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独特视角呈现真挚祖孙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54120
何思源

  

  

  

  本书是原创儿童文学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小男孩暖暖和奶奶姜英子一家的故事,展现了近几十年中国乡村从以前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脱贫致富的巨大变化,同时生动地描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不同时代背景的童年、青年和老年生活。

  提到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人会先入为主地以为是用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描述的幼稚浅显故事,内容往往离不开记叙文或者童话故事之类的简单套路,但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源于对儿童文学狭隘的刻板印象。儿童文学虽然是“人之初”文学,却从来不是小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能够以自己半生甚至一生的生命感悟作为创作素材,用最浅显而又意蕴悠长的语言将宏大、深刻的现实世界描述给孩子们听。而这些富有内涵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给孩子们身后的父母听的,就像安徒生说的:“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

  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暖暖的姜黄》正是一部少见的以老人视角切入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郭姜燕秉持让孩子了解老人、让老人重回童年的创作宗旨,通过描述小男孩暖暖和奶奶姜英子一家的故事,不仅生动地记录了姜英子朴素通透的处世智慧和祖孙三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乡村社会变革,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之间充盈着人与人、人与动物的浓厚感情,平等地打动着每一位儿童读者和成年读者的心。在访谈中,郭姜燕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初衷和将奶奶姜英子作为主线人物的独特创作思路,用平淡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引发全年龄层读者共鸣的技巧,以及书中通过“进城”这一重要情节向读者传达的基于作者人生经历的所思所感和现代城乡文化观念变化引发的讨论和思考。

  《全国新书目》:《暖暖的姜黄》叙述故事的视角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可以说相当独特,为什么您会选择以老奶奶英子为核心展开故事?书中的英子有原型吗?

  郭姜燕:老奶奶英子在生活中确有其人,她是我母亲。对我来说,母亲的大半生坎坷有趣,从前听她讲自己的故事时,常常让我浮想联翩。英子说过的话,特别是那些带有趣味和哲理的话,都是我母亲说过的;英子做过的事情,包括破门而入从火中救出邻居家孩子的事,也都是我母亲做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母亲这个独特的农村老人给了我创作《暖暖的姜黄》的信心和动力。

  《全国新书目》: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日益冷清的村落是有意为之吗?是什么激发了您关于《暖暖的姜黄》的创作欲望?

  郭姜燕:的确是有意的。前些年,年迈的父母住在老家村子里,为了陪他们,我每年都会回村里小住。村子里楼房林立,庭院整洁漂亮,空气清新可人,但每每看到在田里忙碌的老人们,看到那些空荡荡矗立着的小楼,总是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击中了我,让我时时有一种写作的冲动。恰逢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曾艳纯跟我聊起创作计划,她提议我可以写一写每天牵出去散步的那条老黄狗。《暖暖的姜黄》因此萌芽。

  《全国新书目》:跟您之前以青少年为主角的作品相比,描写老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面对现代社会发展时的心理有哪些不同之处?您是如何将老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如此精准的?

  郭姜燕:当我跨入中年人的队伍后,我对于老人的关注越来越多。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老人和孩子之间因为巨大的年龄差距,也会产生巨大的理解鸿沟,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老人中其实有不少“老小孩”,他们对曾经苦苦追求的东西不再执着,而是经常回望自己的童年,展现出更接近孩童的一种纯净。我喜欢跟人聊天,老人、孩子都是我爱闲聊的对象,日常接触并跟一些老人闲聊过,倾听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刻画他们的内心活动时并不觉得特别难。

  《全国新书目》:您日常会如何搜集写作素材?在构思《暖暖的姜黄》的情节时,您是如何对素材进行编排和加工的?

  郭姜燕:我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和阅读。生活中,我喜欢跟人聊天,也喜欢听别人闲聊。我有几个有趣的教师朋友,她们会经常跟我聊起学生身上发生的趣事,给了我很多启发。现在除了读书,我还喜欢“读”电影和“读”社会新闻。当然,有机会时也会出门走一走,“读读”山水风景。“读”得多了,素材自然就多了。另外,我还特别喜欢胡思乱想,这让本来就敏感的我生活得更加不够安稳和幸福,但胡思乱想也不全是坏处,有些胡思乱想会在一瞬间成为灵感。

  构思《暖暖的姜黄》时,我是以母亲为圆心,向外进行扩散,除了回忆和虚构,我还针对特定的环节对母亲进行了深度访谈,她跟我聊了很多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事情,也聊了我和弟弟儿时的事情,帮助我丰富了这部作品。

  《全国新书目》:这本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晰的画面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写作手法来说,您觉得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有哪些?

  郭姜燕:为了写好《暖暖的姜黄》,我一直住在村子里,每天在村子里转悠,吹着乡野的风,闻着地里粪肥的气味,跟遇到的老人们闲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回到了童年时代的乡村时光,循着这样的记忆再来描摹乡村生活,感到轻松畅快。如果说有什么寫作手法能引起读者共鸣,我觉得我最大的手法是“真诚”,用真诚的文字表达真实的想法,认真阅读的人一定能真切感受到。

  《全国新书目》:《暖暖的姜黄》中还有非常多的细节描写,比如抓蛇的步骤、灭火的经历、被喜鹊啄的遭遇,而讲到英子过去的生活和相熟的人时,您又能做到粗笔勾勒、抓住要点,您觉得在描写的详略之间有哪些技巧?

  郭姜燕:我在写作时没有细想过这些,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关于英子的故事的细节描写都来源于母亲讲述时的绘声绘色。她本人对那些事情的记忆深刻度让我觉得必须要还原当时的场景才能畅快淋漓,也正是在那些细节的枝枝叶叶中,“生长”出了英子这样一个独特的农村老太太。而用粗线条的东西去描写很多东西,是为了让有趣的细节得到凸显,否则读者被过多的繁冗文字困扰,会烦不胜烦。

  《全国新书目》:书中不仅描写了英子一家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进城”,这也是很多在农村生活的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您希望通过《暖暖的姜黄》向读者传达哪些观念或者引发哪些思考?

  郭姜燕:几年前,我的父母终于同意进城,这是我和弟弟努力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达成的结果。我感觉,但凡有条件,人都不太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很多农村老人来说,乡村生活也属于一种舒适区。进城意味着放弃大半辈子已经完全熟悉了的生活,去迎接新的挑战。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人际关系,都是全然陌生的,如果没有年轻一辈的帮助,只是单纯让老人进城生活,其实就是把他们从广阔的乡村扔进了某栋高楼的“牢笼”中,他们是无法快乐的。

  在《暖暖的姜黄》中,我写英子进城的故事的本意是告诉大小读者朋友,在几辈人的相处中,我们的目光往往都聚焦在下一辈身上,而对上一辈更多提及的是“孝顺”。孝顺本没有错。但老一辈真正需要的只是孝顺吗?或许,他们也想跟紧时代的步伐,让自己不会产生被淘汰的失落感;或许,他们也想听懂年轻人的谈话,跟年轻人做朋友,得到理解和友谊,而不只是表面的尊重;或许,他们也想重新做回孩子,被自己已经成为大人的孩子疼爱着过一过老年生活……总之,我的想法很多。母亲和我的关系既是母女,也是朋友,我与自己女儿的关系也像朋友一样。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父母和儿女都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朋友关系。

  住在哪里并不要紧。也许,我们最终也无法让父母进城,但不要阻挡自己走进父母的内心。这是我想真正传达的观念。

  《全国新书目》:这本书中是没有目录的,这样设计有哪些特别的用意呢?

  郭姜燕:哈哈!没有目录是因为我想不出特别好的目录,因为写作这本书时有太多的真实感,即使是其中的部分虚构,也都是顺其自然产生的。所以我也不想去构思出什么吸引人的目录,而是想让读者跟随英子走进她真实的人生,随时读,也随时可以放下。

  《全国新书目》:请问您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还会继续创作以村镇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吗?

  郭姜燕:《暖暖的姜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意义非凡的,以后也许我还会以村镇为背景写作,但可能再也无法像写英子的故事这样全情投入了。这是我送给母亲的一份礼物。母亲读过中学,会看书,偶尔还会写日记,虽然日记里错别字不少,但她读给我听的时候,总会让我感动不已。因为她写日记时没有运用任何技巧,真诚就是她的法宝。我要继承她的这一法宝,继续真诚地写作,无论童话还是小说,都要用一颗真心,写给我的读者朋友们。

  郭姜燕

  江蘇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布罗镇的邮递员》《季悠然和她的猫》《我们的秘密》《啾啾和呀呀的故事》《猜猜我从哪里来》《太阳村的孩子》《纺车在歌唱》及“洋芋是只猫”系列等。作品获2016中国好书、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文字)奖、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