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时间,朋友们打招呼的方式,不是“你养蛙了吗”就是“你的蛙回家了吗”,朋友圈刷屏的都是“我的崽啊,你怎么还不出门”“我的儿啊,你怎么两天都不回家”,配图都是一只我的内心毫无波澜却透露着一丝不羁的小青蛙。如果你还没有参与到这场养蛙游戏当中,就有一种沉重的孤独感,怎么又没赶上这波互联网集体高潮呢?
所以我也没能免俗,下载了这只日本青蛙,花了三分钟帮他收拾好行囊,然后经历了蛙消失、收到蛙寄的明信片、蛙回家吃饭、蛙看书、蛙消失、蛙的朋友蜗牛梅梅来串门、蛙寄明信片……
这是由日本Hit-Point公司2017年发布的手游,这只青蛙,不需要任何关爱照顾,从始至终你在游戏中不需要发挥任何主观能动性,参与度几乎为0。想起来就看看,想不起来也无所谓,反正蛙也不会死,说不定还能给你寄张明信片。
但我第二天就卸载掉了这个不存在的儿子,因为真的很无聊!你养的不是蛙,是寂寞。
你的蛙儿子,与你毫无互动。但当游戏变成一个群体事件,情况就不同了。人是社群动物,一个默默看着青蛙吃饭的人,忽然因为所有人都开始玩这款游戏而感到自己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这一重要步骤,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这种从游戏中获得的感受,同过去许多年的几乎全民参与的游戏:《连连看》《对对碰》《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到《阴阳师》《王者荣耀》《跳一跳》,以及从“吃鸡”再到答题……都没什么区别,社会中一个个孤独的年轻个体从这些虚无的游戏中试图寻找到一点群体的参与感。
但是跟那些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养蛙没有对抗,没有刺激,不占用时间,画面极其简单温馨,对于在社会上独自拼杀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治愈,但是这个低能耗的游戏的忽然火爆也说明大家其实并不愿意为这一点治愈付出代价,对抗性游戏太过刺激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玩智力游戏脑子又不够用,而养育真正的宠物乃至小孩需要付出的更多,自己都养不活何谈养其他?归根结底,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对蛙的呼唤也是为了有机会晒一晒它寄回来的明信片,在朋友圈得个赞罢了。
这是款新潮的“佛系”小游戏,无欲无求,就是“低欲望”游戏,没有意义,也没有参与度,但还挺萌的。但是与其说中国这些“佛系”养蛙人是低欲望,倒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次失望后平静”。如果真的是低欲望,真佛系,就不会羡慕地感叹:“蛙儿子才是真的诗和远方啊,去的地方多姿多彩比我去过的还多!”更不会抓紧到处炫耀获得认同。
养蛙人真的低欲望吗?不,看起来没有物欲只是没钱买而已,不是不想买,但凡有机会一定是要喜欢的东西都全入的……欲望越来越多,只是因为求而不得,又不愿意努力,所以只好躺下当咸鱼,跟这只无聊的青蛙做个伴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青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