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中华古籍真正“活”起来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49507
本书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共18篇,对古籍的目录、版本、校勘、注解等基础知识进行了生动讲解;外篇共35篇,对如何阅读《诗经》《二十四史》《周易》等古籍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方法介绍。作者采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古籍阅读的基本通则,弄清古籍阅读的基本规律,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古籍的兴趣,有助于读者轻松掌握古籍阅读方法,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熊建

  古典文献学硕士。2006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人民日报总编室经济版、人民日报总编室社会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部工作。公众号“侠客岛”常驻作者。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

  《淮南子》里讲过一个故事,说齐桓公在堂上看书,有位叫轮扁的工匠在堂下制作车轮。

  轮扁把手里的工具一扔,问齐桓公:“您在看什么书呢?”

  齐桓公说:“圣人的书。”

  轮扁说:“圣人还在吗?”

  齐桓公说:“死了。”

  轮扁说:“那您看的是圣人的糟粕。”

  齐桓公怒了:“寡人读书,你一个工匠怎敢讥笑我?有理由还行,没理由就杀了你。”

  轮扁说:“有啊。以砍削车轮为例,动作太快或太慢都不行,只有做到不缓不急,才能得心应手。但是如何达到这样的程度,我没办法用言语传授给我儿子,所以我儿子无法学到这套本领。因此我70岁了,还得自己动手造车。古籍也是同样的道理——古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的死而消失了,您今天读的就只能是糟粕了。”

  对于这种“古籍皆糟粕”的观点,民国学者胡怀琛表示不同意。他说,就算中国古籍等于牛粪,牛粪也有牛粪的用处,不但和香水的用处相等,甚至从某些方面,比如化学领域来看,还远超香水,就看我们怎样去利用。

  话糙理不糙。古籍的利用之道很多,若从今天的中文学习角度来看,古籍之用突出表现在对汉语言的理解上。

  今人读古籍,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不懂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虽然难懂,但那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只研究今天的汉语是割裂了它的历史性,一个字的历史演变、一个词的意义播迁,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深切领悟。

  比如,今天的“武”字,不少人误解为“止戈为武”,但在小篆里,武字的本义是扛着兵戈去打仗,古今意思可谓南辕北辙。

  又如,今天的“妻子”一词只指男性的配偶,古时是指妻子和儿女。如果不知道的话,《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就会理解错。

  再如,古汉语的措辞一般都很精练,我们今天常用的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在古籍里传播了千年之久。古人行文的逻辑也富有特色,如未曾说理先讲故事,深谙传播规律和说服技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籍就是现代汉语表达的源头活水,若能把各历史时期的古籍元典读明白了,中文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肯定就上去了。

  这还只是应用层面,读古籍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体察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统计显示,传世古籍有5000余万册(件)、20余万种,中华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其中,没有古籍,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基础。

  一代代中国士人写书、校书、读书、教书,把历史上的事件记录下来,把对世界的观察总结起来,把对生命的感悟铭刻下来。可以说,古籍中蕴藏着过去几千年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在历经战乱、浩劫之后,古籍不断地散失,又不断地聚拢。《四库全书》完成后,有三个副本保存在江南,后因战火,三个副本全部毁散。但江南士人坚忍不拔,自发筹钱抢救,四处抄写补苴,硬生生抄回一整部《四库全书》。后人用“江南三阁,文澜独存”来概括这件书林盛事,其所反映的正是中国人对书籍、对知识、对文化的无上推崇。

  大浪淘沙后,经典永流传。中华古籍带着历史的厚重一路走来,表现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无论从记载其上的文字,还是印烙其中的精神,都能读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从中可以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什么要读古籍,這不是就很清楚了吗?

  因此,本书内所收文章大体分为两部分,前18篇为古籍通例,介绍古籍的一般性规律,后35篇为具体书籍的介绍。对这些书籍,笔者按照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进行了分类,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旧法。比如,《论语》属于“十三经”之一,按古代观念应该在经部,但在现代学术观点下,《论语》妥妥地属于子部,而且与其他各家都有密切联系。于是,本书把《论语》纳入了子部介绍。再如,史部介绍二十四史时只介绍前四史,因为按照学界共识,前四史成就更高,往后的正史乏善可陈,没必要多做介绍。又如,集部书只介绍了5部,皆因古代书籍的精华重镇是在经史子三部,集部文章按照个人兴趣选看便是。

  最后要说明的是,介绍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阅读古籍的兴趣,因此对古籍通例的说明也好,对具体书籍的介绍也罢,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可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并不能反映古籍的全貌。诸君若能亲身入古籍宝山,经过一番攀登求索,找到自己的读书路径,不空手而回,本书的目的就达成了。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一个美好的开始,最终带来美好的收获。以此共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