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耕耘三尺讲台 书写最美芳华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29734
◆文/李云伟

  曾维惠

  笔名紫藤萝瀑布。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出版著作100 余部,发表作品2000 余篇(首),先后在20 余家报刊开设过作品专栏。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2014 年、2015 年、2016年连续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重庆市文学奖、重庆市第三届巴蜀青年文学奖等奖项。

  

  《中师儿女》曾维惠 著/重庆出版社/2023.4/42.00元

  中师生,一个特殊而又平凡的群体。

  上个世纪80 年代初,由于农村小学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国家开始实施让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极少数会留在城市小学)的招生政策,这些学生便被称为中师生。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90 年代末,中师生们毕业后绝大多数被分配到农村中小学并始终坚守在那里,兢兢业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倾尽了毕生的心血。

  当年先后毕业的400 余万名中师生作为中国教育的基石,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师生”这一词汇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今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个群体已经非常陌生。因此,当得知曾维惠正在准备创作一部以中师生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时,我非常感兴趣,并立即和她取得了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这个群体做出的贡献应该被铭记,而他们代表的奉献精神也值得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和曾维惠的沟通是非常愉快的。她本人就是一名从江津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师生,她曾经很深情地和我说:“我毕业已经有27 年了,但几次梦里回到津师,在驴溪河畔的校园里读书、绘画、写字、唱歌、跳舞、打篮球、打排球……是江津师范学校培育了我,给了我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把我从一个怯懦的农村娃培育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我想为我的母校写一部小说,献给我的母校,也献给母校的领导、老师和校友们。”而《中师儿女》书中出现的沙河小学(后来的海军希望小学)就是她刚毕业时志愿申请前往的地方,在这所条件艰苦的乡村小学里她工作了五年。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很快便将出版的事情敲定了下来。从收集材料到拟写大纲、细纲,再到具体创作,每个阶段我都和曾维惠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她一开始计划写几十万字的大长篇,但这很明显不符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和现在常见的出版体例不合。经过与她的协商,也和市场部门做了充分的沟通,我们决定将书稿一分为二,其中讲述江月、李心雨、杜大星等中师生在师范学校的校园生活的内容分出一本,起名为《我是中师生》,而讲述他们毕业后扎根乡村小学,为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的故事的内容作为另一本,就是这次出版的《中师儿女》。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创作时间拖得太长,导致错过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2021 年9 月底全国第一座中师生历史陈列馆在江津成立,《我是中师生》一书在此之前顺利出版,新书发布会被作为开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根据前一本书的读者和市场反馈,对后一本的内容做一定的调整。

《我是中师生》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全国各地的众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评论,还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和来信,获得了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了《中师儿女》一书的出版工作。

  

  2022 年年中,曾维惠完成了图书的初稿,拿到之后我马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一看之下简直倒吸一口冷气。并非她写得不好,恰恰相反,由于小说里的故事都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创作而来,情节非常真实感人,文字也优美流畅,尤其是看到龚安萍老师为帮助学生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让我不由得泪流满面。不过可能正是因为作者投注的感情太深,对故事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记叙,文稿足足有28 万字。对此,我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是内容类型重复的部分可以删掉一些,如帮扶乡村孩子的故事中对于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的描写有不少是近似的,可以保留其中较有戏剧冲突性和感染力的部分;第二是精简主线的同时,大幅度删除枝蔓部分,比如主人公江月和杜大星的情感发展是其中一条主线,而关于他们父母双方议亲的部分可以简化,其他乡村教师的情感线则可以全部删除。

  一开始,曾维惠对我的意见是有一些抵触情绪的,这也能理解。我每每自嘲像一个硬生生逼着母亲和子女分离的恶人,这种删改往往不能一次到位,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返修退改。好在曾维惠给予了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前前后后历经八次大的修改之后,书稿终于确定下来。除去这些大的修改之外,小细节的推敲和文字的改动也一直没有停过,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捉虫子”。有时候大半夜作者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也会立刻一起进行核对,比如小说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写起,当中有老师们利用周末和农忙假帮学生家里干农活的情节,那个时候国家的双休政策是怎样的,农忙假的时间有多长等等都需要复核,直到找到当时的文件确认没写错之后,我们才长松一口气。就连《中师儿女》下厂印刷的前几天,最后读印前清稿的时候,我们还在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的改动而反复商量。

谈到决定一本书成败的因素,内容固然首当其冲,外在形式也同样重要。从《中师儿女》的封面设计到内文版式的设计,我们都精益求精,力求贴合内文风格,并且符合读者的审美要求。

  此前出版《我是中师生》时,考虑到这部小说是校园题材,我们在进行封面设计时采用了双封的形式,翻开外封,里面有江津师范学校的校歌,内封打开以后则是师范学校全景图的大拉页,设计颇为精巧。而《中师儿女》写的是中师生们为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志愿扎根在山区偏僻小学教书育人的故事,所以设计时选取了简洁明快的风格,用简单的绿色线条勾勒出大山及乡村学校的轮廓,再用蜿蜒曲折的线条延伸出去,象征着中师生们用自己的知识为乡村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铺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毕业于中师学校,后担任四川美术学院专业教师的书法家范功为本书题写书名,曾在江津师范学校担任教师的重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画家张涌为本书绘制了插图。这些元素的加入都让这本小书变得更有意义,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令人十分满意。

  有人曾说过:“书是一切好东西最终的表现。”作为一名编辑,没有比看到自己费尽心血制作出来的图书获得读者认可更快乐的事情。在我看来,图书不仅属于作者,属于编辑,更属于所有读过它的人。真心希望有更多的读者通过《中师儿女》了解到那一代逐渐隐入历史的中师生们的故事,铭记他们的付出,并将他们忠诚、勤奋、奉献、坚毅的美好品质继续传承下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