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奶奶”他们是谁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4314
【荐读】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白杨树在水里的倒影。莫言写人物,把许多个人物的特点,叠在一个人物身上,把人写活了。正如当年鲁迅写小说,引得周遭邻居或熟人口诛笔伐一样。读者对号入座了,他们生气,变相地传递一个信息,作者把人物写活了。虚构的真实,更有生命力。我有时也有类似体会,用真名来写人物,栩栩如生,换个名字或谐音,总觉得文字不快意。莫言所言,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都有同样的烦恼。所以,学写记叙文时,主要人物可以有多人的影子重叠在这个人物身上,虚构了某个细节,杜撰了未必有的动作,会使事件更真实。

  (特约教师 张锐)

  高密县长

  小说《红高粱》中有一个主要人物,民国时期的高密县长曹梦九,在电视剧《红高粱》中,改名为朱豪三。改名的原因是,吸取了我写小说时的教训。

  我在小说中,使用了好几个人物原型的真实姓名。我原本想先借用他们的名字,等小说写好后,再想个新名字替换。小说写好后,我发现换不了了,无论换成什么名字,都感到不合适。小说出版后,这几个人物原型很不高兴,他们找到我父亲,质问道:“我们两家关系一直很好,还沾亲带故,你儿子为什么在小说里把我写成那个样子?”我父亲先是替我向他们道歉,又劝他们不必当真。我父亲说:“天下重名重姓的人很多,你们何必对号入座呢?譬如说,他小说的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难道他这样写,我就成了土匪种吗?”

  改编电视剧时,我们生怕这个民国时期的高密县长的后代找上门来,于是改成了“朱豪三”。这是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件事,因为我感到“朱豪三”远不如“曹梦九”响亮、亲切。

  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在其原型人物的基础上大量虚构的,唯有曹梦九,基本上是将他的传奇故事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曹梦九是行伍出身,是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把兄弟。曹梦九来到高密,禁赌、剿匪,提倡孝道,兴办教育,令高密风气为之一新。尽管他作风粗野,不讲民主,动辄脱下鞋子打人,在剿匪中误杀了一些罪不当诛的人,但他在高密历史上留下了美名。电视剧《红高粱》把这位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塑造成主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奶奶

  小说中,我诉诸笔墨、付诸情感最多的,自然首推“我奶奶”。用晚辈的口吻讲述前辈故事的小说比比皆是,但描述到前辈人物内心感受时,总是受到限制。我用“我奶奶”“我爷爷”这样的人称,就极其主观地将历史与当代、前人与后人融为一体。我仿佛是穿行在历史与当代生活中的游鱼,仿佛是钻进了前辈心中的虫子,获得了极大的叙事自由。

  小说中的“我奶奶”,姓戴,名叫九莲。我真正的奶奶也姓戴,她跟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没有自己的名字。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勤俭节约,养儿育女,左邻右舍无人说她一点不好。尽管如此,我也得承认,我真正的奶奶是小说中“我奶奶”的原型之一,因为我奶奶手很巧,会剪窗花,还会接生。

  小说中“我奶奶”的另一位人物原型是我的一位堂姑,她是我爷爷的亲侄女。她由我大爷爷做主,许配给一户富裕人家。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说那男人已患上麻风病。我堂姑听到这消息,自然不愿嫁,但封建礼教,订婚契约就是卖身契约。我堂姑最终还是跟麻风病人成了亲。我小的时候,经常见到这位堂姑,她40多岁时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嘴唇发紫,愁容满面。我母亲经常对我们感叹:“你姑这一辈子真是不容易啊!”

  “我奶奶”的另一位原型是我的一位堂婶,她是我大爷爷的儿媳妇。1947年,她结婚不久,我堂叔就跟随国民党的军队去了台湾。我堂婶回她娘家居住,没有改嫁。后来,她生了两个儿子,我大爷爷一直不认这两个孩子,她每逢过年过节都带着孩子来给爷爷奶奶磕头。我这位堂婶细腰高个,一表人才,尽管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她一直保持着风度和尊严。对人们的非议,对公公婆婆的冷眼,她视若不见,该说就说,该笑就笑。

  她的头发永远梳理得一丝不乱,她的衣裳永远干干净净。

  鸟儿韩

  我的另一部小说《丰乳肥臀》中,有一个名叫“鸟儿韩”的人物,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军队捉了劳工,押送到日本北海道煤矿挖煤。他逃出煤矿,在深山密林中与鸟兽为伴,生活13年。1958年,他被日本猎人发现,费尽周折,最后被引渡回国。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我故乡的一位名叫刘连仁的农民。

  1984年冬天,我曾骑自行车,跑了100多里地,去他的村庄采访过他。当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身体很好,挑着两桶水健步如飞。他是我故乡的传奇人物,见到真人后,我发现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在异国他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竟然活了下来。

  我惊叹他顽强的生命力,也很想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他活下来。我采訪他时,很希望他能说出一些豪言壮语,但他没有豪言壮语。他说:“我就是想家,想家里的亲人。”就是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是支持着他活下来的力量。

  2004年年底,我去日本北海道实地考察刘连仁栖身的山林和地洞。白雪皑皑,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能在那儿活下来,的确是个奇迹。

  我那次去日本,特意拜访了那位发现刘连仁的猎人,当时,他年近九十,已经神志不清。听说我是来自刘连仁故乡的作家时,他的眼睛里放出光彩,脸上泛出了红光。我回国后不久,就听说他去世了。这个猎人,曾经是侵华日军中的一名士兵。我不知道他杀没杀中国人,烧没烧中国人的房子,但我知道,回国后,他成了一个普通的猎人。他发现了刘连仁,救助了刘连仁。

  (果果摘自《讲故事的人》浙江文艺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