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地处北非,与我国传统友好、政治互信、高层往来频繁、经贸合作互惠。作为典型的农业国,其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苏丹光、热、水、土等资源丰富,特别适宜大宗农产品的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开发,是国际公认的未来粮仓,也是我国农业对外规划的重要国别。
2009年作者被派往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工作,迄今已有近10年,这期间,作者与其助手几乎访问了苏丹所有农业主产区、农业灌区、雨养区及主要涉农机构,收集了近千份有关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并翻译了大量的阿拉伯语第一手资料,经过调查与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部涵盖苏丹人文习俗、自然资源、经济现状、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投资环境的专著。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为第一批1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其无疑将对各级部门制定对外合作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中国企业到苏丹乃至非洲从事农业投资提供有益借鉴。
农业对外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内容,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指出,农业“走出去”要转变观念,重点瞄准掌控资源、转移能力、制定规则和服务外交四大目标,突出企业主体、产业载体、规则保障、技术支撑和园区带动五大任务。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对外合作的支持和引导,健全农业对外合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协作能力,树立规则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承担国家援助项目模式、企业租地种植模式、工程承包+短期运营模式、与当地企业合作经营模式等对外援助、贸易以及新建、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不断“走出去”。早在1995年中国就有了农业“走出去”的提法,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20年间,中国农业“走出去”经历了民间启动、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历程,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企业已达1356家。对于中国农业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也将为农产品资金、技术、品牌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带来宝贵机遇。
农业科技走出去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组成,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数年来,我国认真履行有关农业合作方面的对外承诺,积极开展境外农业技术示范,利用自身农业技术优势,在亚非拉一些国家建立若干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协议”,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有关国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赏。在输出我国优势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为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巩固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部门一直是苏丹政府经济政策的重点。《苏丹农业》记录了从1956年苏丹实现政治独立以来所有发展规划及其中关于农业的重要内容。例如,苏丹农业部门发展战略、农业复兴计划、25年国家和联邦战略、北苏丹行动计划(2010-2012年)、苏丹行动计划(2015-2019年)、苏丹农业投资计划等,对发展规划的目标、主要措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了计划执行的结论和经验。为方便国内农业投资者参考,作者详细分析了苏丹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况,保障投资顺利进行的《鼓励投资法》、保税优惠政策以及诸如土地登记和租赁、税收、劳工制度、管理体制等其他投资政策。
在書中,作者分别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介绍。种植业对苏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大。苏丹是高粱、谷子、棉花的起源地之一,棉花是苏丹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作物,但棉花生产波动较大,种植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47.6万公顷,到2010年的1.4万公顷,之后因为“中国一号”的推广,种植面积开始回升,2016年扩大到16.6万公顷,由于良种良法得当、配套设施成熟、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017年苏丹计划增加到42万公顷。
农业企业若“走出去”,有许多不同于本土的制约因素,《苏丹农业》作者身居海外多年,根据所看所想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总结。例如一些企业缺少海外经营人才、海外投资经验、产品或服务,缺乏竞争力,缺乏商务信息和市场分析,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缺乏资金、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等。《苏丹农业》等涉外农业图书的出版、资料的增加,必将更好地为农业企业涉外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