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索团团长”汪涵带年轻人爱上敦煌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1168
作文君:“大漠尽头的无边风月,丝路上的一眼万年,在时间之外,在岁月流转中不动声色,辗转千年,只有一个敦煌……”这段优美又深沉的旁白,出现在综艺《登场了!敦煌》的先导片里,古老文明的魅力扑面而来。2020年11月18日,首档聚焦敦煌的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上线。一播出,不仅斩获8.1的高分,更有很多年轻人表示被圈粉,纷纷化身自来水为它打call:“爱了爱了”“惊喜”“太用心”,甚至有不少过去对敦煌文化并不了解的人因为看了节目,马上将“说走就走的敦煌之旅”列在了2021年的行程单中——从《国家宝藏》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了不起的长城》,这次大家发出由衷的感慨:终于轮到敦煌了!《登场了!敦煌》由“探索团团长”汪涵,“敦煌实习生”THE9-谢可寅、钱正昊、李浩源共同组成“敦煌探索团”,在十期的节目中,从探秘敦煌一些石窟的内部,到了解敦煌工作的日常以及寻找飞天的元素和演绎飞天,节目带着我们一起走进敦煌,穿越时空触摸千年的历史脉搏与心跳。“高而不冷”的千年文明,坚守匠心的人物素材,青春活泼的综艺表达新方式……这波高含金量素材包,请赶快收起来吧!

  素材扫描一千年文明·大美敦煌

  【适用话题】文化瑰宝;交流融合;历史遗产;独特魔力

  “河西走廊”是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被高原、山脉、沙漠、草原包围,因位于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故而得名。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敦煌,就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上溯千年,这里是中原王朝的战略要塞,也是商贸交融的必经重镇,地球上四大文明体系唯一交汇之地。2000年前,张骞凿空、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武帝置四郡、列两关于此: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玉门关,阳关。年少成名初战封侯的霍去病,不畏险阻一路西行的张骞,少年登基雄才大略的刘彻……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2000年后依然熠熠生辉。自此,敦煌便以大汉王朝西边疆第一郡进入了中原的视野。鸣沙山东麓,洞窟里藏着绚丽盛大的理想净土,1000多年前和尚乐僔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莫高窟,开启了绵延千载的洞窟奇观。1654年斗转星移,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记载着当时人们的信仰、习俗、服饰与生活。这是千年历史万花筒,是乐观、是蓬勃、是虔诚,也是生而为人于荒漠中盛开的一朵莲。

  《登场了!敦煌》节目组在回顾中国目前的几个超级文化IP时谈道,故宫、敦煌以及近些年很火的西安都是一马当先者,但其中敦煌是最特别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神秘、偏僻,远离我们的主流生活。“没有几个城市可以让一档节目在里面拍10集,很多城市表浅到一集就可以挖完,也只有像敦煌、洛阳这样的地方才有可能挖10集的东西出来,因为它们的历史足够厚重。”《登场了!敦煌》导演说:“敦煌确实是一个特别有魔力的地方,你去了解它并待了一段时间以后,你还会想去。比如汪涵和三个探索团的成员,从第一次完全不了解,甚至不敢说话的忐忑状态到最近给我的微信留言是:我现在好想念敦煌,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再拍?”

  链接

  敦煌石窟保护项目“数字供养人”超萌哲理文案

  ◆当生活对你一脸严肃时,不妨冲它卖萌。

  ◆生活这款游戏里,最好的组队策略,就是做别人的神队友。

  ◆反弹琵琶,过不被套路的人生。

  ◆信息超载的时代,记得常常清理内心的缓存。

  ◆换个角度看风景,是世上最省钱的旅行。

  ◆天天刷剧,也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的内心戏。

  ◆姿态可以飘,心态必须稳。

  ◆你认真思考的样子,自带主角光环。

  素材扫描二致敬匠心·那些擇一事,终一生的敦煌守护人

  【适用话题】敬畏;传承;匠心;坚守;守护文明

  敦煌守护人墓地

  莫高窟九层楼对面,宕泉河边,安葬着包括常书鸿、段文杰先生在内的27位坚守敦煌的莫高人。在节目中,汪涵等一行人一同祭拜了敦煌守护者的墓地,向这些守护敦煌一生的“守护者”致敬——他们将毕生的荣辱沉浮,都留在了这黄沙漫天的大漠深处。

  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的常书鸿,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的艺术创作,带领研究人员清沙筑墙、整理资料、修复石窟塑像、临摹历代壁画,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全国尚处于动荡之中,敦煌研究院也面临着不知何处去的命运,常书鸿先生给上海的《大公报》写了万言文章:《从敦煌近事说道千佛洞的危机》为敦煌的生存大声疾呼。在节目当中,也节选了这篇文章的精华段落:“现在是塞外的深夜,我坐在元代及道光年间重修过的皇庆寺庙廊上,写这些琐事。外面一颗颗西沙从破了的窗帘中透进来,就是这种沙子,它盖没了房舍,填塞了水道,在不知不觉中,使沙漠上的城市变成废墟,绿树变成枯枝。我们不要小看这轻微的沙粒,它时时刻刻在毁坏千佛洞和宝藏,也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能否万事永存的一个挑战。”字里行间,洋溢着常书鸿先生对敦煌的大爱。(更多常书鸿先生事迹参见本刊2020年第17期P70)

  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曾说:“看到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后,我着了魔,所以我到了敦煌。”一次着魔,便是一生。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及其同事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娄婕:敦煌艺术传承者

  壁画看上去仿佛能够永生,然而它就像人体一样会发生不可逆的衰老,终将有一天壁画会消失,莫高窟的结局是不断损毁。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复制洞窟并整体搬移去全球各地展览,壁画全部由工作人员一笔一笔画在由敦煌墱板土打底的墙壁上。

  敦煌研究院现任艺术研究部部长是娄婕,从这位从事敦煌壁画临摹35年的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敦煌艺术传承者甘于与敦煌融为一体的奉献精神。1989年,娄婕接到了临摹莫高窟第3窟南壁千手千眼观音的任务,这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描手法几乎浓缩在这一面壁画上。一幅8.4平方米壁画,她用四年光阴才完成了临摹。她和莫高窟的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现在已经完成复制原大洞窟15个、壁画临本2200多幅。为了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敦煌的魅力,将壁画“搬出去”展览,他们甚至放弃了艺术家骨子里追求“创新”的天性,每日以一比一的比例复刻洞窟壁画,在与关节炎等职业病的对抗中不留余力地呈现画面上的历史信息。从最初的“有我”状态,和古代人面对面对话,去理解他、走进他、感受他,到在工作中“忘我”,直至最后被整个洞窟覆盖,进入“无我”状态,与墙壁、古代画师融为一体……这种代代相传、知行合一的接力,让敦煌文化璀璨千年成为可能。

  择一事·终一生的治沙工作者

  在莫高窟之外,在游客看不见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从事着与保护莫高窟相关的工作,比如治沙。在离窟区一千二百米处的鸣沙山山脚下,有长约两千米,宽约五百米的麦草方格沙障用来固定流沙,防止流沙掩埋莫高窟。敦煌研究院治沙站的工作人员却花了七十年走完这一千二百米的距离,终于在莫高窟顶崖建立起综合治沙体系——防沙网、防风林、草方格。

  在敦煌治沙二十年的工作人员邱飞说:“做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二十年也不过眨眼一瞬间。当被问起将整个青春献给这片土地,有没有想过换别的工作时,邱飞淡然地说出“择一事终一生嘛”。治沙员们每天都想着如何更有效地治沙、更好地保护莫高窟,看似重复且辛苦的工作,却让他们获得了内心的富足。头发虽白,荒山已青。

  高金荣:让“敦煌舞”从壁画中走出来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却并未随着时代而消亡。有这样一个人,用跳舞把飞天融入生活之中,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她就是在耄耋之年依旧致力于敦煌舞传承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始人——高金荣。要形成一个新的舞蹈流派并不容易,高金荣先从舞姿开始,反复临摹揣摩莫高窟壁画上的细节;为了让舞姿更具有敦煌神韵,高金荣还从文献史料入手研究敦煌文化。高金荣自己都记不清去了多少次敦煌,在莫高窟里待了多少日子,只是随着研究笔记越来越厚,感悟越来越深,那些静止的敦煌壁画,在高金荣的舞姿中活了起来。

  2007年至2017年,高金荣作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培养敦煌舞的研究人才。如今,千年敦煌壁画上的古老舞姿“飞入”课堂,成为高校学生的基本课程。

  在《登场了!敦煌》中,85岁的高老师现场为大家展示敦煌舞的各种手位,神态灵动,眼里依旧有热爱。

  【原创押题】坚守,是一种古拙的执拗;坚守,是一股不屈的力量。《人间世》中那些惊心动魄的“起死回生”,离不开医生们对责任的坚守;《登场了!敦煌》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千年壁画,离不开修复师对文化的坚守;《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些引人垂涎的饕餮盛宴,离不开厨师们对味道的坚守。人生不是因为有希望而坚守,而是坚守才有希望。请以“坚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范文片段示例】从老一辈如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对敦煌筚路蓝缕的守护,到壁画临摹者娄婕对完美复刻敦煌壁画的孜孜不倦;从治沙人邱飞几十年如一日的“枯燥”治沙,到高金荣老师50余年对敦煌飞天舞的不断探索,一批批敦煌的守护者用自己的青春與热爱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身体力行地守护着国之瑰宝。他们的坚守让人感佩,也让人深思。

  素材扫描三正确姿势get·让年轻人爱上敦煌

  【适用话题】青春化表达;传承与创新;一粒种子;拉近距离;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降低门槛,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我想去敦煌看看”的种子,这个目标的实现比我做一档成功的节目意义更大。——《登场了!敦煌》总制片人何冀兵

  《登场了!敦煌》为年轻人爱上敦煌、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做足了功课。

  明星视角即年轻人视角

  《登场了!敦煌》所邀请的艺人嘉宾:汪涵、李浩源作为节目中文化科普输出的有力担当,为观众带来密集而又不枯燥的知识点;而THE9-谢可寅、钱正昊所代表的,正是对敦煌文化充满憧憬却知之甚少,从“小白”一路跟着节目逐渐成长的普通人。THE9-谢可寅、李浩源、钱正昊,前两位是95后,钱正昊是00后,他们有绝对的年龄基础为Z世代发声。

  谢可寅说,来敦煌就是想让自己的小世界更大一些;李浩源说,在书上找到一万次,不如今天和它面对面这一次;钱正昊说,这次来就是想探索敦煌的神秘……他们第一次看到壮美辉煌的敦煌壁画、第一次听到守护者们守护敦煌十年如一日故事时,专注认真甚至展现出“少见多怪”的惊叹神情……这些表现正是观众前排视角,是年轻人在面对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匠心时该有的原生态样貌。“敦煌探索团”的几位实习生是明星,更是千千万万个95后00后年轻人的代表,节目组恰恰以他们的视角来代替年轻观众的“眼睛”,此举无疑更能激发出年轻人的共情。

  场景化、具象化为敦煌赋予青春活力

  节目从音乐、美食、色彩、飞天、匠心、运动、潮流、风俗、英雄、文书十个主题维度切入,其中很多关键词都对标年轻人,最全面多元地呈现出敦煌文化与时代融合、演变的生命力。被很多网友点赞的“场景化”表达意趣十足——古色古香的悬泉客栈、在黄沙中驾着毛驴出场的汪涵,沉浸式的场景打造让观众不再是“看客”,无缝浸入敦煌文明中。此外,让敦煌壁画“动”起来的视效处理、年轻人热爱的航拍美景、裸眼3D效果的花字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元素包装,都令人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登场了!敦煌》对敦煌文化的探索并未局限于“看听说”。节目中,制作“麦草方格沙障”、修复壁画等环节设置,让嘉宾在身体力行中拉近了与敦煌的距离。《登场了!敦煌》摒弃以往人文类节目热衷“说教”的枯燥操作模式,让年轻观众的体验感变得更强。节目播出后,让导演组惊喜的是,起初是因THE9-谢可寅、钱正昊等嘉宾而观看节目的观众,看完之后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敦煌。导演组还收到了一些国外反馈过来的信息,“海外华人家庭的孩子们看到这个节目都特别高兴,觉得这才是他们真的要追寻的根。”

  【时评速递】@齐鲁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去发掘、保留、传承,文化类综艺节目年轻时尚,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式。能看出来,《登场了!敦煌》非常用心地做成一个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节目,如果把敦煌比作一个大IP,那么这档节目用严肃不失轻松的方式,将它带进年轻人的视野,让更多的年轻人“粉”上敦煌,很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