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絮语[上]
一
读了一辈子的书,终于在花甲之年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虽说小了一点,还不到8个平方,但总算为我心爱的书刊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一排双开门的书橱,在一个晚上突然耸立在我的面前,顶天立地。两千册图书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是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准备听命于我的召唤。
我,一个在虚妄的梦境中自我感觉良好的白发老翁,此刻正醉意朦胧、飘飘欲仙地欣赏着自己珍爱多年的藏书。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难舍难分。书,早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我和书,书和我,如今已经融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了。
无职一身轻,有书万事足。今夜与书同眠,我幸福地沉醉在一个都市的子夜。
推开窗户,仰望星空。一阵秋风扑面而来……
二
一位老友的突然来访,打破了我昨夜的好梦。
可惜,可惜,真是可惜了!朋友一进书房,就对我自以为得意的安排连呼可惜:时代早就变了,市场经济了。搞这么多的书,有什么用?浪费资源不说,还白白占领了这些本来就很狭窄的宝贵空间。
忙了几十年,如今人老了,就想在家看点书!我道:一辈子养成的习惯,积习难改呀!有什么难改的?我过去也是喜欢看书的人。后来不看了,照样做生意,赚大钱。过的一
点也不比别人差!老朋友循循善诱地开导着我:有点精力就去炒股,做生意赚点钱,多好!再不,就钓钓鱼,打打麻将,干什么也比在家啃书本强呀!
老朋友的话也许有他的道理。可是,要我舍弃书,我却做不到。人一老,就不大识时务。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了!
三
喜欢书,从小时候就开始了。
大概八、九岁的时候,由于家贫缀学,我整天在野外挑菜拾草。到了傍晚归家,爷爷总是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教我吟读唐诗。《唐诗三百首》,就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书了。朦朦胧胧中,我感觉到书的神奇和伟大,开始了对书的崇拜。
又过了几年,我终于上学了。在外面工作的先父,每年都要寄几本书来。《西游》、《水浒》、《三国》,还有英雄人物和科学家的故事,都是那时候开始看的。
爷爷说,书是知识的宝库。读的书多了,知道的事情就多了,人也就聪明了!他把我拉到他的身边,再三关照道:这些书,您要一本一本地看。一定要认真。要细细地读。有了好的读书习惯,您就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
我开始自己读书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入迷了。在一个小学生的心灵里,书是那么神圣,那么至高无上。读书,读书!不再贪玩的我,在那间破旧得漏雨的茅草屋里,与遥远的古人对话,整天在书的世界里快乐着。
我觉得,我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了。
我的读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四
16岁的时候开始上中学,我跟着父亲到了南京。
城市有大大小小的书店,有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觉得,这就是城市。这道风景,在我记忆中的乡下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星期天是最快乐的。父亲工作在外地,我一个人住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都休息了,不上课。我就跑新华书店,后来又到图书馆。看书,看杂志,也看报纸。诗歌,散文,小说。文学,历史,地理。中国,外国。古典,现代。长篇,短篇,中篇……为书而醉,为书而狂。饥不择食的我,囫囵吞枣地吞食着香气四溢的精神美餐。
那时候学校的作业不像现在这么多,负担也没有现在的重。我整天徜徉在书刊——主要是课外书——的海洋里,吮吸着知识的雨露和阳光。
那两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五
我的语文老师知道我喜欢读书,十分高兴。他说,爱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与他们坚持长年读书分不开的。
老师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海上航船的罗盘,更是我们生命得以延续的灯火。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用脑,要学会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要阅读更多的书。读书,思考。思考,读书。只要做到这两条,你就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有所作为。
六
一个旭日方升的早晨,我和我的两位同学来到太平门外的东郊。三个钟头之后,我们终于登上了著名的钟山(南京人都习惯称之曰紫金山)北高峰的太子岩。
据说,这里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选》的编撰者、梁代昭明太子的读书台了。这位太子在这里召集天下有识之士,收集了本朝以前三万多卷书籍。一大批“才学之士”出入于太子东宫,漫游在书海之中,他们谈论古典作品,探讨古今书籍,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研究文章著述的环境中,一部起自周代、迄于梁朝的文学总集《文选》(也叫《昭明文选》)终于编撰而成。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所选文章既注重内容,又要求形式。文质并重,文辞华美。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晴天一碧,阳光灿烂。松涛阵阵,视野开阔。这风景秀丽的所在,果真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呀!遥想当年昭明太子,在这里读书论学、谈书说道,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古往今来,读书从来就是一切有为之士的必然选择。
读书台上话读书,我和我的两位同学不由一阵心潮澎拜。从那时起,我们的心中又有了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
七
要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热爱的工作。老师再三告诫我,读书要有计划。年轻时要多读,知识面广一点,打好基础。将来做学问,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专精。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更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一旦定下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不能间断的。更是不能停止的。
不仅仅读书本上有字的书,更要读人世间无字的书。
社会才是一本永远读不尽的大书。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话。你们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阳光在前,这路是越走越宽广的。
八
到了18岁的时候,我参军了。
读书的计划被迫中断。
北上的列车呼啸着,风驰电掣。海风扑面而来,故乡已经遥远。昨日宁静的校园,成了一团被吹散的云烟。在一腔青春热血的报国梦中,我不得不告别那一段甜蜜而又美好的读书生涯。
不能够继续上学,也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没有时间读书,也无书可读。刚刚开始的军旅生涯,昂扬的气氛中,我总是有着一丝淡淡的忧闷。
九
当兵的时间长了,渐渐地就有了一点个人的活动空间。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说,啃书的老毛病又要犯了。
先是到军人俱乐部看一些应时的报纸和书刊。后来搞到了一张借书证,可以借一点英雄人物的传记和中外的小说了。再后来,在部队文化学习的热潮中,我搞到了一套高中的课本,开始自学高中的文史地和数理化。我的大学梦忽然又死灰复燃了。
我们的营区就在一个大城市的近郊。一有进城的机会,我忍不住就要去跑新华书店。每月六、七元的津贴费中拼命省下来的一点钱,又全都花在买书上了。鲁迅的文章,赵树理、茹志鹃的小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就在那时候跑到我的衣箱里来压底的。
书,再次成了我心灵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伙伴。
一0
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选择,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拯救。古代的经典及现代大师们的著作,让我在灿烂星空与神圣道德之间,获得了灵性和自由,获得了人间最美好的诗意的祝福。
读书之后的心灵,仿佛被泪水洗过。欲望和疲劳没有了。视野开阔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少有的悠闲。滚滚红尘的诸多烦恼,所有世俗的虚名和蝇头小利,这一刻全都消失于无形。
走在自己的梦里,我感到一种雾散云开的快乐及前所未有的充实。
在我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不再虚无。
一一
大师们说,书籍是整个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直到永远。
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是生活的加速器。是人类知识的存储器。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死的东西。
在人类最珍贵的典籍中,横卧着的是已经过去的一个个时代的灵魂。正是由于这些典籍,人们才能成为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主人。
书,不仅仅是当下的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是逆境中的慰藉。是人文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它鼓舞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帮助我们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会溺死在那里面,就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活活埋葬。
归根结底一句话,书籍就是一盏神奇的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也最黯淡的生活之路。
这世上,一切都是暂时的,唯有书籍不朽!
一二
由于讲了几句真话,我尊敬的那位语文老师被打成右派。我给他写过信,他没有回信。大概是怕影响我的前程吧,我们的联系就中断了。
然而,他在读书方面对我的谆谆教导,却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让我受用无穷。
读书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还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其主旨在于排除滚滚红尘中的低俗气。
把读书当做敲门砖,这书是读不好的。
书即是人,人即是书。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有大领悟,大学问,大见解,大眼光!
读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一三
四年的服役期很快就要期满了。先是超期服役,接着入党、提干。我在时间的流转中,不知不觉就由一个义务兵,进步成了一名职业的军人。
这就是说,我那朦胧的大学梦,到此就彻底地破灭了。
我不由有些伤感,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些比较知己的战友劝慰道:
这年头,上大学又怎么样?不就是毕业以后能够当干部吗?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军官,是干部了。级别一点不比那些大学生差。不要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了!
人是斗不过命运的!既然上不了大学,那就只能认命了。还是战友说的对,不能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了。理智告诉我,应该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在部队安安心心、死心塌地地干下去。
尽管如此,在我心灵的深处,那一丝暗淡的忧郁总是挥之不去。
一四
大学可以不上,书还是要读的。
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让那鲜活的灵魂不再饥渴。
还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我仍然一如既往,坚持着继续读书。读文学,读历史,读哲学,读一切想读的。
当然,这一切只能是业余的。
有时间,也写一点东西。写好人好事,写通讯报道,写政治学习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有时候,还会按照领导的意图,为一些先进人物写经验介绍。
也写过一些应景的小诗,有的居然还在地方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了。
然而,我挣不脱那个时代的局限。读的书,也只能在那个时代框定的范围之内。精神食粮匮乏,营养严重不良。迷雾蒙蒙,视野狭窄。坐井观天,鼠目寸光。在无知无畏的愚昧中而不自知,自以为是。
那黑色的夜晚里,我辛辛苦苦写下的,只能是一滩历史的垃圾。
一五
史书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直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英雄故事再三读,青春热血涌胸膛,激情澎湃。
参不透的,是这变幻莫测的风云,还有那众多的历史公案。
一六
动荡的时局中,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列车,依旧在没日没夜的狂奔。
我迷茫。我困惑。我不知所往。
“文革”开始那一年,我在北国荒原上的一个军队农场参加劳动。虽然远离城市,四周荒无人烟。但是,我们仍然闻得到一股股呛人的火药味。
县城传来消息,说是红卫兵上街了。学校、党政机关、图书馆,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家庭,在“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口号下,被抄了,被砸了。许许多多的书刊,被堆放在喧闹的街头,在一把烈火中化为灰烬。
报上讲,大批的专家、教授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一些知名作家被“踏上一只脚”。他们的著作被付之一炬。
不久,家乡传来消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老祖宗留下的几大箱子藏书,还有我小时候看过的几本小说,当兵前留下的几十本书刊……全都被“造反”的革命小将们烧的一干二净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部队也在收缴“反动书刊”。我的几本当代作家的小说,也被收缴上去了。好在部队是“正面教育”,我才没有遭受被批判的命运。
那么多的书,真的都是那么“反动”吗?所谓的“封资修”,果真一烧就能了之吗?
我不知所措。
一七
在我年轻时代的心灵中,书是香的,是美的。书,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书,是全人类不可忽缺的精神食粮。
如果没有书,哪里有今天这个世界的文明?
可是,书的命运也是坎坷的。与人一样,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书的多灾多难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一八
我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在统一中国以后,为了惩治非议新政权的知识分子,秦始皇坑了460多个儒生,还烧了天下儒生的书。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浩劫。秦皇以为,这样一来,他们赢氏的家天下就可以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了。没有想到,他一死,他的二世就支撑不下去。秦王朝没有几年就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是一件很不得人心的暴行。事实上,后来推翻秦王朝的,是陈胜、吴广,是项羽、刘邦。他们都不是读书人。
晚唐诗人章碣在他的《焚书坑》一诗中道: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可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指示却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算不了什么。为了巩固新政权,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有人骂秦始皇,是完全错误的。
我困惑,我不能理解。但是,我也不敢怀疑。
对秦始皇,我总也没有好感。因为烧书和坑儒,我对秦王朝的二世而亡,实在是有点儿幸灾乐祸!
一九
领导上又说了,书还是要读的。关键是看你读的什么书。
“反动”的书,是不能看的。“封资修”的书,也不能看。“革命”的书,不但要看,而且还要认真地学习。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工夫。
那个年代,最“革命”的书当然就是“毛著”了。
于是,我原先的读书计划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什么文学、历史之类,是属于“封资修”的,自然是不能看、不敢看、也看不到了。那就认认真真地读一点“毛著”吧!
从读“语录”开始,再读“老三篇”,读“最新指示”,读四本“选集”……根据领导的要求,不但要读,而且要背。还要唱。一支支“语录歌”,早就响遍大江南北了。
写读书心得,自然是少不了的。我的态度,领导上还是肯定的。虽然没有评上“活学活用”的积极分子,可是,一些“积极分子”的“讲用报告”,还是我为之“捉刀”、“代笔”的呢!
现在看来,我那时的读书心得之类,不过是跟着潮流跑,在领导划定的圈子里瞎蹦哒而已,没有几句是心里的真话,根本没有什么“真知灼见”。一切,不过是“矮子看戏”般的人云亦云而已!
二0
读书,特别是读伟人或者领袖的著作,最忌先存敬畏之心。
若想真正领会领袖的思想,对他的书跪着读是不行的。
可惜在那个时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已经跪惯了。
这就难免会有一种被压迫感。
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对领袖思想的解读,只能按照上面的材料照本宣科。谁也不敢随便发挥,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还能叫读书吗?
二一
读书所为何事?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又该如何读书?
夜雾莽莽,我在没有灯光的原野上徘徊,徘徊。
二二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满天风雨鹧鸪声”。
由一副对联,我想到了晚清的风云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也是一个勤于读书之人。他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强心健体,人生必须“殚心竭力,以好学为第一义。”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要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
他再三告诫他的子孙,读书、做学问,“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二三
我又想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对读书的重视,更是出了名的。
几十年中,他一直日理万机,很忙。但是,他每天总要挤出时间读书。哪怕只有几分几秒,也绝不空度。他在中南海的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晚年的他虽然重病在身,但仍不废阅读。最后两年,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还有其他许多书刊。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让我想不通的是,这么一个痴迷于书的伟人,怎么会让跟他干革命的小将们到处烧书呢?难道他不知道烧书是一种野蛮、愚蠢的行动吗?
二四
读书,读书,总要有书可读!把书烧了,没收了,看你们还怎么读书?
“文革”中的“群众专政”,让不少知识分子心有余悸。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对书的坚定信念,并没有丝毫的动摇。
在没有书的情况下,他们依旧不忘读书。著名作家巴金就是其中的一个。
无书而能读书,这算得上天下一奇了
巴金在谈到怎样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他有病住院治疗的时候,,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睡后下床,他就坐在小沙发上,一动也不动。他的脑子正在回忆他过去读过的一些书呢!
“文革”期间,他一度被关在“牛棚”里。没有书看,他就回忆过去读过的一些书。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书,永远使知识分子保持生命的活力。
[未完待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