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板上徘徊,望着海峡的波浪,不由得想起了两位古人,他们都姓郑,都是中国人,都与眼前的臺湾海峡有关。
一位是郑成功,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
350多年前(1661年)的4月21日,在这片海域,数百艘战舰载着两万多名中国军人,浩浩荡荡驶向台湾。站在指挥舰甲板上身着明朝官服的魁梧男子就是郑成功。此刻他正凝视前方,作决战前的最后谋划。几天后,郑成功率领的中国军队登陆台湾,与窃占台湾的荷兰殖民军展开激战。经过数月较量,终于彻底击溃荷兰殖民军,使沦陷了38年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英雄。
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两岸同胞血脉相连。17世纪初叶,荷兰殖民者趁明亡清兴、中国政局发生变动之机窃占台湾。郑成功本是抗清扶明将领,1659年在南京与清军作战失利后,决定挥师渡海,收回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他最终没能成就复明大业,却完成了为中华民族收复失地的殊勋。
另一位是郑和,彪炳史册的航海家。
郑和本不姓郑,姓马,因为在明朝“靖难之役”中替燕王朱棣效劳有功,朱棣当了皇帝后赐他郑姓。他是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人。云南远处内陆,按说郑和与海洋攀不上什么关系,怎么就成了大航海家?这起因于一系列既属偶然又属必然的因素:起因于他10岁就被阉割并送往北方战场,起因于他对燕王朱棣的忠心耿耿,起因于他果敢坚毅的性格,起因于他祖上有过的航海经历的影响,还起因于正好皇帝要组建船队出洋远航。朱棣是有眼光的皇帝,他瞅中了郑和,把代表国家率队远航的重任托付于他。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他们从长江口启航,经台湾海峡和南海,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直至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踪迹遍及沿途30多个国家,总航程7万多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3圈多。其中1414年的第四次出航,即到达非洲东海岸的那次航行,是当时世界上最远的跨洲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大西洋之行早78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早85年,比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早108年。不只是时间早,规模也要大得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大小船只达317艘,其中“宝船”62艘,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1000多人,船队共载官兵商民27000多人。而哥伦布渡过大西洋的首次远航只有3艘船,87个人,而且这87个人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罗来的小偷和罪犯,可谓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从航海技术上说,郑和船队采用了“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绘制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郑和航海图》。这些都是当时西方航海家望尘莫及的。因此完全可以说,郑和在人类迈向海洋的历史上谱写了空前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什么?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发现新大陆、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而郑和历时二十多年、七次远航,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过那么多的国家,却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没有掠夺一点财富,他究竟干什么去了?这似乎是一个谜,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稳定周边局势和海洋安全,通好“四夷”,以求“共享太平之福”;有说是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向外邦炫耀国威,“宣德化而柔远人”;还有说是朱棣为了寻找靖难之役中被他赶下台而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以便斩草除根,等等。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与掠夺土地和黄金不沾边。这一点,中外史学界几无异议。郑和船队确实没有侵占过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没有掠夺过任何国家的一点黄金和财富,相反,当时出航时船上载了不少金银、丝绸、瓷器、茶叶之类的中国特产,大量的用来馈赠,一部分用来互通有无,换回亚非国家的香料、宝石和药材。
当然,朱棣也有一点傲视“四夷”的大国主义倾向。郑和出使时所捧明朝皇帝对西洋各国国王的口头敕书中说:“尔等只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访,咸赐皆赏。”口气居高临下,训诫有加。但也仅此而已,强调的重点还是“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但也动过兵刃,那是因为遇到了数目庞大的海盗集团和蓄谋策划的抢劫行动,郑和毫不留情地给予打击。
沿途不少国家此后与明朝建立了友好关系,派遣使者回访中国,开展贸易往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等16国使臣和商人来到南京,总数达到1200多人;有的国家,如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满剌加(今马六甲)两国的国王和王后也来到南京,明成祖设宴招待。
总之,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平等交往之旅、和平友谊之旅,这与哥伦布们的征服奴役和烧杀抢掠形成鲜明对照。上述两位姓郑的人,以他们的行动,昭示了中华民族自处于世的两大原则:第一,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凡属非法抢占去的中国土地都必须归还于我。第二,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绝不损人利己,绝不以强凌弱,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但是谁要欺负我们,我们就会让他尝尝我们的拳头。
今天,航行在几百年前郑成功和郑和经过的航道上,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对这两位先贤的非凡业绩和民族气节充满敬意。


最新评论