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去说这位学生的前后反差,我们把目光倒转回明朝看看,当时的汤显祖,他怕不怕批评?
其实汤显祖生前挨批真不少。文学史上一桩公案是“沈汤之争”,当事人沈和汤显祖都是当时的曲坛大家。汤显祖唱词写得漂亮,有些却不协韵律,沈及其弟子,干脆直接把他的作品改了,以方便演唱。汤显祖当然不高兴,“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他以为剧本只要好看,天下人嗓子都唱哑了,又关我何事?
参与这场争论的人还有很多,但翻遍他们的著作,都找不到一个人写出一封痛斥自己“极其愚昧无知”的致歉信。相反,这样一场讨论,还促进了明朝曲学的前进。与汤、沈同时代的王骥德总结道:“倘能守词隐先生(沈)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汤显祖)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文采又好,又协韵律,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才是文艺批评该有的姿势。明朝的汤显祖本人都不怕批评,当代人编的《汤显祖》,还怕什么?如果抱着一颗“玻璃心”从事文艺创作,这是很痛苦的。即便没有大师的才华,但学习其胸怀并不难。同时,对这位学生也当说几句:你写剧评的行为,并不愚昧无知。
【名师微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艺当然也无“完文艺”,诗圣杜甫曾被宋朝杨亿批为“村夫子”,全才蘇轼词作曾被李清照批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至圣孔子曾被鲁迅批为“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西方剧王莎士比亚剧作曾被托尔斯泰批为“毫无是处”。所以《汤显祖》被学生批出“七大硬伤”也属正常,真正的大人物、大部头是不怕被批的,因为这恰恰是经得起大浪淘沙和“完”美自己的不二法门。
(特约教师 周玉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