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前,关于《西游记》的宗旨,虽议论纷纷,但大体也不过是“劝学”“谈禅”“讲道”之类,由于作者笔调幽默、滑稽,因此对这些宗旨,读者也是“无所容心”的。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中,对《西游记》的主题作了较多阐释的是胡适。他经过大量考证,确认这部书“起于民间的傳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鲁迅也认为,这部神魔小说“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
毛泽东读《西游记》,却常常看出它的别样价值。

毛泽东读《西游记》,很注意这方面的描写。核心的一点,就是他认为这个团体既有共同遵守的“党性”,又有各不相同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止。
1938年4月,在延安抗大第三期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要求学员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接着,他笑谈《西游记》的人物,用比喻强调这三句话的重要性: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到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吃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毛泽东还特地提到了那匹白马,他说:“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