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行善 尺度 底线 不求回报
因為行善积德,获得厚报,是古代小说里常见的故事。“三言”中此类题材的就有多篇,《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属于此种类型。
故事写一个叫李元的书生,应举不第,便琴书意懒,游山玩水,以自娱乐。他乘船顺扬子江到吴江太湖畔,欣赏风光之余,偶见数个小孩儿用竹杖于深草中戏打小蛇。那小蛇生得奇异,金眼黄口,赭身锦鳞。李元忙止住顽童,拿钱买下伤蛇,又把蛇用衫袖包裹,带到所雇船上,让仆人取出艾叶煎汤,洗去小蛇身上污血,精心救治,然后命艄公开船,到岸上草木旺盛处,把那小蛇放生。小蛇回头数次,看看李元,李元嘱咐它可于僻静处躲避,别再叫人看见,那蛇就游入水中,穿波底而去。
过些天,李元又乘船经过吴江,泊舟长桥下。黄昏时分,他上岸闲步登亭,独坐赏景,忽然有青衣小童到他跟前递上名帖,说主人邀他前往,他甚惊诧,转瞬间来到一处神仙居所,有若干华美文字的形容铺陈,在宫殿中受到一位老年王者的盛情接待。正疑惑中,屏风后宫女数人,拥一郎君至,头戴小冠,身穿绛衣,腰系玉带,足蹑花靴,面如敷粉,唇似涂脂,立于王侧。聪明的读者读到这里,都不难猜测出,那老年王者便是龙王,而那郎君便是小龙,也正是李元救出的那条小蛇。当然,龙王爷就要厚报李元搭救小龙之恩了。龙王爷把自己的一个美丽的女儿叫称心的,嫁给李元为妻,但龙王说了这么句话:“三载后,需当复回。”也就是说,龙王对李元的厚报,不是没有底线的,是把握着一个尺度的。这一点是这篇小说的一个亮点。
李元得龙王厚报,并不因此张狂膨胀,他对任何人都没有泄露称心的真实身份来历,而称心帮他做出花团锦簇文章,使他一路高中,进入官场,但三年时限一到,称心就跟他告别,他虽不舍,上前拥抱,但称心依旧化风而去。李元也就不再奢望外力,最后凭自己资质能力,被王丞相招为女婿,又一路高升,直至成为吏部尚书。
比冯梦龙晚生两百多年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写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内容与李元和小龙的故事极其类似,但不同的是,渔夫在其妻子的一再敦促下,多次到海边向救过的金鱼索求,之前金鱼都尽量满足,但是最后渔夫妻子,竟逼迫渔夫去跟金鱼说,她要当统治海洋的女霸王。这次金鱼沉默地消失了,渔夫回到自己家,屋子变回了原先的破屋,妻子也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普希金的故事里,金鱼没有事先说明,它的报答毕竟是有尺度的。冯梦龙笔下的龙王,却对李元有三年为限的契约,李元最后也遵守了这一契约,这样,就使这个故事对历代读者都有警示:你行善,不要求报,而一旦获得厚报,也需知道对方的报恩,毕竟是有度的,以为自己既然积了德便可无限索报,到头来只能是恩消灾至。
(林一摘自《今晚报》2021年4月10日)
【素材分析】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中一外,一小说一童话诗,皆告诉世人:行善获得报答,不可无限索取。当对身处困境的他人施以援手时,我们不该盘算回报的有无和丰厚与否。当面对对方的酬谢时,我们更不能跨越尺度,让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毫无节制。否则,不但积德无从说起,最后反而落个恩消灾至的下场。
【速用名言】
1.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苏联作家 高尔基
2.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明朝思想家 吕坤
(特约教师 张衍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