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恩斯小时候曾把一台录音机藏在桌下,为的是证明给母亲看,晚餐绝不是她认定的“社交大事”,无论谁说的话都跟“有趣”相差十万八千里。
他坚定地认为,母亲听完之后应该原谅自己缺席餐边絮叨,去读喜欢的书。只要把这些餐桌上的刀叉碰撞、老生常谈都回放一遍,他们自然就懂了。没想到,母亲竟然迷上了这盘磁带,说这场餐边谈话听起来就像一出戏剧。
我们和父母之间常常有这样的误会,父母觉得晚餐重要极了,你却觉得乏味无比;父母谈兴正浓,你却毫无兴致。有趣的事情那么多,干吗要听那些陈词滥调?他们都说100遍了,还要继续说。
据说我上小学时,放学后还是很愿意把上学趣事、同学纷争等一件接一件搬上餐桌的。以至于父亲一听我开口,就说:“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而哥哥喜欢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吃完饭,逃离餐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偶尔逗我,把吃完的骨头摆到我面前,等我说完,看到面前一片狼藉,大叫“不是我吃的”,他就大乐。母亲总是善意地看着这一切。等上了中学,我也不爱说话了。像当年的哥哥一样,只想早点吃完,关上自己房间的门。
如今我也开始留意晚餐话题。晚餐是难得的时刻,每个人都在场,每个人都刚好没有别的事情要忙。女儿当然也不买账。
钢琴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弹的级别高了,需要多输入。多听古典乐,多看看音乐家的传记、电影、书信集,也多聊聊这些话题,但尽量做得不留痕迹。晚餐当然是极佳时机。假装问下最近弹的曲子(其实已经知道)、创作的年代(其实是做了功课)、钢琴家那个时候经历了什么(刚刚重新看过传记)以及重点——你对这曲子的感受。当你费尽心机做完这一切,常常只感动了自己,女儿说:“我没什么感受啊。”
你準备了一肚子的话,都咽了回去。人家以“光速”吃完饭,与同学连麦写作业去了,嘻嘻哈哈,热闹无比,你被挡在了门外。
女儿从不在意什么晚餐时刻,对于你刻意去谈的话题也总是置若罔闻。相反,她会在你刷牙、看书、做饭时,跑到旁边,滔滔不绝地说一些刚发生的趣事,以及游戏里,对她而言至关重要的大事件。
当然,晚餐时大人们还是会聊点什么。女儿对社会新闻、历史以及与自己相关的教育事件等比较感兴趣,有时候饭明明吃完了,还不肯离开,托着腮帮,认真地问一些“大问题”。
(王传生摘自《广州日报》2020年6月10日)
【素材运用】小时候,我们愿意依附在父母膝下,聆听他们的每一个话题,可慢慢地我们开始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父母谈兴正浓,你却毫无兴致,渐渐于无形之中竖起了一堵墙,这就是长大的过程。父母在墙外一如既往地关怀着我们,我们则需要适时回头,敲掉心墙,抚平和父母之间的沟壑。
【速用名言】
1.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经济与文化学者翟鸿燊
2.你感觉到隔膜,前提应该是你有沟通的愿望,你对那些你不曾想到要与之沟通的人是不会感觉到隔膜的。——作家 周国平
【适用话题】理解与沟通;逃离与成长;父母的爱
(特约教师 吴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