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饭点儿,外卖摆上桌后先支起iPad或手机,之后再对着屏幕吃饭——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如今,这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用餐的“新潮流”。
近来,大家又为这种“下饭”视频或音频播客发明了一个新名词:“电子榨菜”。“电子榨菜”超脱于视频形式及内容本身,是不少年轻人赋予视频、音频的一种新属性,它重构了人们的吃饭场景,重新定义了“下饭菜”的概念。
仔细品味一下,会发现“电子榨菜”这个词非常精准形象——就像榨菜能下饭一样,“电子榨菜”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离不开的佐餐伴侣,尽管它和榨菜一样,谈不上有什么营养。
相较于一些严肃内容,综艺、体育赛事集锦、游戏直播等音视频内容“知识含量”有限,却有着更强的娱乐属性,是年轻人用餐时更青睐的调味品。不少人表示,平日工作学习已经很辛苦了,很难想象在吃饭的时刻,来一场深度知识类“精神之旅”,还要一边吃饭,一边进行理性思考、头脑风暴。
所以,就像“泡面番”一样,那些“电子榨菜”,往往有着特定的时长规律:15到20分钟的内容,正好可以覆盖一顿饭的时间。
相应地,视频博主们也依据这一规律,定制“电子榨菜”类视频,进一步巩固大众在观看时长上的偏好。
年轻人为什么对“电子榨菜”上瘾?说白了,是在吃饭的休闲场景下,“电子榨菜”制造了更多娱乐感,让我们沉浸式地进入放松状态,获得比单纯吃饭更有趣的休闲体验。
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的私人时间往往被切割得十分琐碎,他们需要一个情绪释放、逃离繁忙世俗事务的出口。
而且,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慢慢欣赏影视剧的片头,按部就班地将节目从头到尾看完,看视频快进、倍速播放也已成为常规操作。年轻人对“电子榨菜”的依赖,本质上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我们有限且琐碎的有闲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获得“双倍的快乐”?
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佐餐的“电子榨菜”,“电子榨菜”也不适用于所有场景,它更多地存在于一种私密的空间里,一种与外界隔离的小环境里。就像社会学者王程韡分析的:“‘电子榨菜是最广义的社会隔離小环境,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重组社会。”
很多时候,食用“电子榨菜”确实没有营养,也和深度思考、严肃阅读背道而驰,但这种沉浸式的休闲体验,是年轻人释放压力的庇护所。
在批评“电子榨菜”没有营养,担心这是技术入侵生活之前,不妨多了解一下这背后年轻人的心态,对他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需求有更多共情。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11月25日)
【适用话题】科技发展 社会节奏 生活压力 技术入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