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民以食为天”,古人认为饮食首先是为了果腹生存;其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小康社会,饮食,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且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饮食里面可见礼仪,可见习惯,可见品格,可见风气……加强食育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家庭、社会的一种刚需。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让我们如庖丁解牛般解析材料,材料各部分、各层次“如土委地”,清晰分明:
材料第一层相当于“破”,“民以食为天”,“古人认为饮食首先是为了果腹生存”,指出人们积久而成的对饮食狭隘的、片面的观点:果腹生存。
材料第二层相当于“立”,从饮食到食育,揭示饮食背后的学问和意蕴。这一层局部思路异常清晰:先是总述饮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然后通过列举分述,从礼仪到习惯,到品格到风气,最后升华,指出学会饮食也是一门教育——食育,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
整合材料,立意较为显豁,写作时,一是要抓住关键词“食育”,而非“饮食”,二是要学会“遵路识斯真”,即根据“可见礼仪,可见习惯,可见品格,可见风气……”展开联想,加以充实,可将省略号内容补充,充分挖掘食育丰富的内涵,如从饮食中可见民俗风情,可见社会变迁,可见时代发展,可见中华文化等,这也是食育的内涵。
审读材料之后,还需明确驱动写作的指令和任务。相较于复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本题没有显性的指令和任务,如文体、场合、受众、情境等,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句可谓微言含深意,循循善诱,意在暗示写作时,切不可写成中华美食、中华饮食史之类流于介绍的文章,而应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尤其是家庭、社会如何引导饮食教育,以及当下防疫形势,才具有现实针对性。

因此具体立意如下,可供参考:
1.学会饮食有节,健康饮食。
2.加强食育教育,学会礼仪,涵养个人品格。
3.加强饮食教育,杜绝浪费,厉行节约,爱惜民力,裕民兴业;并涵养勤俭、清正世风。
4.加强食育教育,尤其是结合当前抗疫,与时偕行,移风易俗。
【原文呈现】
以食育之車轮,推动时代进步
(标题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但喻体不雅不美,大而不当,较为空洞。)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5)班 杨千月
“你是为了吃饭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吃饭呢?”在当今社会,一粥一饭不仅仅是饱腹之食粮,一日三餐已不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饮食,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话题,背后所蕴藏的内涵,却是教育深厚的土壤。食育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刚需。食育之车轮,推动时代进步。(开篇运用引用手法,但形似而“神”不似,虽然点到“吃饭”,但揭示的是生存和生活的关系,与下文的食育并无密切联系。)
以食育之泉,浇灌健康之花朵。(“泉”“花朵”,分论点连用两个比喻。)
让一菜一蔬登上营养成分表,从而让孩子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是食育最直接的目的。只有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让下一代祖国的花朵成长得更加茁壮。目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虽得到很大改善,但仍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双重挑战。上海市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2%。这更加凸显出推行食育的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提高当代青少年身体素质,还得从饭桌上做起。(这部分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罗列不良现象,后立论。但详略不当,花大篇幅报道中学生饮食现状堪忧,但如何进行食育教育,没有具体展开。)
以食育为犁,播种劳动之种子。
提到食物便免不了要谈到其来源——劳动。只有带孩子走进田间地头,感受风吹日晒的艰辛,才能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再只是食堂里一条沉寂的标语,才能使“粒粒皆辛苦”,深深地播入孩子的心田,成长为未来节约粮食的参天大树。同时,在虚拟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忘了劳动,失去劳动实干精神,忘了他们的根。(本段引用手法较为巧妙,均突出了食物来之不易。但说理较为空洞,没有具体鲜活的例证。)
以食育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
品茶,品的不是茶水,而是茶道。每一口茶水都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坐上饭桌,不仅是为了饱腹,我们还应学习餐桌礼仪。饭菜里也大有门道。真正的美食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因其味美,更因为其中的匠心。大到调整火候,控制水分,小到每一片菜叶的切割方式,背后都是中华匠人们的坚守与匠心。鸳鸯锅、东坡肉等菜品中也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朴素的哲学智慧。每一道菜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道菜背后,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量使用以小见大手法,旨在从“食”到“育”。)食育学的不仅是健康饮食知识、劳动精神和节约品质,更是中华礼仪、中华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菜系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做好食育教育,培养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下一代,才能构筑中华文化复兴的美好明天。(这部分较为杂乱,有饮食中的礼仪、匠心,又有健康知识、劳动精神等,牵蔓杂糅。)
饮食之美不只可以在食育中感受到,文化自信也不只是媒体、官方所推崇的信条。
食育是推动时代前进的车轮。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在价值多元中坚定主流方向,在飞扬个性中坚定集体梦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做自信的中国人!(“应在价值多元中坚定主流方向,在飞扬个性中坚定集体梦想”,有些不知所云,游离于主旨之外,这样激扬家国情怀,有“贴标签”之嫌,没有围绕食育自然收束。)
【升格建议】
①更换标题,使之更加具体。标题运用以小见大手法,从食育中看教育。
②开头一段修改,使之能统领全文,相当于全文“微剧透”。
③“食育中的健康”这部分,可调整局部思路,先列举现象,后分析论证,这样逻辑更自然。
④“食育中的劳动教育”这部分,补充鲜活例证,并且深化议论分析。
⑤“食育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这部分,一是删减旁生的枝节,如“健康”“劳动”等,使内容更为紧凑集中。另需优化部分表达。
⑥结尾部分删减,使之更为简洁。
【升格作文】
食育,无处不在的教育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5)班 杨千月
旧时百姓,尤其是水旱之年,食不果腹,因此“民有菜色”“万家墨面”往往不绝于史书;而如今,物阜民丰、“汔可小康”,国人再无冻馁之忧。饮食,不再仅仅是为了果腹。饮食,已然成为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因此,食育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刚需。食育,无处不在,让我们从饮食中,学会生活,砥砺精神,传承文化。
以食育之泉,浇灌健康之花朵。
目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虽得到很大改善,但超重肥胖等问题堪忧。君不见,上海市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2%,这更加凸显出重视食育的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而提高当代青少年身体素质,还得从饭桌上做起。
让孩子食五谷,不挑食偏食,粗粝能甘,均衡膳食,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只有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让青少年“野蛮其体魄”,进而“文明其精神”。
以食育为犁,播种劳动之种子。
自食其力告诉我们,食物是靠劳动获得的。只有带孩子走进田间地头,感受风吹日晒,方知稼穑之难,才能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再只是食堂里沉寂的标语,才能使“粒粒皆辛苦”深深地播入孩子的心田。

今天,很多孩子五谷不分,不辨菽麦,“蔬菜是超市里长出的”,绝非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长此以往,他们何以谈劳动为美,奋斗为荣?不妨让他们看看《一粒米的自述》,了解粮食的前世今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或者像郭晶晶一样领着孩子去田里体验劳动,像张洁一样带着孩子去挖荠菜,孩子们才能博物致知,砥砺才干,才不至于有“何不食肉糜”的無知。
以食育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
泱泱华夏,五千年饮食传承至今,诸如茶、酒、饭、食,都蕴有文化之味。
品茶,品的不是茶水,而是茶道。每一口茶水都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坐上饭桌,不仅是为了饱腹,我们还可从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举酒属客”,从餐桌上学礼仪;《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华美食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因其味美,更因为其中的匠心。大到调整火候,控制水分,小到每一片菜叶的切割方式,背后都是中华匠人们的坚守与匠心。鸳鸯锅、东坡肉等菜品,也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朴素的哲学智慧,都是一个故事,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可以说,中华饮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加强食育教育,培养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下一代,才能构筑中华文化复兴的美好明天。
饮食虽小,可以喻大。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重视食育,饮食有节,健康饮食;惜物节俭,艰苦奋斗;从中华美食中涵养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做自信的中国人!
【升格点评】
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升格,增色不少。一是大量贴切自然的引用化用,使文章文采斐然,蕴藉深厚。二是论证时,善于运用分论点,展开有序有径,几个分论点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三是善用修辞手法,如大量对偶句,使文章句式整齐,气势充沛,音韵铿锵,具有雄辩的力量。
【升格总结】
升格作文堪为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手法的典范,文章熔各种论证方法、修辞手法以及各种表现手法为一炉,各尽其妙,意到笔随,很好地表现主题,且使文句有意蕴。
首先,文章在整体构思上,善用以小见大手法。文章大体构思立意为:从饮食中,学会健康生活,砥砺劳动精神,涵养文化自信。这样由表及里,充分挖掘食育丰富的内涵,循序渐进,举重若轻,使文章具有思想内容上的“大纵深”。
其次,在论证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整体上,巧妙地将话题“食育”分解成三个分论点:以食育之泉,浇灌健康之花朵;以食育为犁,播种劳动之种子;以食育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三个分论点,不蔓不枝,由浅入深。在语言上警策立骨,统摄全段。
具体到每部分,基本上先叙后议,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先运用和饮食有关的典型、鲜活例证,然后顺势挖掘食育的内涵,每一例证,内涵不尽相同,共同揭示了食育丰富的内涵。
论证时还巧妙地运用破立结合的手法,如“今天,很多孩子五谷不分,不辨菽麦,‘蔬菜是超市里长出的’,绝非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这部分,先是罗列当代孩子对食物知识的匮乏现状,令人担忧,这是“破”,然后立论,指出应该通过食物、饮食,加强食育教育,使孩子博物致知,增长见识,砥砺才干,这是“立”。这样先破后立,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
另外,全文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句式整齐,词语生动,文句有意蕴。如大量的引用化用,“民有菜色”“万家墨面”“举酒属客”等,语出有典,贴切自如,意到笔随,或是描绘现象,或是议论揭示;又如大量使用比喻,三个分论点均为比喻句,喻体各不相同,形象生动,富有质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