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你身无分文时,有这样一个世界在等着你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20294
金雨小编: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身无分文,不得不流落街头时,会有怎样的一个世界在等着你?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就用一部超纪实作品,真实还原了这样一个世界——贫穷、落魄、光怪陆离……而无论如何人们也想不到,这些场景出现的地点,恰恰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巴黎和伦敦。在上一期“名篇赏读”中,我们领略到了海明威笔下如梦似幻的巴黎,但奥威尔展示的巴黎切面,却处处透露着贫穷和困顿,触目惊心。通过奥威尔的描述,你会不知不觉跟随他一同穿越到100多年前,真切体会流浪汉群体的生活环境——不仅是饿着肚子那么简单,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再是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是你身无分文,这就是等候你的世界。”透过这部纪实作品,你能看到所谓的“人渣”“懒汉”等标签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性情,亦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更有自己的无可奈何。奥威尔带给人们的不单单是裸露的困苦,更教会我们在困苦中如何自持。

  乔治·奥威尔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官员家庭(彼时的印度还被称作大英帝国的明珠),相对富裕的家庭让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成年后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加入了英国驻缅殖警察部队。在此期间,他见证了殖民地劳工的被压迫和贫苦处境,便成了反对殖民主义的一分子。1927年,他愤然辞职,回到英国,为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辗转于欧洲各国,先后做过酒店洗碗工、教师、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生活穷困潦倒,却也让出身中产阶级的他切身体验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1933年,奥威尔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成了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成为其处女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叙述了一位英国文人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潦倒生活;下半部描述了這位文人从巴黎流落回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到处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书中穿插了主人公的感想和评论,对贫困的含义做了深入剖析,展示了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的“奥威尔式的真相”。但同时,苦难里仍透着黑色幽默。比如写又苦又累的洗碗工生活,仍不忘来一句经典的“大致来说,你为一道菜付的钱越多,吃到的汗水和唾沫肯定就越多”以作调侃。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被认为是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有评论家如是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一

  总的来说,初尝贫穷的滋味很怪异。关于贫穷你已经想过很多,终其一生你都在害怕它,知道它迟早会发生在你身上;它和你想的真是完全不一样。你以为它很简单,其实它极端复杂。你以为它很糟糕,其实它只是可怜又无聊。你首先发现的,就是贫穷所致的特别低人一等的感觉,它带给你的变化,以及一言难尽的吝啬和锱铢必较。

  比如,你发现了贫穷所属的秘密。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之下,你沦落到每天只有六法郎收入的地步。当然你不敢承认,而且必须装作和以前活得一样好。从一开始你就陷入了谎言的网中,甚至难以圆谎。你不再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衣妇在街上截住你询问原因,你含糊应付,她就认为你把衣服送到别处去洗,永远跟你结了仇。卖烟草的一直问你为什么减少了吸烟量。有些信需要回复,但是由于邮票太贵而没法回。还有吃饭,这是最大的困难。每天到了饭点你就出去,表面上是去小餐馆,其实是在卢森堡公园里看了一个小时鸽子。之后你偷偷把食物装在口袋里带回去。你吃面包和廉价的人造黄油,或是面包和酒,甚至食物是什么也要说谎。你必须买黑面包而不是家庭面包,因为它虽然贵点,却是圆形的,可以藏在衣袋里。这每天浪费掉你一法郎。有时候为了装装门面,你还得花六十生丁(一法郎等于一百生丁)喝酒,因而导致没饭可吃。你的衣服、床单脏了,肥皂和剃须刀用光了。你需要理发,试着自己动手,结果不堪入目,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理发师,然后花掉一天的饭钱。从早到晚你都在说谎,而这些谎言都很费钱。

  ……

  你明白了挨饿是什么样子。吃过了面包和人造黄油,你出门,看着路边的橱窗。到处都是大堆大块的食物在捉弄你:整只整只的猪、一篮篮热乎乎的面包、大块大块嫩黄的黄油、一串串的香肠、堆积如山的土豆,还有磨刀石一般的格鲁耶尔干酪。看着这么多食物你几欲落泪,被自哀淹没。你想要抢一条面包就跑,在被人抓住之前就吞进肚子,但由于胆怯,你还是没这么做。

  二

  厨房里更脏。

  拿一碗汤来说吧,要是厨子自己不喝,他就真的敢往里面啐痰。我可不是在打比方,我说的都是事实。厨子是艺术家,可他的艺术不是洁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因为他是个艺术家,所以才更脏,食物要想好看,就得用一些肮脏的办法。比方说,一块牛排烤好了,端到厨师长跟前让他检验,他拿这块牛排时根本不用叉子。他先用几根手指将牛排拎起来,然后“砰”的一声将它扔下;随即用大拇指沿着盘子转一圈,再放进嘴里,尝尝肉汤味道如何;之后将牛排转一圈,再伸出大拇指尝尝肉汤的味道;接着后退几步,像一位艺术家赏鉴某幅画作一样凝视着那块肉;然后带着爱意用他那浑圆粉嫩的手指使劲儿挤压那块肉,塑造出一个形状。这样算下来,那天上午那块牛排浑身得被他舔了100次。等满意了,他拽过一块毛巾,把留在盘子上的手印儿擦掉,然后才递给侍者。

  当然了,侍者也会将肮脏、油腻的手指(因为侍者总用手指梳理滑腻的头发)伸进肉汤里。要是有人在巴黎的餐馆里为自己点的一盘肉多付了钱,比方说10法郎吧,那么我们就能确定这盘肉被人用手指插过了。而在非常廉价的小餐馆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在那儿,吃的东西用不着这么费事,一盘菜出锅之后,直接被放进盘子里,就少了用手指揉啊、插啊、摸啊这些工序。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吃的菜越贵,他吃的臭汗和唾沫就越多。

  三

  人一穷立马就变得卑微起来,你首先觉察到的就是这个,还有那种一夜之间就成了卑微小人的突如其来的转变。比方说吧,你发现了与贫穷有关的秘密。你每天的生活费突然变成了六法郎,但你并不愿承认这一点,你假装自己的日子还跟以前一样。从一开始,你就被一张用谎言织成的大网盖住了,甚至有的时候连谎都撒不圆了。

  人穷的时候就有了另外一样新发现,这个发现跟别的发现相比要重要得多。你尝过了无聊、卑微和饥饿的滋味,但作为补偿,贫穷也回赠了你一样东西:完全不再想以后的事。从某种程度上说,人越穷就越不担心。假如你有100法郎,你就有可能担心得要死;假如你只有三法郎,你就彻底不在乎了,因为三法郎只能让你活到明天,不可能再去想别的事。你觉得很无聊,却不担心,不害怕。你茫然地想了想,再过一两天我就要饿肚子了——很糟糕,对不对?然后你的思绪就飘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块面包和一点儿黄油就能起到缓解痛苦的作用。

  虽然《巴黎伦敦落魄记》的主题是黑暗的,但奥威尔并没有把这些描述得非常压抑,反而他的表达颇具幽默色彩,甚至有些细腻的感情。

  他观察穷人如何解决温饱:“罗吉尔夫妇一周挣一百法郎,生活非常节约,虽然没办法吃上饱饭,却能有钱买酒喝个半醉。”“他是个温和的宅男,从不喧闹或和别人争吵,却从未酒醒。”

  他描写女性的苦难:“她叫得那么凄楚,却没有人听得见。我们就在巴黎街道的下面,就像金字塔里法老的心跳一样安全。”

  他分析贫穷的意义:“你发现随贫穷而来的是无聊,当你无事可做又腹中空空时,别的事情都无法让你提起兴致。你躺在床上半天,感觉自己就像是波德莱尔诗中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只有食物才能让你起身。你发现人要是整周靠面包和人造黄油过活,他也算不上是人了,只不过是一个肚子加上几个附属器官。”贫穷也意味着接纳:“那是一种释怀的感觉,几乎令人快乐,因为你知道自己终于到了真正落魄潦倒的地步了。”

  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睡眠带来的幸福感:“在酒店工作让我懂得了睡眠的真正价值,就像饥饿让我懂得了食物的价值一样。睡眠不仅是身体上的一种需要,还是一种奢侈的东西,它更多的是一种放纵,而不是放松。我再也不用担心那些臭虫了,因为马里昂告诉了我一个妙法:在被褥上撒上一层胡椒粉。这种东西让我一直打喷嚏,但那些臭虫更忍受不了,所以纷纷迁徙到别的屋去了。”

  小编感悟

  在《巴黎伦敦落魄记》中,有趣之处特别多,虽言语幽默轻快,但最能感受到的,是奥威尔作为一名作家所表现出来的接纳、尊重,他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真实地观察、体验并且记录,正因如此,才会让人感受到笔触之间流露出的点滴温情。

  流浪汉不是NPC,窘迫是生活的全部

  □moon酱笔记

  

  这是一本非常妙的书!随意从某一章节某一页进入这本小说,都会被瞬间抓住注意力,读得津津有味。比如,最开始,“我”住小旅馆时被偷,从而第一次陷入捉襟见肘的状态,比起贫穷更多的是因为自尊而掩饰贫穷的尴尬。每次飯点只能假装去饭店就餐,实际上偷偷带面包黄油回来吃;而为了更好地隐藏面包不得不选择圆形却更贵的面包;计划用仅有的1先令购买一点儿面包,店员却不小心切多了,而只能袒露自己没钱支付更多。我能想象,如果是我,大概也会同样尴尬。

  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仿佛制造了一种情景,作者刻画的是你的异地朋友,你和他疏于联系,他的近况都是偶尔从别人口中了解的,虽然只鳞片爪,但足以窥见他的人生近况。

  作家的视角是多么重要,在我过去看到的很多小说里并不会有如此生动的欧洲底层人民的生活,即使莫泊桑或契诃夫,他们笔下会有悲催的人物,但是那只是一个片段,而非全景。至于在我喜欢的推理或言情小说中,因为作者所处的层级,加之小说题材不是为了批判现实,所以从来不知道原来世界的贫穷是相通的,只是我们没有看见罢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其他小说里的乞丐或流浪汉,并不是NPC(游戏中的一种非玩家角色类型)。我还依稀记得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中,有把宝石藏在鹅肚子里的小偷,有乔装成乞丐去行乞的体面人,有女家庭教师,但在寥寥数笔中,并未能感受到阶级的差异。

  只有通过奥威尔的眼睛去寻找贫困的痕迹时,我才会真实地觉得它离我如此近。

  (摘自微信公众号“moon酱笔记”)

  写在最后:书的最后,奥威尔说这段受穷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几件事情:“我不会再认为所有的流浪汉都是酗酒无度的流氓地痞;我不会再认为当我施舍一个乞丐一便士他会感恩戴德;我不会为那些失业的人总是萎靡不振感到大惊小怪;我不会把衣服当掉;我不会拒绝别人向我派发传单,更不会去时髦的餐馆吃饭。一切才刚刚开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