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个性生活 怀旧复古 科技发展 安全与满足感
那些走街串巷、常年带着“旧手机换菜刀、不锈钢脸盆”大喇叭的大哥大姐,肯定没料到:收废品这门老生意,如今竟然能在小红书这种追逐年轻、潮流的平台上翻红。翻红的方式也很出人意料——用菜刀、脸盆换回“电子垃圾”CCD相机。在小红书上搜索“CCD相机”,除了蹦出一连串的攻略、推荐等常见细条外,还细分到了佳能、奥林巴斯等品牌,甚至还有玄乎的“胶片感”等关键词,足以证明其火爆程度。毕竟,搜索隔壁的“莱卡”,分类那栏都只有孤零零的“最热”“最新”等5个词条。现在,如果没有一部CCD相机,潮流博主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踩在了时代流行的鼓点上。
CCD相机,本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却意外地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掌上明珠”。在手机都能拍月亮的当下,部分年轻人却热衷于这些比他们还要年长的数码产品。但或许,沉浸其中的人,追求的本就不只是一台好用的电子产品。CCD相机虽然像素低,但能轻易、清晰地拍到远处的事物,不损失画质。因此对没有其他摄影设备的普通人来说,在合理便宜的价格区间、出于爱好买一台CCD相机也挺好。能够与手机功能形成互补,两全其美。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场千禧一代掀起的“电子垃圾”复古潮就像是对当下许多既定评判的一种无形反抗。把格局打开,复古相机们的翻红,实质是社交网络主导的图像生产追求个性化的结果。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数码单反、手机摄影,追求更有辨识度的图像输出时,便瞄上了曾被时代抛弃的CCD相机。它们较低的像素、不同的色彩算法,使它们承载着过去时代的图像风格,尤其被贴上仪式感、文艺感等网络流行标签后,另辟蹊径地获得了部分人的宠爱。拿着这些相机,年轻人们还能蹭上复古大潮的光,短暂地借此完成一场摄影的时空穿越。
豆瓣有个“继续拍胶卷吧”小组,45630個成员在组内交流、观看胶片摄影的种种。这比隔壁有着34955位成员的“相机生活”小组还多了一万多人,可见胶片摄影在这个时代仍在被人追捧。但无论是莱卡、哈苏,还是几百块钱的CCD相机,抑或被贴上了“文青”标签的胶片相机,相机都始终是摄影的工具,主体仍是使用它们的人。摄影师马克·吕布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是握着机器的机器。”无论是拍摄前后,还是拍摄时,拿着相机的人都应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拍下什么。
甭管翻红的是相机、摄像机、手机还是游戏机,大家都在其中追求着一件共通的事物,那就是过往的风貌。摄影爱好者固然可以运用自己的后期技术,将照片处理成复古的样子。但对普通人来说,买一台几百元的CCD相机,又或是几十上百元的老手机去拍照,才是重现记忆最容易的方式。至于模糊与泛黄的画质,记忆中的画面不是本就如此吗?
复古潮流说到底,都是在找寻一些当下生活里无法提供的事物,或是日新月异、时代跃进的体验,或是丰富繁杂、个性化的审美追求。过万元顶配手机、“穷三代”的相机……那些才是科技前沿、是现代化的追求。可现实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购入那些科技尖端的产物,去进行专业的追求;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如今的川流不息、人海起伏中找寻到安定感与满足感。于是大家把情感尽情地寄托在被淘汰的千禧年代“电子垃圾”上,用老相机的朦胧画质、老手机的旧版设计、老游戏机曾带来的冲击与惊艳,去提醒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岁月。
(汇编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Vista看天下”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