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出版社
2020.12
198.00元/套
海上云
工学博士,现从事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方面的研究,业余写作诗歌和科普文章。他是大型科学人文普及丛书“少年时”主创团队作者,曾发表100多万字的科普文章;诗歌散见于《诗行天下》《天涯诗路》《湖畔新韵》等书刊。
这是一套面向7~15岁少年的原创科普丛书,分为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三个分册,以生动幽默的科学探索故事和诗意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人类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读者将“穿越”到科学知识还未被发现的年代,同科学巨匠们一道重走科学发现之路。在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串起科学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激发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兴趣。
唐诗的玄机
有人根据大数据分析,对唐诗做了一个排行榜,比较每首唐诗被选录和引用的次数。下面这首五言绝句,排在了第四位。虽然这位唐朝诗人总共只有六首诗在文献中留存了下来,而现代人搞诗歌排名也只是一种笑谈,但他在唐朝诗人中间的地位却是无可置疑的。下面这首诗我们大部分读者可能在上小学前就能背诵了。
不卖关子了,请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仅仅十个字,纵横万里江山,气势不凡;后两句抒情写意,把哲理与景物融汇得天衣无缝。这首诗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如果你去听语文课和诗歌赏析,大概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首诗里隐含的科学知识。隐藏在这首诗里的秘密,在之后的1300多年都无人能够发现。
大家想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的是什么科学知识?假设在空旷的河边,如果没有山林或高楼挡住视线,你再登上一层楼,就可以看得更远,能看到在下一层楼看不到的景物,看到原本在地平线之下的景物。这个现象暗示了什么?
在揭示答案之前,我们一起穿越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古希腊的科学家在登高望远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看着帆船出海,先是船体消失在地平线下,然后,桅杆消失。只要“更上一层楼”,就又能看到桅杆和船帆。
古希腊的科学家没有在此时此景赋诗一首,但是,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测:地球不是平的。因为如果地球是平的,桅杆消失在地平线后,你即使再上一层楼,还是看不到桅杆的。只有地球的平面是弯曲的或者是圆的,才能解释“更上一层楼,桅杆再冒头”的现象。
当然,鹳雀楼在黄河边的永济市蒲州古城,其地形比希腊的海面要复杂。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说,鹳雀楼的登高实验,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对实验的干扰大,也不容易找到高大的移动物作为实验目标,要得到“地球不是平的”的结论难度更高一点。而希腊海边的实验条件比较好,有高大的海船可以作为实验对象,更容易得到實验结果。能背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少,但是由此联想到地球是圆的却是“多乎哉,不多也”。
古希腊的科学家通过这个现象,加上其他旁证,推断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其他旁证是什么呢?比如,月亮是圆的,太阳是圆的,圆形的球体似乎是宇宙间最完美的形状。那么,好奇的人就想,地球会不会也是圆的呢?月食的时候,月亮上的阴影也是圆的,好奇的人就想,这个阴影会不会就是地球的影子?
所以,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的很多学者都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