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6年的煎熬!他让白血病患者有了生的希望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1934
适用话题 生命;医疗;科学进步;无私无畏

  时事引读

  “白血病”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在已发现的20余种不同的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最为凶险,90%的患者半年内就会死亡,严重者甚至3天就會失去生命。作为医生,王振义经常会面对被这种“恶魔”夺走生命的患者,内心十分煎熬。1985年,在苦苦钻研26年后,60岁的他终于用研制出的新药“全反式维甲酸”治愈了一位5岁的小女孩,为血癌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1988年,王振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血液学期刊上,轰动了世界,他的治疗方法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愈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90%的患者可以长期无病生存。1994年,王振义获得癌症领域最高奖“凯特林奖”,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4325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振义星”。

  人物素描1 26年的煎熬

  1959年,医学博士王振义在和血液病打了多年交道后,将工作重心转到了白血病研究。仅仅半年,他眼睁睁看着60多位病人死亡,内心备受折磨与煎熬。直到26年后,60岁的王振义终于取得了突破。当时,国际上的主流治疗方法是化疗,但治愈率只有10%到15%,且费用高昂,一般家庭根本无力承担。王振义在那时已研制出新药——全反式维甲酸,但还从来没有在患者身上使用过。1985年,一名5岁的小女孩患上了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王振义最终决定使用新药,他说道:“我想好了,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可喜的是,在这种新药的治疗下,小女孩奇迹般地痊愈了。此后,王振义“趁热打铁”,又先后治愈了24名患者。

  人物素描2 论文发表有波折

  看到新药取得了成功,王振义马上着手进行推广。1987年,他和上海儿童医院的同事们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向国际著名的血液学期刊投稿。但是,期刊编辑却以王振义以及他所在的医院没有名气和文章的英文写作有问题为由,先后两次拒绝发表他们的成果。幸好,当时有一位外国的血液病教授在中国访问,得知情况后,亲自帮他们重写了论文。1988年,论文成功发表,轰动世界。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对医生来说,没有什么比不能解决患者的病痛更让人有挫败感。当然,这种挫败也是前进的动力,王振义目睹众多血癌患者失去生命,最终经过26年努力战胜了血癌恶魔,其中的坎坷与波折、煎熬与抉择,值得学习、敬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