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党员干部廉洁修养镜鉴》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7524


  

  《党员干部廉洁修养镜鉴》

  杜刚 郭亚东 编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2.1

  56.80元

  杜刚

  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任山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郭亚东

  现任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长期在组织人事和纪检监督部门工作。

  党员干部在执政兴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从牢记为政之德、坚守清廉之志、严守法纪党规、坚定反腐决心、推动家庭廉洁等方面,旁征博引,思接古今,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为领导干部建言献策,是“永远在路上”“零容忍”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党员干部严明纪律底线,不断向上向善,坚守党的精神,始终牢记党的责任。

  观古论今,为政清廉是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底线和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表现。在群众眼中,公正廉明的党员干部是风向标,是亲人。无论古今中外,群众最痛恨的就是贪腐之人。有句歌词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做了什么事情,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义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不管境遇待遇优劣,都要时时处处讲原则、正操守、常自省、严律己,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当人民的“好公仆”“娘家人”。党员干部要和群众一起遵守社会公德,带好社会风气。

  历史上的贪官污吏被世人所唾弃,反之,忠臣良将都被世人所称颂。如不为钱财所动、毅然退回玉璧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别人贿赂的“金错刀”的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留下千古名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明朝政治家于谦;清廉一生、关心百姓疾苦的清代名臣郑板桥;整日吃粥饭从来不吃肉、清廉俭朴、勤政爱民、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名臣于成龙……这些名臣贤士都是被人们广为熟知、津津乐道的,他们在当时的乱世中勤政为民、淡泊名利,时时处处保持着良好的操守,更时时处处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头,得到人民拥戴,最终留下千古芳名,被后人赞颂、纪念和学习。

  一棵参天大树,如果被蛀虫细菌侵蚀,它就会得病,如果不及早诊治去除,就会枝叶稀落,甚至会有枯死的危险。同理,如果一个国家被那些徇私枉法、违法乱纪的官员充斥其中,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安定,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廉洁,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在平时不贪不占,更要求其在独处的时候能够严格自律。很多人在人前往往能夠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而在独处的时候,如果能同样做到谨言慎行,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古人所提倡的慎言、慎独、慎微、慎行,放到当今乃至后世同样适用,尤其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更是应该恪守的人生信条和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廉洁的党员干部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而贪腐的党员干部势必被人民唾弃。

  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我们的政府必须是廉洁的,我们的党员干部也必须是廉洁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人早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绝不能学蔡京、杨国忠、和珅这些历史罪人,而应该学习陆贽、苏轼、司马光、包拯、于谦、于成龙这些千古流芳的名臣贤相。

  在当今社会,国家日益强盛,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在个别贪腐的党员干部看来,这正是他们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的大好时机,而在廉洁勤政的党员干部看来,这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我们常说,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不同。党员干部需要永远铭记:唯廉是根,唯洁是本。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胸怀天下、淡泊名利、勤政为民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忠诚、干净和担当,会促进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迈向新台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新时代赋予共产党人新的使命和责任,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改革发展大潮中,唯有时时处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党员干部才能勇立潮头、展示风采、建功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榜样。1132D762-3BB7-4A33-94B3-F620542D038D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