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好久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 热度: 11364
牟维和

  【文题展示】

  大自然有着永恒的魅力,当我们凝望着天空中的蔚蓝和阳光,发现湛蓝的天空,好久不见了;风吹鸟飞的声音,好久不见了。乡愁是永远的情怀,故乡的炊烟,炊烟里飘来的饭菜香味,好久不见了,那是至美的故乡味道。传统文化,是特有的文化基因,我们发现,中秋月圆,端午粽香,重阳赏菊登高,除夕爆竹声声,传统的习俗,好久不见了;更有那些有灵气的老物件,好久不见了。

  请以“好久不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审题关键】

  这是一道新颖独特,思路开阔,颇具文化内涵的命题作文。

  题目“好久不见”,审题难度不是很大,提示语非常详尽地提示了写作思路,但要写好这个命题,写出新意,写作时还需要准确理解命题内涵。“好久不见”,意思是以前见过,因为世事变迁,或者某种人为原因,没有见,后来,因为某种契机重又相见。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见”前的铺垫要到位,由“见”到“不见”的契机转化要得当。同时注意写作角度与叙事视角的变化。站在人的角度,写“我”的好久不见,努力让自己的心思走向窗外,写出“我”的感受与体会。这个“我”,还可以是动物、植物等,如天空、大地、大树、小鸟等。比如“鸟儿好久不见纯净的天空”“虫儿好久不见月亮”“小鱼好久不见清澈”“树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等。写作视角,或者叙述视角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写作思路更开放,更灵动。

  【思路点拨】

  写好这道题目,需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其一,写作对象的多元解读。

  好久不见,“谁”好久不见,不见“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好久不见”为中心语,设置分解成三个半命题作文:“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 ,好久不见 ”。

  比如补题为:童心,好久不见;那些明亮如星的眼眸,好久不见;故乡,好久不见;家乡的习俗,好久不见;世界最美的模样,好久不见;好久不见,田野的声音;好久不见,纯真等。

  其二,写作主题的多元化。

  命题主题还可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也可以关注乡愁,还可以把写作视角触向传统文化,甚至可以写出文章时代感。比如写“我们”的眼睛里满满装载的是疾驶的高铁、交错的立交桥,林立的楼盘,世界最美的大自然的模样,“我们”好久不见。

  佳作示例1

  关注乡情

  好久不见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高级中学 金凯歌

  我曾生活在一个叫作朋博大饭店的地方。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会一直陪伴我。可是没想到我们在时光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就散了……

  殷大爷年纪不是很大,可饭店里的小孩子跟他亲,都管他叫殷大爷。他是我见过的最“粗心”的包工头。

  他带民工去饭馆吃肉包子,倘使有民工少给了饭钱,他定是发现不了,事后也不追究。这时,店家把他拉到一旁,劝道:“你看,这次又少了两块二角。你不查查?”他呵呵地笑着,从自己兜里掏出皱皱巴巴的三块钱来,摇着头说:“谁家没个难处?这点饭钱我还是可以帮衬的……”

  那时,我正趴在他带着烟草味的怀里休息。

  殷大爷不算太忙的时候,就会满足我的无理要求——到工地上去。

  他会把我举过头顶,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一颠一颠地跑。远处筛沙的工人常停下手上的活计,摆起手臂跟我们打招呼。我若摆起手回应,他们就会笑得震天动地,说道:“小女娃可爱得紧!”

  待玩得尽兴了,他才把我抱进监控室里,然后从办公桌里抽出毛筆和白纸,开始日常的“游戏”。时常都是他画,我看。

  笔酣墨饱之后,笔尖在纸面上游走,洒下满室清香。他画下一只偷米的老鼠,问我认不认得。我坚定地说:“认得。爸爸!”我父亲属鼠。

  他一愣,继而扑哧笑了:“小闺女不能乱说话。”手臂一抬一落间,他便将米粒改作牵牛花。阳光透过监控室大大的玻璃洒进来,越过颗颗飞扬的尘粒,藏进他点缀着银白的发里。

  那时的阳光,我一直记着。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那一刻,工人正挤在领取米饭的窗口前互相倾诉着一天中的快乐与不快;李阿姨正提起今夜的第一壶暖瓶,细细地检查漏水之处;老赵正提着手电,在饭店门前一圈圈地检查货车的油箱;而我,则挤在殷大爷身边,看餐厅中央的老电视……

  后来,包工头开始转型。殷大爷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从本县,到本省,再到那如烟的江南。他走得越来越远,终于再也不会回到那个叫朋博的饭店。

  再后来,朋博散了。

  我曾梦回儿时的朋博,重温他们的脸庞。我想再见他们一面。

  但是现在,就在此刻,我却不再这样希望。

  我只希望能有一个人,一个如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古城道路上阳光般温暖的人,从清晨到夜晚,从田野到厨房,一直陪伴他们左右。最后让他代替我,向散落在天涯的他们道一声:

  好久不见。

  点评:文章通过回忆儿时自己在朋博饭店生活时,与殷大爷相处的点点滴滴,表现了自己对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叙述中,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替他人着想、对小孩充满爱心的老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殷大爷的浓浓思念。

  佳作示例2

  关注传统文化

  好久不见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初三(9)班 赵莹欣

  记忆的繁花,是从那只兔子彩灯开始绽放的。

  她出生在一个偏僻的无名小村。五岁那年,她邂逅了那只小巧玲珑的兔子灯。

  竹条做的骨架,雪白糊纸上的两点红意栩栩如生,这般生动细致的彩灯,只有巷子尽头的鹤爷才做得出。“鹤爷爷,彩灯好漂亮啊!”她和小伙伴争先恐后地穿过长巷,去看鹤爷家角落那间房里堆积的各式灯笼:宫灯、纱灯、吊灯……鹤爷把灯笼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得了灯笼,都高高兴兴地跑开了,唯独她立在原地。“怎么不去玩啊?”鹤爷笑问。“爷爷,我想学做灯笼。”她的眼中闪着星光。“咳,灯笼做起来可难呢。”鹤爷摆摆手,打发她回去。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对灯笼的热爱只增不减。

  那年元宵节有些冷清,她提着兔子彩灯,跟在鹤爷身后,看他走街串巷,走一步,停一步,时不时抬头望望家家门前的灯笼,留下一声浅浅的叹息:很少再有人找他做灯笼,和他一样的老手艺人也大多因高龄而“金盆洗手”了。她忍不住上前,安慰地拍拍鹤爷,举起灯笼:“鹤爷,这只彩灯是我自己用竹条折,用糯米熬的糨糊糊的呢!兔身里的蜡烛我藏了好久,因为太激动还差点烧着啦!下次我可以放灯芯草……”鹤爷望着那只兔子灯,眼角似乎隐隐有泪花闪烁。

  那天后鹤爷答应收她为徒了。鹤爷将自己积累了大半辈子的技艺都教给她。

  年复一年,鹤爷和她的灯笼越做越多,越做越细致。只是,看灯的人却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全离开了小村进城闯荡。

  进城的机会最终找到了她。那天,一位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人找到她,希望精通做灯笼的她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创造新的藝术成品。她不假思索地拒绝:“不,我要留在这。”“这个村子迟早会被现代化的。”那人的话让她坐立难安。她去找鹤爷,他正在用竹条做框架的手一抖,碰倒了桌旁那只闪着莹莹烛火的兔子彩灯。“一屋的灯笼,也不知道来年要挂在哪了。”她听出鹤爷语气中的挽留,却决然地离开了曾无限依恋的小村。

  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光动机制,凭借做灯笼独有的艺术视角,她很快在艺术设计方面崭露头角。城里的岁月浮躁而匆忙,她的脑海中偶尔会浮现出万家灯火的场景,只是渐渐模糊了。

  一年后,她参与艺术赛事,主题是“不变的记忆”。她惊诧地发现,自己手下不自觉编出的,竟是那个兔子灯笼的框架。她惘然,记忆如洪水席卷而来,她飞奔回记忆中的故土……

  在巷子尽头的那幢面目全非的老屋前,一个被岁月蒙尘的灯笼在风中飘摇,却依旧顽强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那是只兔子灯,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传统记忆。

  一行清泪从她眼角坠下:

  “好久不见。”

  点评:文章以渐渐消失的传统工艺作为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流失的惋惜和痛心,体现了作者关注文化传承,重视传统工艺的意识。

  佳作示例3

  关注身边的事

  好久不见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一中初四(3)班 常 喆

  学校最近举办了一次教师板书大赛。我们作为投票人,正细细观赏着几块黑板上的方块字。

  “好久没见字这么满的黑板了,真壮观!”我不断听见有同学感叹道。突然,一块飘逸、清俊的区域映入眼帘,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同学。十分自然的“杨柳体”,行笔流畅。

  我一看落款,原来是老边的字!他曾为我们讲过几节课,我至今记得十分清楚。

  印象中的老边是“老干部”的形象。一手端着书,夹着教杆,一手握着水杯,就这样上课。那节课,我们学李清照的《声声慢》。老边拉开黑板,讲一句,就誊抄一句。他写得十分快速,两个“寻”字有细微的不同,每个叠词都如此,让人看着不会乏味。我不禁更用心地读着他手写的句子,点、竖、横折弯钩,一点点的忧伤,作者心中的无奈,全都从老边的字迹中透出来。

  老边一直守着传统教书时板书的习惯,但也并非“死板”。学校里的设备换了新的,老边上课时看着十分新鲜。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谁来给我演示一下?”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走上台,一步一步为老边演示。老边认真地看着,笨拙地用手跟着比画。起了这个头,我有点担心,老边不会是也要摒弃板书用多媒体了吧?

  出乎意料,老边开始既用幻灯片,又板书。课件是最简单的白底黑字,只有五六张,黑板上的粉笔字依旧整整齐齐,排版也恰当,结构思路十分清晰。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了不少。

  虽然现在老边不教我了,但我依旧对他的板书印象深刻。

  望着眼前漂亮的板书,我默念:好久不见。

  点评:文章紧扣文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位老教师坚守传统教学方式,用情感丰富、字体清俊的板书为学生传道解惑,同时也乐于接受新事物,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魅力的故事。顺叙与插叙切换自然,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结构驾驭水平,结尾关于传统文化与现在技术结合的想法引人深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