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见过一些奇特的情形?例如,刚刚研究了某个产品,这个企业的销售就打电话给你;中午跟朋友们提起某个你感兴趣的东西,下午在信息流广告上就看到类似产品的推销。
这样的广告让我们“毛骨悚然”。这类广告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还是纯属巧合?其实,这不过是通过程序化广告来实现的。
首先,各个平台都会根据用户基本信息、兴趣和行为等给用户设置标签。你在京东上搜索和浏览商品,都被标签记录下来。后续,你在刷抖音时,抖音要给你推送广告;抖音发出“通知”,包含你的行为信息和设备唯一识别号,有意向你展示广告的都可以竞拍这个展示机会。京东通过唯一识别号,发现你就是那个刚看过某商品的人,于是通过ADX(自动数据交换)系统拍下这个广告位。然后,你就又看到了这个商品的广告。
这种广告形式在今天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常见。那么,这种广告利用你的数据是否合法呢?
是否合法一般取決于你在注册使用抖音、京东或者其他任何App时签订的“隐私协议”。如果这个协议中明确提及将收集你的个人信息用于广告的投放等,并且你点击了同意,那么这种广告形式就不违法。
再来举个例子:有不少人反映自己的微信聊天内容与公众号和朋友圈推送的广告一样。上一秒,刚提到想去日本玩,下一秒就在朋友圈刷到日本樱花游的广告。很多人怀疑是不是微信在监控聊天内容。对此微信团队表示:微信不会监测用户的聊天记录。
微信确实不太可能会监测你的聊天记录,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对它来说弊远大于利。但输入法却有可能泄露你的信息。输入法不仅可以监控你的输入,还可以直接读取你的剪贴板,甚至监控你的键盘轨迹,你打出但又删除的内容,一样可以获取。今年的“3·15”晚会就点名某科技公司借助输入法的数据,判断用户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甚至,知道用户正在搜索什么,依此精准标记出人群属性标签,用于精准广告投放。
还有网友怀疑饿了么和美团等外卖App偷听自己的聊天内容。比如,和朋友闲聊说想喝奶茶,结果打开饿了么,推荐商家首位就出现奶茶的信息。
首先,App通过监听来实现精准广告推送,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成本高、效率低、风险高,平台是不会做的。例如,录音功能会消耗巨大的手机资源,App会运行缓慢甚至卡顿;录音文件占据大量的存储空间,如果是实时上传,会消耗流量,用户不可能发现不了;录音存在很多噪声,不够精准;目前语义分析技术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类语音,特别是方言;而且,通过录音来推送广告是一种违法行为。
那么,饿了么是如何实现广告推送的呢?要知道我们在网上基本上是裸奔的状态;各类App就是通过我们的注册信息、搜索信息、浏览记录和社交关系,标记了我们的购买偏好。
只要你用App,或者你去了某个地方浑然不知道那里有Wi-Fi探针,你的相关信息就都可能被用在广告上。这一情况在全球都有发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将出台更清晰明确的法律,进一步界定那些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灰色地带的行为。
(清荷夕梦摘自微信公众号“宋星的数字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