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铺陈场面独幕诗剧侧面虚化详略得当
《陌上桑》是我国汉乐府叙事诗的经典之作,全诗用265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呼之欲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采桑女罗敷形象。
就结构而言,《陌上桑》选取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采用两段大肆铺陈的场面描写(一是众人观罗敷,二是罗敷夸耀夫婿),使此诗充满了喜剧情调的独幕诗剧意味。
《陌上桑》采用特写镜头方式表现罗敷的貌美与机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采桑女生活的画卷。“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女”,开篇连续推拉了一个视野开阔的远镜头和一个静谧温馨的特写镜头,为读者呈现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罗敷的生活环境。“采桑东南隅”则将镜头定格在采桑女劳动的“东南隅”场景上,而后自然过渡到采桑工具的精美与服饰的华贵,这一系列特写镜头构成了一幅“美人采桑图”。随着这幅“美人图”长卷的伸展,镜头又拓展出一个更美好的境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镜中逼真地再现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坐观罗敷的如痴如醉的神态,这一“众人观罗敷”的铺陈场面便自然而巧妙地融入“美人图”长卷中,带给读者美的遐想与审美享受。罗敷的美貌使南来的五马太守艳羡、觊觎,镜头便自然地切入到充满喜剧情调的独幕剧中。“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罗敷与使君间关于姓名、年龄、邀载的三问三答,充分展现罗敷的落落大方、出言不凡、坚贞不渝、义正词严的风度。而后镜头又巧妙地转向“罗敷夸耀夫婿”的铺陈场面,“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给官气十足的使君当头一棒;“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户剑,可值千万余”六句详叙夫婿服饰的华贵;“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四句展示夫婿权位的高贵与似锦的前程;“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两句状言夫婿的貌美俊色;“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两句描述夫婿的潇洒风度;“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虚晃一笔,戛然而止。
表现技巧方面,《陌上桑》采用侧面虚化描写与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勤劳、美丽、善良的采桑女罗敷形象。
对于罗敷这样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怎样才能写出她的迷人容颜、透视她的纯洁心灵从而吸引读者呢?“如果仅采用正面描写,不一定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太概念化了也不行,没有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形象的感觉”,为此,诗人独辟蹊径,采用采用侧面虚化描写的艺术手段来塑造采桑女罗敷形象。“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锔”极写采桑工具的精致;“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子,紫绮为上襦”,以服饰的华贵衬托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坐观罗敷的如痴如醉的神态极写罗敷的迷人容貌。这种侧面虚化描写的表现手法留给读者美的遐想与享受。
此外,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是《陌上桑》的又一表现技巧。在表现罗敷的容貌时,此诗没有正面直接描写其容貌形体,而是通过采桑工具的精致(“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锔”)以及服饰的华贵(“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子,紫绮为上襦”)来侧面烘托罗敷的貌美动人。“众人观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铺陈场面也隐约运用了这一表现技巧,而“罗敷夸夫婿”的铺陈场面更加明晰地表现这一详略得当的艺术手段。此处略写夫婿的容貌形体(“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而详写夫婿的服饰仪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户剑,可值千万余”、“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