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民日报》点赞的“百姓生活史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7856
青云小编:近期,热播剧《人世间》刷屏,热搜不断。这部剧以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自2022年1月28日开播以来好评如潮。电视剧原著、著名作家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人世间》,也迅速攀至各大图书销售平台的畅销榜前列。《人民日报》评论,“梁晓声的《人世间》是无愧于我们时代真正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巨制”“是一部素朴、真诚而饱含悲悯之心的作品”。

  这部“向文学致敬、向生活致敬”的作品,既是一部厚重温暖的百姓生活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人世间》致力于发掘歌颂普通人身上的美好品质,通过周家人的故事,深刻而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在奔涌前进的时代浪潮中,只要坚守内心深处本真的那份善良和正义,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机会熠熠生辉;而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也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奋斗努力。对当代年轻人而言,《人世间》讲述的虽然是上一代人的故事,但是也能帮助我们在迷惘中找到方向,获取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治愈自己。本期“名篇赏读”就和小编一起走进这部堪称“百姓生活史诗”的长篇巨制《人世间》,体会作者笔下动人的人间风景以及其带来的心灵治愈吧。

  作家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9年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内容简介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初,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周父是根正苗红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长女(周蓉)为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分子……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作者把从共乐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嵌入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個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他们中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韧、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信念或者说信仰。

  【素材链接】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精彩选段

  1.《人世间》上部·第三章

  光字片的小街,十之八九是没有院子的小街。一户人家挨着一户人家,家家户户的门窗都直接开向沙土街道,开向对面的人家。初来乍到之时都穷得叮当响,拖儿带女仅挑一副担子流落至此,哪敢妄想建一处有院子的家啊!并且,如前所述,那时都还心系着老家呀,没打算长住下去嘛。既没打算长住下去,可不好歹盖成一两间土坯房,全家凑合着有个容身之处就行了呗!所以家家户户挨得紧,大多数人家是为了省事,可少砌一面墙,共有的那面墙也不会是冷墙了,对两家都有益的。小街窄,窗对窗,门对门,在当年图的是安全。任何一家发生了不好的事,开窗或开门一喊,几乎一条小街的人都能听到。

  在此种居住情况之下形成的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以前他们在农村时没有过的新型关系。好处是,“拆了墙就是一家人”这句形容亲近程度的话,提醒着家家户户和谐是多么重要。不好之处是,如果两户人家闹成了誓不两立、水火难容的恶劣关系,那么可就都别想有顺心的日子了!甭说那么一种关系的两户人家,就是住在同一条街的任何两户人家,也不愿甚至不敢使彼此的关系糟糕到那么一种地步。“低头不见抬头见”,用以形容小街上人与人包括孩子与孩子的生活常态,特别贴切。还有种不好之处是,家家户户都难有隐私可言。谁家剁菜劈柴砸煤块,无论冬夏,起码左邻右舍是听得清楚的。若在开窗图风凉的季节,街对面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干什么,彼此一目了然。若谁家来了陌生人,想让别人家在一整天内根本不知道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根电线杆子还立在原地,但早已没了灯泡。灯泡总丢,证明那几条街上贪小便宜者大有人在。有的电线杆子也倾斜了,人们经常怀想曾有街灯的美好日子。

  2.《人世间》中部·第五章

  基因遗传很奇怪,科学研究也难以自圆其说。比如周家的三个儿女,秉义和秉昆兄弟身上各自或多或少地都有父母的性格特点。秉昆身上父亲的性格特点多一些,爱认死理,为人处世常常一根筋,个别情况下灵活一点儿,但也灵活不到哪儿去。秉义身上母亲的性格特点多一些,凡事从不认死理,若能灵活一下求得一团和气,那就以和为贵,从不放弃争取。即使不得不与小人进行难以调和的博弈、斗争,也不会得理不让人,把对方逼到死角,而是尽量留够回旋的余地。他们的母亲靠这种无师自通的处世经验,把街道小组长当得游刃有余,胜任而愉快,颇获好评。

  周秉义明智地继承了这一优点,并发扬光大,这让他即使在“文革”时期竟也算过得顺风顺水。遇到坎坷和陷入低谷时,还总有贵人暗中庇护、相助,大多数人总是比较喜欢温良恭俭让的男人。

  秉义的适应性很强,秉昆次之。周蓉从骨子里天生叛逆,如果一个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短时间的顺从她能做到,时间一长,她就要开始显示强烈的叛逆性格。如果遭受的压制和打击冷酷无情,那么,她将会坚忍地抗争到底。

  她对自由的向往,如同蜜蜂和蝴蝶天生要寻找花蜜和花粉一般。她从书籍中感染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从小学三年级起,她每次语文和数学考试都考双百,成绩名列前茅。如果说这还算不了什么,那么,音乐、体育、美术与手工成绩也一向获优的学生,全校则只有她一个人了。

  3.《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十二年里,周蓉的法语水平完全可以与巴黎大学、格勒布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里尔第一大学、里昂第一大学等法国著名学府教文学和戏剧创作的资深教授们一比高下。

  她是具有语言天赋的女人,如果说谙熟某国语言是她安身立命的前提,那么她会像中国古代的武林高手苦练高强武功般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地学习。她意识到自己将要较长时间寓居法国,便下定决心学好法语。她有一定发音基础,无须从字母开始,原先掌握的词汇足够阅读一般法语书籍,完成一般写作。她在精研深学法语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乐趣,如鱼得水,甚至连一些法国人都没有掌握的俚语,她也能脱口而出,运用自如。最让许多法国人诧异的是,她对雨果、福楼拜、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法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烂熟于心,引用《圣经》语录也是挥洒自如,这让她周围的法国人特别是知識分子都不得不刮目相看,心生敬意。

  其实,那对她并非难事,大部分法国名著她中学时代就认真读过。追随前夫冯化成去贵州之前,译成中文的法国名著她几乎读遍了,摘抄了五个半笔记本的名言,甚至将那些笔记本带到了贵州。在没书可读的年代,那些笔记本成了她手抄的“枕边书”。一些同代人以自己能背多少伟人语录而骄傲,她则经常背自己手抄的另类“语录”,劳动时背,干家务时背,哄孩子时还背出声来。结果,当然“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了。

  那些笔记本被她从贵州带到了北京大学,带回了A市。踏上前往法国寻找女儿的路途前,她似乎接受了某种神谕,又不远万里将这些笔记本带到了法国。所以,她要做的事简单多了,只要参照法文原著多读几遍就基本记住了。这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她很快掌握了多于一般法国人的法语文学词汇,也使她的法语文字表达更加优美,以哲理性见长。她深知“老本”对自己大有裨益,也很容易使自己故步自封,因为它们毕竟是来自法国启蒙时期的名著,所以她又如饥似渴地读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法语书籍,包括译成法语的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史哲方面的经典图书。

  十二年时间并不算短,足以让一个人发生判若两人、一言难尽的改变。

  【小编感悟】《人世间》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纯正严肃文学,小说整体基调是灰暗的。但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身上始终有一种坚韧的力量。当你读完这部作品就会发现,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光。给当下的年轻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去面对自己人生的灰暗时刻。

  经典语录

  1.每个人都像烟花一样,都会有自己最绚烂的时刻。(适用话题:人生 励志 绽放)

  2.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养心志,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适用话题:孝道 品质)

  3.其实,成熟并非多难的事,努力工作、低调做人、学会发言而已。(适用话题:成长 努力 低调)

  4.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适用话题:岁月流逝 命运 离别)

  5.这世界,你在意的人和在意你的人,其实就这么几个,这就是你的全部世界。(适用话题:珍惜挚爱)

  6.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最要有的就是自己,只要有了自己,天塌了都不怕。(适用话题:自立自强)

  7.女孩的年华就那么几年,但我觉得,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适用话题:人生 年华 奋斗)

  8.你们这个年纪啊,谨慎是一方面,关键是要敏锐、要热情,更要有棱角。(适用话题:青春 勇气 个性)

  作者声音

  梁晓声谈阅读

  □梁晓声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寂寞的定义是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寂寞是对人性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抗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如果一个人,心灵中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我的父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到了流放式的对待。七八年里,他独自被发配到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他靠什么排遣寂寞呢?近五十岁的男人了,竟然学起了织毛衣。没有第二个人,没有电,连猫狗也没有,更没有任何可读物。有,对他也是白有,因为他几乎是文盲。他劈竹子自己磨制了几根织针。七八年里,将他带上山的新的旧的劳保手套一双双拆绕成线团,为儿女织袜子、织线背心。这种从前女人才有的技能,他一直保持到七十七岁去世那一年。

  劳动者为了不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容易生锈的铁或铜,也只有被逼出了那么一种能力。而知识分子,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想不出别种办法。知识给予知识分子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那也足以抵抗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走心书评

  《人世间》: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批评家)

  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在央视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说明这部作品与观众的审美需求达成了某种共振。什么共振?在我看来,就是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境与观众所经历的生活实际达成了一种呼应,如影随形地映照着现实生活,作品里的人物就好像你身边的人,不知不觉就被带到“人世间”了。

  有生活质感的作品,就有这种艺术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关心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来。所谓的生活质感,就是真实性、生动性、鲜活性,就是让观众感同身受的那种生活的温度、气息和人情,说到底,是一种亲切的、朴实的、生存的烟火味道。凡人世间,必有烟火,烟火味儿是人世间最温情本质的味道。

  《人世间》吸引人们的首要因素就是这种浓郁的、温暖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烟火气息。烟火气息就是为生存而努力、而奔波、而奋斗,追赶着日子往前赶路,一年又一年,这就是生活。《人世间》很平凡,也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不过,它所展现的不是西北的农村,而是东北的城市,表现城市的一个平民社区里,一对普通工人夫妇和三个孩子的命运变迁。一个家庭,三代人,五十年,而这五十年又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剧烈转变时期,命运浮沉,跌宕起伏,沧海桑田,天各一方,周家三兄妹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从知青岁月到改革开放,国家在探索中前进,每个人也是在探索中前行。该剧的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描绘出一幅社会变迁图谱,从生活史中看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史。

  当然,《人世间》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家”。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具有中华民族这样深沉的“家”的情感,这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当然,家里也有性格冲突,有代沟,有矛盾,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亲情之爱,爱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爱。但无论怎样,孩子长大了,就要开枝展叶,另筑新巢,蜕旧变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此外,人来到世间,都是有使命的。人与人的差异,就是人们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导向,走过不同的人生路径,显示不同的人生价值。人未必都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平凡的人生同样需要扎扎实实的脚步、兢兢业业的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脚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劲头,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这就是《人世间》启示的人生坐標和目标。

  《人世间》从家庭延伸开来,铺展到工厂社会,从平民到高干,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娓娓道来,描绘了社会嬗变的生活画卷,传递出中国人的生存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生生不息,可谓一部意味深长的生活史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