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时事速递 >>
他是中国第一位英国剑桥大学生化博士,布局了新中国的生化研究;他在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成就了新中国最著名的一项生命科学成就却拒绝署名;在他眼中,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探索。他,就是我国生化学“大家长”、中科院院士王应睐。
1938年,王应睐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于1941年成为第一位在剑桥大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本已打算回国效力的王应睐却被“二战”困在了原地,在国际著名生化学家D.凯林领导下,开展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凯林教授一开始曾让其他人去做这项研究,但他们不是受不了马胃中的难闻味道,就是嫌工作量太大,找借口敬而远之。可王应睐根本不把这些放在考虑的范围内。王应睐的学生、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说:“王先生说,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去做这个实验,而且在挑寄生虫和‘红线’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探索。”
1945年,结束7年留学生涯的王应睐谢绝了导师的诚恳挽留,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的他大显身手,活跃在酶和代谢等领域,在植酸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创造性的成果,但王应睐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意识到,生化事业靠一两个人是搞不起来的。争取学科带头人来新中国工作,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他把目光投向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者,向他们发出了一封又一封热情的邀请信。1958年,王应睐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在他的倡导下,生化所在建所初期即面向所内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办高级生化训练班,培养了千余名学员,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化学“大家长”。
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胰岛素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已知一级结构的蛋白质。不过,英国《自然》杂志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还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但仅仅过了十年,1965年,王应睐带领中国科学家共同成功分离、纯化和结晶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并证明其具有同天然激素一样的生物活力——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在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近乎“跳级”式的成长才为世人瞩目,令世界惊讶。但他始终坚持不在任何一篇相关论文中署名——“科学家之间不只是谁能第一个发现的竞争关系。在科学上,科学家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协作解决科学问题,不只是为了名和利去做科研。”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不怕苦累,用生命探索科学;不厌其烦,用热情培育学者;不慕名利,用真诚报效祖国。科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之旅,王应睐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跋涉着。中国生化事业的生发和薪火相传,都离不开他的无私付出。他开创性的成果,让中国学者在世界生化舞台上挺直了腰杆,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在成果频出之时,却放弃署名,让人只闻花香难觅花影。正是这种忘我的伟大情怀,才使他一心投入科学研究,取得辉煌的成就。
【适用话题】为国为民 科学精神 开拓精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