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献红
现任广西柳州市鹿寨县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散文学会副会长,柳州市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鹿城图谱》。

《信仰与决裂》
廖献红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2.6/56.80元
在我的印象中,认识周一峰是从看到他的讣告开始的。
那是1991 年5 月初的一天,当时我16 岁,中午挑着洗净的衣服回到家时,送报纸的邮差将我家订的《广西日报》《鹿寨报》交给我。两份报纸的头版均刊发了“周一峰同志逝世”的消息,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迫不及待地读完关于周一峰的报道后,我知道了他去世前是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曾受中央派遣回广西工作。他的家乡就在距我洗衣服的码头不远的下游——鹿寨县城关乡新村。这个村子我是熟悉的,我有两个堂嫂就是从那里嫁过来的,堂嫂多次讲过周一峰家族的故事,言辞中充满钦羡。多好的一个人啊!我当即对周一峰产生了亲近感,并感到深深惋惜。
参加工作后,我得知时任广西文化厅厅长的周民震是周一峰的弟弟,写过很多电影剧本,是著名剧作家。再后来,我在县志、文史资料中读到了周氏五兄弟——周一峰、周民云、周民雷、周民震、周民霖的介绍。后来,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周氏父子的履历,由此得知他们的一生都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连在一起。然而当时,我并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近了这个家族,才发现周氏父子那一段不曾被书写的革命传奇。
2020 年最后一个周末,我走进了周民震的家。刚坐下来寒暄几句,周老先生便给我“浇了一盆凉水”:“我们家族的故事很多很复杂,特别是纪实文学,很难写的,你能行吗?”
周民震这番话让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好在多年来在职场摸爬滚打,无论是喜是忧,我的心里都变得既谦卑又坦然,心想眼前这位中国文学界的元老级人物用挑剔和质疑的眼光看待一个文学小辈,再正常不过了,我不能胆怯,也不能急躁。于是,我清了清嗓子,挺了挺腰板,微笑着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写,能写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我会努力,同时也需要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不管他是不是有意激我,眼下的我已没有退路,哪怕“山”再高“水”再长,我也要硬着头皮迎上去。
压力也是动力,2021 年元旦,我开始动笔了,并再一次认真查阅了周氏父子的履历,把他们的出生年月、参加革命时间、上学时间、入党时间一一厘清,依照他们参与的重要事件分类标注。这时,我感觉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着我走进革命战争,走进那血火沸腾的岁月,让我看到了不曾认知的境况和其中的不平凡。
而在写作推进期间,始终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我,那就是关于人性、亲情、民族、家庭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于是,我运用所习得的理论和技艺,搭好框架,起草提纲,努力按照“史传运事,依年布事,事系于人”的传统叙事手法,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基础,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路梳理下来,我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看到了一代人的理想信念,也看到了早期革命者的初心。有时候,一个人或一家人的一生可以清楚而有力地折射一个时代。事实证明,周氏兄弟的革命生涯恰恰是这个时代最宝贵和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
这一年里,我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周氏父子的不平凡的人生是整整两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许多革命者的人生轨迹浩浩荡荡地涌进我的血管和肌体,我时常置身于某种幻象:一会儿是硝烟弥漫的上海街头,一会儿是战火纷飞的苏中地区,一会儿是险象环生的龙城中学八角楼,一会儿是位于崇山峻岭的柳北游击区。无数的人们此刻都与我息息相关,他们让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当战争的风暴席卷每一寸山河、战斗的激情灼烫中国人的神经时,周家的孩子们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与众多革命者一起,身处风云变幻的大上海、高高的山冈、深深的密林,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作品中涉及的重要地方,只要能去的,我都想方设法去走一走,例如洛清江畔的周家老屋旧址、龙城中学、融水、融安等地。我在故事的发生地游走,每到一处都异常兴奋,觉得我是来探访熟人的。姓周的、姓覃的、姓路的、姓莫的……我一厢情愿地把他们视为好友,尽管我在他们眼里默默无闻。
同时,我也在相关史料中跋涉,去发现和捕捉尘封在岁月中的情感,发掘和串起散落在时光中的记忆和碎片,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试图带领读者重返他们当年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人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时代的变革,很多重大事件、时间节点他们都亲身经历过:“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就这样一步步走来。
从表面上看,这本书是我写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是由周氏三兄弟与许多革命青年共同创造、书写的,父辈们的所作所为让这本书中所描写的故事真正活了起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散落在世间的红色传奇渐渐被海量的信息湮没,写作者有责任发掘这样的传说和故事,让一个个行将“入睡”的它们跳跃在白纸黑字之中。
用心用情地书写他们,继承发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我对家乡走出去的革命者、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最大的回馈和致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