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1700年前,人口数量基本是以龟速增长,但在此之后,人口增速却像坐了火箭般飙升。有人说是生产力撑起了它,有人归功于医疗水平的提升,还有一些学者,则将目光转向了它。
是的,就是那颗昨晚被你煮成咖喱的土豆。
人口增长爆发的时间点,正好与土豆传播至世界各地的时间接近。瑞典广泛种植土豆后,人口在100年內增长了近一倍;土豆传入中国后的400年里,人口也从不足1亿增长到4.3亿。但同时期远渡四海的还有玉米等作物,凭什么功劳就是土豆的?或是根本搞错了因果,是人口增长了,才需要种植更多土豆。
哈佛大学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适合土豆种植的面积每增加1%,人口平均会增加0.032%。这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放大来看,如果是在土豆没有传入亚非欧的平行世界,世界人口的增幅将变为原本的74%——而你,可能就成了那消失的26%。
我们也可以从反面看到人们对土豆的依赖。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欧洲暴发,土豆减产到原本的五分之一。大量爱尔兰人因吃不到土豆而饿死,人口在短短十年间,减少了近100万。
土豆养育了无数人,但是在它刚传入欧洲时,并不受待见,欧洲贵族只把土豆的花作为观赏植物,至于土豆本豆,却因外表丑陋遭到嫌弃。
真正让土豆在主食阵营晋升的,正是饥荒。欧洲接连的战争让小麦等粮食减产,农民开始种植更多的土豆。因为土豆好种植,只要不是盐碱地,它在任何干旱、贫瘠的土地,都能存活。浇一立方米的水,就可以让6.2kg~11.6kg的土豆喝饱,而同样的水量,只能滋润十分之一重量的小麦。喝得少,产量却不低,土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是小麦的3倍多。土豆低调地藏在土里,不像小麦显眼,以前的欧洲农民还能因此躲过税收而偷着乐。
正因为它过硬的业务能力,从智利南部到格陵兰的100多个国家都种植土豆,海拔跨度可达4700米,就算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也可以快乐成长。
各国也都在争相成为土豆的头号粉丝:美国建立了土豆博物馆,波兰竖立了土豆纪念碑……联合国甚至宣布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表彰土豆在战胜饥饿与贫困中的殊荣。
毕竟,直到今天,吃不到土豆仍让我们生无可恋。当日本麦当劳因特殊原因而导致土豆供应不足,决定将薯条变小份并限购时,网上随即就出现了大帮“薯条难民”,哭诉着吃不够薯条的痛苦。
不信摸摸你的小肚子,每个脂肪的背后,都有无数个土豆在默默滋养你呢!
(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
【素材分析】人类生命的延续看似必然,其实是无数个偶然连缀而成,微不足道的“土豆”为推动人类文明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由此推想开去,我们更应该把目光从“大”处收回,多关注“小”而“微”的事物,因为可能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与细节,也在不知不觉中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呢!
【速用名言】
1.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法国昆虫家 法布尔
2.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法国思想家 卢梭
(特约教师 朱卫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