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华探月工程的恢宏史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25563
◆文/吴颖华

  陈新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镜像》《由浅入深的寂寥》《蝶变》《云上光辉》《蛟龙逐梦》《九寨祥云》《绵延的光芒》等。荣获北京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特别奖等。

  

  《月上》

  陈新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6/68.00元

  “文章合为时而著”,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捷报频传,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为了记录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也为了宣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礼赞中国航天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使社会大众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滋养,浙江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月上》,全景式地书写了中华探月历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是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为代表的无数科研工作者奋斗与坚守的结晶。因此,该书除了以中国探月工程发展的一个个重大阶段作为明线,书中还有两条线:一条是人类“上九天揽月”的飞天梦想,一条则是吴伟仁的成长、奋斗经历。在作者的笔下,相互交织的三线叙事结构如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和灵魂,丰满而又充满活力:肌肉和血脉是许许多多像吴伟仁这样,为实现中国探月梦想,呕心沥血、不舍昼夜地奋力拼搏的科研工作者;骨骼是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的一次次试验;灵魂则是人类的飞天梦想,包括吴伟仁从小就根植在心中的探月梦想。

  科研工作者们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他们的工作往往默默无闻,社会大众对他们的信念和付出也知之甚少。而《月上》作为一部关于中华探月工程的恢宏史诗,也是一首献给科技工作者的动人赞歌,真实记录了在逐月追梦的历程中几代航天人的竭蹶奋斗、无私奉献。在描写探月团队成员时,作者尤为注重从细微之处着手,深入挖掘感人故事,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细节,深入展现航天人胸怀祖国、勇攀高峰、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

  比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运载火箭在调度指挥发出“一分钟准备!”的号令后,大家发现卫星没能转入内部自供电,眼看只有几十秒就要发射,危机关头孙家栋一声断喝,下令停止发射。卫星发射是国家大事,如果中途有程序变更,必须逐级上报,等待指挥员发布命令,并一级级反馈下来才能执行。孙家栋在紧急关头果断处置“国家大事”,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不言而喻,在国家利益面前,他早已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

  再如,吴伟仁写给妻子的信件《如果没有月亮……》中说道:“如果没有月亮,那我也许会研究如何登陆行星。登陆行星比登陆月亮更难,我可能更忙,回家的时间更少。”调侃之际流露出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探索太空的执着。多年夜以继日地操劳、殚精竭虑地研发使吴伟仁的视网膜严重受损,发病之时痛苦难当,当医生告诉他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时,他却说:“能不能等嫦娥五号去月球成功取回月壤之后再做手术?”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自然是见事见人、见人见心,真实而高大的人物形象令感染力油然而生。

  报告文学正是因其“真实性”而感人至深,以其“文学性”而引人入胜。读《月上》感受特别深的还有一点,就是作者从科技题材中挖掘出文学性并加以呈现,用大量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及信件来承载报告文学,其中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万户的故事、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的诗歌《月亮》、艾青的诗歌、古代诗人的名篇、现代领袖的经典诗词,还有吴伟仁当生产队长时为了让大家吃饱饭科学种田、科学养猪的故事,探月团队成员王夕的妈妈写给儿子的微信留言,航天五院写给嫦娥五号的信件……这些描写为作品平添了艺术气息,增强了可读性,科技与文化融合叙事的笔法使本书既有科普性又有故事性,既有报告性又有文学性,充满诗情又接足地气。

  吴伟仁说过:“为实现揽月梦想,与月亮相约,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进,一直在付出,也一直在收获!”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航天人的矢志奋斗,才有了令国人自豪的收获与成就。就在《月上》出版后不到3 个月,探月工程四期任务获国家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 年之内陆续实施。这探月“大片”将越来越精彩,正契合了《月上》书名的蕴意。“月上”意指“向月去,登月”之意,隐喻中国探月工程“可上九天揽月”,更寓指中国探月工程成长速度很快,航天事业蒸蒸日上。

  星河璀璨,就让我们一路向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