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高校教师,“少年得到”签约作者。2018 年出版诗词鉴赏作品《小磨诗坊·冬》。
杨雪莹
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为深圳高级中学东校区高中语文教师。曾参与国家级课题“两宋词人丛考”,市级课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策略”“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2019 年出版《小磨诗坊·边塞》。
《古诗词里的长城》韩文昕 杨雪莹 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23.2/58.00元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地处辽西走廊东端,曾是华北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军事战略地位极其关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源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所筑的渝关城(在今天河北抚宁东,和后来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相比偏西一些)。自唐以来,许多名家的经典诗作里,都不乏榆关的身影,如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中凶险异常的“白日暗榆关”,高适《燕歌行》里描述大军飞驰的“摐金伐鼓下榆关”。榆关,也由此成为整个边塞地区的典型代名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设立卫所,始称“山海关”。
关如其名,山海关背负燕山,南望渤海,地处明长城的东端,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这座“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以丰厚的历史积淀、恢宏的建筑风格和依山傍海的壮丽风景,成为长城巨龙当之无愧的“龙头”,亦成为仁人志士、迁客骚人抒发缭乱边关情的落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