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人去东京》

时间:2023/11/9 作者: 全国新书目 热度: 17023
“未来预想图”团队

  东方出版社

  2017.9

  49.00元

“未来预想图”团队



  由《第一财经》杂志推出的一个面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项目。团队主要设立在东京,关注建筑与设计、店铺与零售、城市与商业、媒体与文化等领域,以独立客观视角观察日本乃至全球的新鲜事。

  东京的魅力在于城市文明的高度发达,也在于边边角角的丰富细节。本书巧妙地以一个人去东京的体验为顺序:准备去时的礼仪焦虑感;出发前的旅行用品、交通工具、旅行指南指南;初见东京时的街区感受;继而到深度漫游中感受到的建筑、店铺、地铁、电车、博物馆、美食、氛围等城市细节;最后,以一份干净利落的城市数据图结尾。

迷你东京:谁塑造了这些好逛的街区?



  ◎文/罗啸天

  半个世纪以来,东京一直扮演着人们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极致想象。过去,创作者们想要找一个极度发达,且拥有一种虚幻的、带疏离感的高科技虚拟未来都市模板时,“东京”便会作为代表出现,和其他高密度的亚洲城市杂糅在一起,展现一个高效且秩序井然的机械丛林形象。拼贴的建筑风格、陌生的语言、密集而杂乱的广告牌,诸如这样的标志性场景也一直闪回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里。

  但是,如果真的能得空在东京待一阵子,你会发现《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想要表达的那个“颓废、虚拟的都市”,似乎跟现实生活中的东京并不一样。即便在这个“拥挤”的都市最有代表性的场景——涩谷十字路口,如果抬头看,你会发现,四面环绕的建筑远没有达到超乎想象的高度。

  大多数日常经过的街道,更是只分布着5层左右的住宅和小规模商业形态。即便爬上街区的高处,十有八九看到的都是一马平川的景象。如果天气足够晴朗,向西南眺望,甚至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到富士山的轮廓。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比高度,更在意密度的城市。

  這个看似违背我们对一个大城市种种认知的形态,其实有着再自然不过的合理性——低矮的建筑是对频发的城市灾害的被动回应,建筑的密集排布,则是私有制下居民对土地自发形成的最大化应用。

  当然,从来没有人可以定义到底什么才是理想都市,但是东京“扁平”与“密集”的形态,恰恰使得这个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像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城市给了居住的人们可以自由改造的沿街空间和私人庭院,同时也隐藏了更多可以探索的餐馆或中古服装店等小型商业形态,东京四位数的独立书店数量也远远甩开其他城市。

  正是城市整体形态的“矮”,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把关注的视线缓缓降到每一寸土地和街道上。这使得城市的活力以最大限度展示在街道上,而非建筑内部。

  这股居民自发的活力,不仅使东京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饱含地区特色,也使街道上衍生出很多独特的建筑空间,展示着蛰居在这里的人对“迷你”的思考。比如变换一层形态,让并不宽敞的建筑用地挤得下一个车位,或者是变换顶层的形态,以获得更好的景观与采光。

  正因如此,即便是本地居民行走在东京街头,光是在这些各不相同的街道散步,也能感受到其他地方无法带来的新鲜与探索趣味。

  对于这些藏在街头、形态各异的小建筑,日本建筑师塚本由晴甚至写了一个系列的书来记录它们——Pet Architecture Guide Book(《宠物建筑手册》)。

  这个有趣的书名,其实意思也相当贴切:东京的小房子通常使用轻质结构,所以寿命并不长,只有30年左右。为了避免缴纳昂贵的土地空置税,在建筑短暂的生命期内持续地对其利用改造,让它时刻保持最佳的状态才是最经济的做法——这种对待房子的态度更像是在养一只宠物,房子也因此拥有了非常私人化的表情。这些个性化程度很高的住宅或不断涌现,或消逝在东京的街头巷尾,使这座城市既有宏观上尺度的统一,也维持了微观上设计的多样。

  这些小房子中,能最大化彰显个性的建筑非住宅莫属。在东京,主人委托建筑师为自己设计住宅是很常见的事。地块的宽窄大小,加上主人千奇百怪的需求,使得定制的建筑独一无二。下次再碰到散落在街头,要么炫酷、要么极简,甚至匪夷所思的小房子,基本就可以通过房子的“个性”来判断这家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怎么爱开窗户的混凝土盒子,主人也许是内敛的作家;注重体量和雕塑感的住宅,也许主人是个艺术家。通过观察层出不穷的设计手法,我们也可以窥见设计的时代氛围,从而判断该房屋大约已经多少岁了。

  House NA是东京的小房子住宅系列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如今距离它登上建筑杂志的封面已隔多年,但如果真在街头漫步时遇到,即便再熟悉它的人还是会忍不住叫出声——完全由透明玻璃盒子错落组合的房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样的建筑物实在无法让人觉得可以住人,它更像一个放在空地上的硕大玩具。纤细的柱子、内部错落产生的不同高度的空间,让居住者的活动变成了上下攀爬,让人产生了小时候在树上或者“城堡”里爬上爬下的错觉。

  空间变琐碎了,然而每一寸空间却都变得触手可及,与人的身体无限接近,营造了家的亲密感。但是,全透明的墙面设计,却反而使家的舒适感暴露在路人的视线之下,成了这个设计最大的槽点。然而这栋房子的设计者,正是因设计了各种挑战传统住宅概念的“奇葩”房子才为人所知的建筑家——藤本壮介。

  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家的代表,藤本壮介并非从小成长在东京,而是一个从北海道跋涉到东京的典型“乡下人”。他曾多次提到自己从一个完全自然的环境突然步入一个巨型都市时受到的冲击。他对这个城市形成了很个人化的理解,在短短几年中,完成了很多极具个性的住宅设计。

  当然,让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建筑成为可能,和这座城市本身巨大的包容度不无关系。这栋房子处在东京近郊嬉皮士聚集的街区,业主是渴望像游牧民族一样生活的年轻夫妻二人,这样的委任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师当然都是一个挑战,建筑师不仅要解读业主抽象的需求,同时还要对当下这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独到的回应。藤本壮介正是出于对东京、对在这里生活的年轻人的心态的精准把握,才能完成这幢既具备建筑学视角的独特性,又不会让业主觉得完全无法接受的建筑。

  这样的小住宅得以孕育,也离不开成熟的街区环境。安静的街道,极低的犯罪率,尊重彼此空间的邻居们,使得这样的建筑可以与周边画风不一样的建筑相互包容,并不显得突兀。类似的,东京的住宅一直在向具有城市感的方向发展,促进同一个建筑内部人们的交流,甚至消除墙壁内外人们之间的隔阂,成为一个重要的住宅设计方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