然接受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这是一种极高的生活境界。
接受现实,勇于面对,地球将为你而旋转。
保持一颗平常心,成功的机会将永远伴随自己。
舍去浮燥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
五七
珍视眼前,活在当下。眼睛向内,审视自我,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不必去外界寻找,观照内心才能了悟沉默的真谛。长久的沉默,是与灵魂沟通的一条捷径。
不要害怕孤独。孤独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脱胎换骨。
就本质而言,人只能独自生活。
所谓自由,也就是孤身一人过日子。
五八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假如今天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你减少了一天的生命。
每一天都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生命就会更加精彩。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未知数。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拥有的唯一财富。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今天能做的事情,就不要拖到明天。
人生的真谛就是当下活着的滋味。钵里的饭、桶中的水是人生三味,笑中的泪、哀中的乐同样也是人生三味。
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利用好每分每秒,不要虚耗它。
五九
如果要问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那就是禅宗。
“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称。禅那即禅定,就是不受外界的干扰,指心灵安顿。无思无虑的清净状态,是心地澄明、纤尘不染的至高境界。
当代台湾的圣严法师认为,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
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
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
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成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禅的精髓之处,在于与时惧进的创新精神,在于追求真理、注重实证,在于促进生活的美满和工作的和谐,直指人心,成就智慧。
六0
所谓禅宗,就是把教下的精华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以极其艺术的手段点出每个人的涅磐妙心,启发生命的曙光。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六祖慧能的《坛经》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在这部禅宗的奠基之作中,对各个欲得人生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
既然《坛经》如此重要,那就让我们打开这本经书吧!
六一
记录六祖慧能讲经语录和活动内容的《坛经》,是中国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重要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一本不可只用眼睛阅读而只能用心感悟的、中国本土唯一体现佛学智慧的“经”书,是一本既需看破又要放下的人生常识教材,是一本上至皇帝达官贵人下至平民布衣百姓人人可学可悟的生活典籍,是一本“非常深刻的、人民群众的佛经”(毛泽东语),是一本中外智慧高度结晶启悟现代管理快乐成功的开心圣典,是一本顺其自然大空大美集音乐、美术、诗词、建筑至高理论为一体的神韵伟箸,还特别的一本不可多得度人向善、为人解惑的千古罕见的“心印”奇书!
感悟《坛经》,让人明心见性、心通万物、天人合一;让人悟本归根、自度度人、芸芸众生;让人清净无尘,无着诸相,自达真善美。
六二
禅宗产生于佛教鼎盛的盛唐,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它的特征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它的方法简捷可行,在教义的革新中贯穿和深化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在士大夫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禅宗本身也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在大唐以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在诸宗消沉的大形势下,惟有独盛的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坛经》被公认为是唯一由中国人自己讲述出来的一部佛经。它的出现,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可以说,不了解禅宗,你就没有资格谈论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
六三
禅,并不是什么神秘玄乎的东西,也非什么超自然的经验或能力。它就在当下。穿衣吃饭是禅,担柴运水也是禅。当一个人能够透过事物表象而彻悟其本质时,那就是禅的境界。
禅,就是一颗平常心,是时刻倾注激情的生命姿态。平平凡凡才是真,禅就是这么平凡,而在这平淡中却大有奇趣。
禅的智慧就是生命的微笑与愉悦,就发生在彼此见面的时候。一个恬淡的微笑,传递了一切,包含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和圆融,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同时又看见了自己。
一切皆空,禅的境界不空。
在红尘中滚打的现代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严重的情感污染之中,心中的蓝图是扭曲的。因为大家把工作和生活当手段,把占有当目的。结果,生活变得乏味,情绪开始低落,身心健康受到摧残,最普遍的心理症状是紧张、焦虑、忧郁和充满敌意。
于是,沉寂了多年的禅,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开始复活。
在佛家看来,禅就是看破、参透,然后放下。将贪、嗔、痴、疑、慢统统放下。放下了,就顷刻间踏上了苦海的岸。放下了,就能过行云流水般的快活人生。放下了尘世俗务的缠绕,就能开始竹杖芒鞋的生命驿旅。
在静默与倾听中体悟真谛,真性情面对一切。
六四
被禅宗奉为祖师爷的初祖达摩,东渡来到中国。在金陵,因为与梁武帝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然后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这在佛门内外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佳话。
达摩之所以面壁不语,自有他的道理,他的深谋远虑。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作壁观要亡言绝虑,无自无外,坚住不移,寂然无为,直到除尽心头客尘遮障,云破月来。
所谓“一苇渡江”,其实不是神通,而只是一种比喻。它是说离开了梁武帝的纠缠之后,达摩身轻如燕,就像是一支芦苇飘过大江。它宣告,东来的佛门,已经与中国的王者之门划清了界限。
至于“九年面壁”,则是指达摩回到自性,从内心觉悟。
悟水悟火,始终只是水深火热。要悟自己,不要依赖一切外物。
内心不觉悟,穿金戴银只是乞丐!
六五
大诗人陆游有一首《示客诗》,曰:风幡毕竟非心境,瓦砾何妨是道真。
这里的“风幡”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说的是六祖慧能的故事。
一天,他在听印宗法师讲经。当时,庙里的旗幡在空中飘卷。一个比丘忽然大发感慨:旗幡飘动得多么美啊!
另一个比丘马上纠正道:是风动,不是旗幡!
明明是旗幡嘛!怎么说是风动?二人争了起来。
见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慧能随吐妙语: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众比丘闻言,无不为之折服。正在讲经的印宗法师,更是闻之“悚然”。二人一席长谈后,印宗立即反拜慧能为师。
对于风动还是幡动,慧能的妙答深有禅味。“心即是佛,明心见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来,佛家的治心之道,似乎来得更为别有情致。
六六
说的依旧是一个古代的故事。
有个僧人问石头和尚:如何是解脱?——石头答:谁缚住你了?
问:如何是净土?——答:谁污垢你了?
问:如何是重生?——答:谁拿生死给你的?……
自信自主、自由自在的石头和尚,不求佛,不求鬼神,一切不求,哪怕为此永堕地狱也绝不委屈自己。这种自尊高贵处,不由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亦为之肃然起敬。
佛陀一切教化,不过是叫人明白,一切都要靠你自己承担。一切的痛苦灾难,都得自解自脱。一切的美好理想乃至极乐世界,也得靠你自己去转化开拓。
勇于承担,你就活得潇洒自在。
六七
在大都市水泥钢筋的森林里呆久了,麻木的神经早就分不清春夏秋冬。一天,读宋代梅花尼的《咏梅》: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袖,春在枝头已十分。
推开窗户一看,果然枝头已有嫩芽。大自然的春天,已经开始了。
明明是“春在枝头”,那个小尼子却还要踏破铁鞋,到处寻觅,就好比骑马找马,让人在哑然失笑之余,不由深省自己。这些天来,自己不也是埋怨春天的迟迟不来吗?
还是一位诗评家说的好:这一首诗,有悠然自得之趣。此尼直已悟道,不特诗句之佳也。
“悟道”二字,拈出了全诗的精华之所在。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情,自己苦心追求、杳不知处的“道”或者幸福什么的,往往就在身边。
这真像孟子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了。
在我们周围,特别是一些年轻后生,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几乎比比皆是。一些人被无尽的物欲牵着鼻子,把个本来清净的自性,给搅扰得沸沸扬扬,意马心猿。然而知福惜福,一旦拂去心头尘蒙,便就顷刻彻悟,原来福分就在知足之中。
六八
从禅学的记载中,我们看到许多禅师都是打坐的。但是,打坐的不一定就是禅。它仅仅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而非惟一的方式。
六祖慧能大师在开悟前就没有打坐。
他本来是一个打柴的人。拜见五祖之后,五祖也没有让他打坐,而是叫他去厨房舂米。我们注意到,当他工作的时候,他的心经常是在一种非常稳定、平静、了无情绪波动的状态。这样子的人,才有真正开悟的可能。
当然,观念的引导也必不可少,非常重要。慧能真正开悟是因为他听到了《金刚经》。在听经的过程中,他发现所谓“执著”与“不执著”、“我”和“非我”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观念”是很重要的。禅宗讲“不立文字”,是说不可以执著于语言文字。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绝对化了。即使慧能,也还是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确的指导。在佛门里,这叫“借教悟宗”。
如果六祖没有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他不会开悟。如果他仅仅抱住、执著于《金刚经》的这句话,他也不会开悟。所以禅宗把经教的作用比喻为“以指标月”。如果没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哪儿。如果迷人只顾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无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见月,手指也就不再有用了。
由于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无法安静,很难经常安定,所以静坐还是需要的。静坐的定力有助于禅悟。但是,如果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
六九
禅宗说不立文字,并让我们把所有的文字都放下。
可是,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中,禅宗所结集的语言文字竟然是最多的。比如仅仅禅宗的公案,就有1700多条。还有禅宗的语录、各种灯录,真的是非常之多。
由此可见,修炼还是离不开文字的。
特别是,要理解禅宗的“不立文字”,就比如需要很多很多的文字。对此,你可不能太执著哟!
(未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